我国发展的历史新起点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6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2006年我国社会发展趋势预测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向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经济高速增长周期将超越3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出现过3次高速增长周期。第一个高速增长周期是1983—1985年,第二个高速增长周期是1992—1994年,其特点是高速增长期都没有超过3年,到第四年就产生较大的波动,经济下滑两个以上百分点。从2003年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高速增长周期。关于2006年的经济增长状况,目前学界争议较大,因为与过去的情况不同的是,影响宏观经济的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同时存在。但是,考虑到这次宏观调控措施的弹性减弱了经济波动、通胀压力较小、民间投资比重增加、第三次消费潮到来、外贸增长依然强劲等情况,预计2006年经济会打破过去高速增长周期不超越3年的情况,延续高速增长的势头,GDP增长速度仍可能高达9%左右。
  (二)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气象
  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将有所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的情况可望开始出现改观。特别是医疗和教育领域的发展,将出现更加积极的变化。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有望得到一定的遏制,国家将为机会公平和权力公平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证,这对于进一步调动一切社会成员的建设积极性,将发挥促进作用,社会在充满活力的同时,也将更加和谐。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将加快
  我国将加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速度,农村面貌总体上越来越落后于城市的发展趋势将会逐步得到扭转和改变。我国城市经济积聚的力量,越来越具有了向乡村发散和辐射的能力。近年来,在各大中城市周边农村出现的“农家乐”旅游休闲观光经济,已经预示着以城带乡的发展开始超越单纯依赖政府投入的阶段。
  (四)劳动力市场将从无限供给走向结构性短缺并存
  劳动力总量上供大于求的局面依然是主流趋势,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从一般体力劳动领域延伸到脑力劳动领域。但是,劳动力无限供给局面终结的时间点可能比我们过去的预测大大提前。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状况将更加明显,并逐步从东南沿海的区域性问题变成全国性问题,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将更加缺乏。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面临新的挑战,提升人力资本和技术自主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五)孩子减少、老人增加将对消费市场和养老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近两年来,全国普通小学每年减少3万多所,小学的招生人数每年减少70—80万人。而与此同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1.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以上,目前正以每年3%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1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2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4%。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市场需求会发生很大变化,与儿童、青少年相关的玩具、食品、服装、图书、教育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将感受到需求变化的挑战,老年旅游、老年保健、老年照顾等方面的市场,存在巨大潜力。
  同时,由于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家庭代际结构正逐步从金字塔型向倒金字塔型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建设既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又能覆盖更广大人群的农村养老体制,将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
  (六)大学扩展潜伏着财务风险
  我国的高等教育这些年来发展很快,每年的招生人数从10年前的不足百万发展到目前的500万人左右,对提高人口素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大学的超常规扩展也带来一些问题。特别是债务问题。大学的债务使银行增加了财务风险,将可能最终成为国有银行新的不良债务,而且促使大学更加朝着“创收”的方向发展。
  (七)反腐败、反贿赂的制度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快
  继国家审计部门连续掀起“审计风暴”之后,全国检察机关将在2005年底建成全国联网的涉及建筑、金融、教育、医药和政府采购等领域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对外受理查询。今后那些不法商人和企业只要被列入“行贿黑名单”,就是永远的黑点,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
  (八)对未来5年的展望将成为突出的社会热点
  2006年是第十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5年规划开始实施的一年,对过去5年工作和发展状况的总结,对未来5年发展前景的展望,会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热点。在未来的5年中,我国将向全世界展现它的新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将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社会舆论围绕的焦点,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2007年是中共十七大,2008年是北京奥运会,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
  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主题仍将贯彻未来5年的始终。在经济方面,国有大型企业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股票和期货运行及监管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调控体制改革等等将稳步进行;在社会政治方面,公务员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也将逐步进入操作过程,并将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期盼。
  
  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向未来,我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的历史起点意味着,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经济建设上,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发展循环型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政治建设上,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依法治国,实行更加广泛、更加有效的民主参与和社会合作;在文化建设上,要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体系,促进和繁荣多样性的文化事业;在社会建设上,要逐步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协调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把社会公正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关键阶段注重扩大内需、经济稳定和政治秩序
  2006年,我国将开始一个新的5年发展时期,处于一个改变增长方式、建设和谐社会、提升经济力量和生活水平的关键阶段。
  我国的经济增长靠投资和外贸拉动的特点非常明显,投资增长率几倍于GDP增长率,GDP的外贸依存度已超过70%,而居民消费额占GDP的比率下降到近20多年来的最低点。1979—2004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居民消费额年均递增7.0%,而同期GDP 年均递增9.4%。消费率(居民消费额占GDP的比例)由1978—1990年(13年)平均50.8%,降为1991—2004年(15年)平均46.2%。这种不均衡的经济格局,会造成经济的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要特别注重处理好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二)政府工作要更多地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已经成为推动和调节经济发展的主导机制。政府应当逐步把工作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目前我国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仍然呈现结构性短缺,而这些关系民生的领域,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保证其充分供给和公益目标。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
  现代社会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依靠科层机制运行的政府,依靠市场机制运行的经济,以及依靠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运行的社会。社会与政府和市场的运行机制不同,它不排斥市场,但又要确保公益目标,它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虽然是非营利的,但也是GDP的重要贡献力量。
  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许多社会问题,都与缺乏社会利益调节机制有关。因此,应加快进行社会建设。社会发育全面,不但有助于经济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四)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和第三产业发展
  事业单位的改革,一方面,涉及到引进竞争机制与公益服务目标的冲突;另一方面,涉及到内部精简可能遇到的巨大阻力。但完全由政府财政包下来的做法已难以持续。如何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当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五)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促进就业市场发育
  应当采取政府补贴、用人单位出资、个人分摊等各种灵活的职业培训机制,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一般劳动力的素质,以便促进就业市场的发育,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应大力发展培养新兴产业技工的职业教育,要在目前每年招生600万人左右的基础上,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使中职招生达到800万人以上,与普通高中相当。
  (六)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要从机会公平和制度建设入手
  一个社会要有效率地运行,就要使分配的结果能够反映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和人力资本的差异。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是要解决机会公平和制度建设的问题。解决机会公平,就是不能让那些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因素影响分配的结果;而解决制度建设的问题,就是要有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制度对竞争的结果进行合理合法的调整。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不仅是维护社会公正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问题。
  (七)设立新的减贫工程
  2004—2005年,根据对西部(除西藏外)11个省、市、自治区的大规模抽样调查显示,目前西部有近一半(48.4%)农户的水源有安全隐患;有约1/4的成年人口无阅读能力;有约40%的家庭近5年来生活水平没有变化或变得更差;有近17%的家庭医疗支出占到家庭年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教育公平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减贫的主要手段,但目前西部的一个居民家庭培养一个小学生每年的费用要占到家庭年收入的5%,培养一个初中生要花费年收入的15%,培养一个高中生要花费年收入的31%,而培养一个大学生则要花费家庭年收入的84%之多。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应当实行新的减贫工程,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美元的标准(购买力平价美元,大体相当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00元),把在这一水平下的7000多万农村人群列入新的减贫目标,争取“十一五”规划期间在农村减贫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八)农民的普遍兼业应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大难点问题。从我国的户均耕地面积、非农就业机会、粮食价格变化趋势、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等几个约束条件看,我国无法依赖或完全依赖规模经营、非农就业、提高农产品保护价格来普遍地、持续地提高农民收入。从目前来看,应当把发展“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普遍非农兼业”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政府和整个社会都应当在这方面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和其他方面的服务。
   (执笔:李培林)
其他文献
一、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基本状况    (一)海外上市的总量  到2004年底,我国在香港、美国、新加坡以及境外其他股市上市的企业达到265家。虽然与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数量(1377家)相比家数较少,但由于海外上市企业规模较大,其可流通股份总额大大高于国内沪深股市的总和。按总市值计算,海外上市公司达到3492.04亿美元,沪深股市的A股和B股上市公司可流通市值仅为11688.64万元人民币(约141
期刊
4MZ-5型采棉机是一种采用前置悬挂式采摘工作台,翻转自动输卸式棉箱,液压与机械混合式传动的大型(五行)水平摘锭自走式采棉机,发动机功率186KW。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该产品进行的全面测试和实际应用,采净率达95.03%,作业速度5.77公里/小时,燃油消耗1.7公斤/小时,含杂率小于10%。其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各项技术与性能达到了国外采棉机指标参数,部分指标优于国外采棉机,可完全替代进口
期刊
一、投资宏观调控效果    (一)对投资总量的调控已取得明显效果,投资增速趋于稳定增长的区间,月度间波动平缓  2005年1—11月,我国城镇投资累计完成6325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1个百分点。1—11月新增固定资产19885.7亿元,同比增长36.2%。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56.2亿元,同比增长24.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6848.6亿
期刊
一、退耕还林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退耕还林成活率高、质量好,生态效益逐步显现。1999—2005年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1.35亿亩,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任务2.1亿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普遍成活率高、质量好,改变了过去有些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年年种树不见树”的状况。各地结合退耕还林,积极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实行生态移民,加快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
期刊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得益于房地产金融的大力支持,但近年来金融支持力度有所下降    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债券、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1998年以来,国家预算内资金、债券和利用外资绝对值及占比均很低,且呈不断回落态势;房地产开发资金中约有60%左右来自于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依赖程度很大。  就商业性金融支持体系而言,自19
期刊
自1992年苏联解体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俄罗斯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特别是在转轨最初几年近1.2亿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了66—80%,实际收入减少了一半到三分之二不等。10%最富有居民的收入与10%最贫困居民的收入的比值,1991年为4.5倍,1992年为8倍,1994年为15.1倍。据俄官方统计,在改革之前的1991年,货币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口为610万,仅占俄人口总数的4.1%;1992年实施改革以后
期刊
城市竞争力,以其表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硬竞争力系统,包括人才、资本、科技、环境、区位、基础设施、结构竞争力;二是软竞争力系统,包括文化、制度、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开发竞争力。价格和收费水平方面的竞争力属于软竞争力系统。    一、哈尔滨市与部分城市重要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水平比较    重点行业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水平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总的来看,哈尔滨市部分价格和收费标准水平和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广州制造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广州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状况分析    (一)投资方式  2004年,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在广州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利用外资额中的比重分别为21.5%、7.1%和70.6%,外商独资企业占绝对优势,广州FDI呈现独资化倾向。截至2004年末,广州
期刊
最近,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了“2005’改革攻坚评估——中改院年度改革形势分析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来自中央部委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一、2005年改革形势的基本分析    与会专家认为,2005年拉开了改革攻坚的序幕,某些重要领域的改革取得一定突破,改革攻坚的全面态势已经形成。2005年既是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也
期刊
令人瞩目的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将于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中国经贸导刊将采访两会,我们预祝两会圆满成功!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一年。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将要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这将为我国今年以及今后五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方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