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步笑百步:石红与谢惠敏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德曾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已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重读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唤起我新的思考。《班主任》用小说的形式对刚刚结束的“文革”提出质疑,塑造了很多带有时代印记的人物形象,被视为“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
  刘心武以不凡的勇气、写实的笔法塑造了被极“左”思想毒害和扭曲的中学生形象,其中谢惠敏最具典型性。
  团支部书记谢惠敏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子,她坚守着“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一粒麦子”的信念,在雨后泥泞的大车道上奔回村庄的背影令人难忘,但是她没有同龄人应有的活泼好动,即便在炎热的夏天依然穿着长袖衬衫;“她根本对任何球类活动都不感兴趣,的确,谢惠敏除了随着大伙看看电影、唱唱每个阶段的推荐歌曲,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在张老师提出为什么不将组织生活的念报纸改为爬山时,她的第一反应是:“爬山,那叫什么组织生活?我们读的是批宋江的文章啊……”可见,谢惠敏的思想已不可抗拒地僵化和教条化。
  这与她家庭的影响有关,她的父母“经常叮嘱她及弟妹,要认真听广播看报纸,要求他们好好学功课……”谢惠敏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因此她的思维方式非常简单,精神营养极度匮乏,她淳朴却又荒谬,坚定而又盲从。她无法理解石红和张老师,认为《牛虻》是黄书,这并不是因为她不读书,相反,她爱读书,但是她只读“过滤”好的书。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她早已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在石红召集女同学们读《表》来帮助宋宝琦的时候,谢惠敏一听是外国小说,就打心眼里反感,立刻反问道:“报上有推荐过吗?”这并不只是她自己的家庭导致的,更是整個社会对她精神造成的深深影响。
  历来人们读这篇小说都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谢惠敏和宋宝琦的身上,却忽略了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石红。石红虽然与谢惠敏一样都是青少年学生,但是她却不像谢惠敏一样愚昧无知。她与谢惠敏不同,她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爸爸是区上一个干部”“母亲是小学教师”,爸妈形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书架上马恩、列宁四卷集、毛选四卷和许多厚薄不一的马列、毛主席著作单行本,书边几乎全有浅灰的手印,书里不乏折痕、重点线和某些意义着深深思索的符号……”家里的书架上还摆放着《暴风骤雨》《欧也妮·葛朗台》《唐诗三百首》等文学作品。这种家庭的影响使她成为一个“小书迷”,不仅研读了政治理论著作,还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小说意在表明,石红是有文化的,是有别于谢惠敏的。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之中石红足以抵挡“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像中流砥柱一般,以读马列、毛主席的书为主而传承文化。
  小说以张老师的视角叙述了石红阅读政治理论读物的情形:“石红通读过《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和毛选四卷,运用其思考、分析问题,并体现在积极的行动中。”这难道不是与谢惠敏有本质上的差别吗?我们应该注意到,石红与谢惠敏都生活在“文革”时代,生活在“文革”的社会环境中,又怎能完全避免“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的侵袭呢?文化专制不是阻止阅读马列、毛主席的书,恰恰相反,是倡导读指定的马列、毛主席的书。石红也是听话的好孩子,是自觉“经历了‘无产阶级大革命’洗礼”的青少年之一,她与千千万万“文革”中的青少年一样,仍无法摆脱“文革”时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模式,也不具备独立反思时代的能力。
  小说中对石红形象的刻画意图是正面的,是带有比较性的,她不像谢惠敏那样排斥小流氓宋宝琦,也不像谢惠敏那样愚昧无知。她活泼聪明,广泛地阅读了很多中外文学名著,虚心向张老师请教“读《牛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作者似乎在暗示读者,石红才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但仔细想来,这种溢美式的描写刻画是简单化、概念化的。实际上,石红与谢惠敏皆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以读书而论,谢惠敏是恐惧读书,不读书;石红是“带着问题”功利性地读书,她们都没有把文学的审美当作健全人的精神世界的自由方式,从这一意义来说,她们二人皆是“五十步笑百步”。
  刘心武的这篇小说创作于1977年11月,这距离粉碎“四人帮”后仅一年的时间,这便注定小说仍受“文革”的影响。我们今天必须正视小说的时代局限,只有如此,才是不辜负作者当年的勇气与激情。
其他文献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转向对个体情感的关注。在钟嵘《诗品》里,其序与品第条目多次肯定“怨”与“怨情”的合理表达。在《诗品》系统中,“怨”被置于最高的统领地位:“风力丹彩”“兴比赋”“自然英旨”等皆为其合理表达服务;被分为个体之怨和群体之怨内含怨情的17条相关品第条目体现出钟嵘的审美追求——美的悲态形式与情兼雅怨。  关键词:《诗品》 个体之怨 群体之怨 美学意味  目前,学界对《诗品》中“怨
摘 要:王禹偁被誉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这位著名的诗人曾任苏州长洲知县三年,写下诸多吴地山水诗篇。其中包括吟咏吴江的佳作,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赏读其吴江诗咏,不仅可以欣赏到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色,而且可以感受到王禹偁积极用世的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领略到这位北宋初期诗文革新运动先驱清新旷远的诗词风格。  关键词:王禹偁 诗咏 吴江  王禹偁被誉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这位北宋著名的诗文家曾在苏州做
我家阳台上有一小块空地,被我爸爸改成了一块小园子。说是园子,不过也就是用几块砖头圈出一块,往里面填上一层土而已。(开头语言诙谐幽默,有吸引力。精彩!)  我一直不看好这块“园子”。  有一年春天,爸爸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株葡萄,带着满心的期待种了下去。搭架、浇水、施肥……照顾得无微不至。可葡萄还是慢悠悠地、一点一点地朝着架子上爬去。(爸爸精心栽种一根葡萄,搭架、浇水、施肥,葡萄生长慢悠悠。)  一年过
摘 要: 21世纪以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态环境,许多社会公众关注的事件或问题最先由网络舆论引发,接下来才是主流媒体的跟进报道,进而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换句话说,在新媒体时代,舆论也可以成为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来源,其强大的舆论关注度成为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力量,传媒的新闻生产及传播方式发生了转变,从而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哲理角度对网络舆论与现实的互构关系进行解读,分析两者相伴而
摘 要:“池塘生春草”这则逸事蕴含着晋宋齐三代诗风演变及谢氏家族诗学思想发展的重要信息。这个时期,诗风经历了两个阶段,先是以形似及辞藻雕琢革新玄言诗的缺乏形象与辞采,接着是追求景中蕴情和自然精美的更高诗歌审美理想。谢灵运对“池塘生春草”的激赏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过程,显示出他超越自身局限的努力,并为谢惠连、谢庄、谢朓等所继承发展,也可见谢氏家族自我革新的过程及其引领推动诗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 要: 《珍妮姑娘》是美国古典作家德莱塞的第二部小说,它是一部描写美丽无私但注定命运悲惨的可怜女性的著作。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珍妮的形象切入,使用维多利亚方式的“真正的女性”意识形态来分析珍妮的身份塑造工作及其伦理文化冲突,描绘主人公身份建构的虚幻本质,从而反映出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衰落。  关键词:《珍妮姑娘》 身份构建 伦理文化冲突  一、《珍妮姑娘》的女性身份构建  《珍妮姑娘》描述了一个美丽
摘 要:《石秀》这篇历史小说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和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方法,作者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为依据,对石秀这个《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进行了彻底的世俗化改写。本文就其历史小说和精神分析小说两个属性展开论述,通过分析石秀其人的心理历程、小说的历史“表皮”属性、作者的创作动机来探究该篇历史小说中隐藏的主观话语追求。  关键词:《石秀》 施蛰存 心理分析 历史小说  当我们读完《水浒传》中对“拼命三
胡适率先使用问号和惊叹号  1916年9月,《新青年》这时还完全采用白话文,但白话文的出场频率已经很频繁,个别同仁因此尝试寻求突破,以使文章更准确地表情达意,使语气委婉生动、抑扬顿挫。在编辑的操作下,4卷1号上高一涵写作的《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变迁》已经在“句读”两种标注方法之间加上了“:”号、“;”号,而且用来表示“读”的千篇一律的“、”号,也改换成为“,”号。  陈独秀发表的《科学与基督教》一文
摘要:印度电影《起跑线》于2018年上映,关注和思考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问题,虽然影片被定义为喜剧,但却能引起观影者的深思。有学者对其教育问题、视觉文化传播、拍摄手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以阿兰·德波顿身份焦虑为理论切入点,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大环境和主人公身边的他人形象作为镜像,去分析影片所反映出来的中产阶级的女性焦虑问题,试图发现缓解或解决女性焦虑的办法。  关键词:女性焦虑
摘 要: 陌生化是指把人们原本所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东西置入一种新的、陌生的环境中去考察,进而使人们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新的感受。以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为切入点,从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四个方面分析张柠的新作《三城记》。  关键词: 《三城记》 陌生化 形式主义  一、陌生化  “陌生化”由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共产主义和未来主义》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艺术永远独立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