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鲁洁教授在一起的日子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lwcsql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秋,全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标制订的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洁走进秦淮河畔的上元小学,亲领一线老师踏上了苏教版品德新教材试验的征程,这一牵手就是七个春秋、七个寒暑。
  回望鲁洁老师与我们一起走过的美好时光,我们试验着也反思着,学习着也探索着,播种着也收获着。有鲁洁老师亲领我们前行,是幸运与幸福,是洗礼与润泽,是成长与享受。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在这一历程中对新德育课程从陌生、茫然,走向熟悉、亲近……
  
  感受着鲁洁老师的人格魅力
  
  七载试验,鲁洁教授的执着、睿智和她那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个参与者。
  怎能忘记2002年的暑期,我有幸参与了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材的编写。编写组成员每隔一天集中交流研讨,鲁老师不仅为我们指引方向,而且总是尽力为各位准备好修改所需的资料。中途休息时,大家还能分享到她准备的小点心和自己的生活故事。
  怎能忘记在教材试教时,每一课她都亲临现场,带领我们验证新教材是否符合新课标的思想;追寻教材是否能走进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探究学生如何通过教材和教学将所学的一切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难忘的是有一次在江宁听试教课,年逾古稀的鲁老师一天下来整整听了八节课,研讨结束时已近晚上七点,老人家为了不给学校添麻烦,连工作餐都没吃就回去了。当晚回家,她连上楼都备感困难。
  怎能忘记在试验的漫长旅途中,鲁老师对教师的关爱备至。鲁老师总能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研讨氛围,专心听取试验教师汇报实践心得,真诚地提出自己的疑虑,引领大家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去探索,逐步解决问题。对一线教师的点滴想法、认识和劳动的付出,鲁老师总是给予真诚与尊重、理解和赞许、指导与帮助。
  例如,鲁老师常常细致地帮老师修改教案或论文。有一次,鲁老师阅读了钟海燕老师的实践感悟《家校携手共塑美好品德》后,随即认真写了长长的一篇《“家校携手共塑美好品德”一文释读》,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激励着我们。这不是一般的释读,而是用心在指导我们怎样把握以“亲情”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怎样引导孩子在活动中获得体验。
  再如,方峥嵘老师在近期谈到自己参加七年品德新教材试验的感受时说道:“假如我不参加试验了,我会觉得非常失落,会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估计我真的会很快‘死’去,这不是指生命的结束,而是精神的陨落与价值的迷失。我真的觉得人应该有追求、有目标。”鲁老师听后亲笔给方老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录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几句话赠予我同甘共苦的老师们——‘对于这批最有能力的人来说,学习和研究不再只是一项苦差,或者只是多种职业选择中的一种;毋宁说,它是一种特权,这种特权可以帮助他创造新的知识,帮助他投身于真理探索的事业,这种特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生死攸关的、个体性的关切。’2009年9月28日听江宁方老师一席谈,有所感而录。鲁洁。”这是给予了年轻教师一辈子用之不竭的鼓励和鞭策呀!
  还有一次,我在听完六节课后,感到颈椎好酸。没想到她老人家竟给我买来了颈椎理疗仪……
  在鲁老师的眼中,试验教师个个都是最棒的,个个都是最辛苦的。在老师取得成绩时她开心地与大家共享;在老师遇到挫折时她热情地予以鼓励;在老师遇到委屈时她及时给予安慰;在老师家庭生活遭遇困难时她给予真诚关爱;在试验研讨疲劳时她请大家分享轻松与快乐……鲁老师用行动传递着新课程理念,让我们享受着新课程的魅力,感受着专家学者高尚人格的熏陶,锤炼和提高了一线老师投身课改的品质、自信和能力。
  
  收获着试验磨砺后的顿悟
  
  新教材试验为我们构建了实践、体验新课程的平台,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场域。七载试验,鲁老师引领着我们开展了“如何将生活引进课堂”、“课堂如何关注学生主体”、“如何关注教学细节和课程意义”、“课程如何走向生活”、“五、六年级教材如何把准目标,有机整合,有效教学”等专题研究。
  怎能忘记七年来,鲁老师亲领我们的团队带着一个个试验目标,坚守着“由问题定主题 —— 学习 —— 集体备课 —— 课堂实践—— 话题展开式研讨——反思中提升——再学习再实践” 的基本流程,探索出了“资源共享 、智慧碰撞 、相互赏识、丰富策略、携手共进”的和谐校本研究之路。
  怎能忘记在试验的日子里,鲁老师引领我们在 “学”和“教”的体验中前行。当生活德育走向一线老师时,我们十分茫然。鲁老师坚持在参与教学摸索中引领,组织我们围绕主题定期学习,为我们搜集学习材料,参与我们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随机解读教材。尤其是五六年级教材涉及到历史和地理等常识,内容多,课时少,教师缺少相关专业知识,这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此,鲁老师亲领我们利用周末进行集体备课,边研讨边解读,让我们懂得了历史和地理内容是进行品德教育的载体。
  怎能忘记鲁老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一些前瞻性的难题和困惑让我们思考,然后引领我们围绕问题进行实践研究。七年里,我们学会了围绕主题,从学起步,以日常课例为载体,针对教学活动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反思研讨;学会了营造平等求实、自由倾吐、彼此分享的校本研究氛围;我们成功地在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试验中走过了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了解”到“有体验感受”再“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现在才知道,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鲁老师为我们一线老师架起了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走向深入的桥梁。
  2005年初,为了梳理和反思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路径,鲁老师倾心指导我们反思、学习和研讨,认真梳理和分析教学过程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真实问题,广为收集和学习相关资料,开展教学现场研究,调研学生及家长对新课程的反馈,组织反思性的教学研讨会,选择并真实地白描自己的教学小故事,认真修改和分析……在鲁老师的指导下,辛苦了整整一年,上元小学的老师们终于奉献出了第一次由出版社出版的“原汁原味”的《走进德育课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百例》一书,获得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怎能忘记在撰写《走进德育课堂》一书的历程中,鲁老师躺在病床上帮我们修改书稿、推敲书名,撰写序言。
  怎能忘记在撰写《走进德育课堂》一书的历程中,我们没有工作的指派,没有任务的驱使,没有名利的奢望,有的只是心中那份参加研究的感动,以及对鲁老师的敬意,对她殷殷期望的回报之情。虽然日常教学繁忙,家务系绊,常有父母的唠叨、爱人的责备、孩子的期盼,也常有山穷水尽、黔驴技穷的窘境,然而,有大师的鼓励和引领,我们苦中作乐,乐此不疲。因为我们在自我价值的实现及他人的肯定和赞许中,感受到了无限的快乐和煎熬后的顿悟。
  七年来,我们经历着不断学习、研讨、探索的艰辛历程,经历着总结、反思的煎熬。我们悟到了“研读文本,把准教学目标;以生为主,建构多维联系;弹性预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活动,走向过程体验;评价提升,促进学生发展”等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路径;我们悟到了品德课程教学要将学生的视野扩展到精彩的大千世界,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践,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究,去追寻,将学习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我们悟到了品德课程教学需要家校协调;我们悟到了品德课程试验是一线普通教师成长的最佳平台……
  
  享受着专业成长的幸福
  
  七载试验,催生出一支“携手学习”的团队。如果说一开始是新教材试验逼迫教师去读书学习,那么直至今天,教师们已逐渐养成了“实践——学习——研究——实践”的习惯。随着试验的推进,挑战越来越多,大家深感必须不断学习提升。七年来,我们坚持学习一些教育专著,反复学习鲁老师的《再论生活世界的回归》和《行走在意义世界中》等文章,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体验和发现,并将这些感悟带到我们的实践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深感我们的不足,生发出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在这学习、试验不断循环上升的历程中,有引导的良师,有追求的目标,有主攻的方向,有锤炼的阵地,有学习的动力,有提高的场域,有研讨的伙伴。这一过程带给我们的是经验的分享,理智的挑战,价值的构建,让我们滋养了师德,锤炼了师能,修养了学识,丰富了底蕴。
  七载试验,催生出一支阳光团队。试验率先锤炼了核心层教师,他们分散在各年级部各教研组,发挥着学科引领作用,尤其是基于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风格产生了雪球效应,带动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了每位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形成了上元小学特有的和谐校本教研格局,促进了全校各学科教学水平的攀升。
  七载试验,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展示机会。我们的团队不仅多次为各级品德学科活动提供活动现场,老师们还被省教研室、江苏教育出版社聘为新课程培训专家组成员,到江苏南京、徐州,贵州贵阳、凯里,广西百色,浙江台州,辽宁鞍山等地进行新课程培训活动。在各级品德学科赛课中,我校多名教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校于2004年被评为南京市品德学科基地,2009年品德教研组被评为南京市先进教研组。我们的团队现有一名市级带头人,两名市“青优”后备,三名区级带头人,多名区级骨干教师。团队成员有数十篇文章在省市获奖或发表。我们的品德课程校本研修经验已辐射到其他学科,形成了一定特色,在南京市产生了一定影响。
  
  七年,只是人生的一瞬间,而对于我们,却是永恒。2002年至2009年,有幸与鲁老师在一起的岁月,我们感受的温暖、体验的快乐、享受的幸福、铭记的恩情,将润泽一生!
  
  (作者单位:南京市上元小学
  江苏南京 211100)
  责任编辑 李红霞
其他文献
摘要:个性化备课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其在课堂内容的选择、课堂方式的展开以及问题探讨的方式等方面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在深入思考和学习实践的基础上,笔者阐述了对个性化备课的几点思考:课堂导入应别出心裁,课堂切入点要小;课堂展开方式应个性化;问题探讨方式应多样化;各种方法指导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关键词:备课;个性化;多样化;新颖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
[摘要]文化积淀,既指经长期积累而沉淀下来的文化,又指文化逐渐积累并沉淀下来的过程。学校文化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它发挥着熏陶、凝聚、发展的功能。现代学校文化的积淀,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积淀。学校文化积淀具有传承性、不可复制性、在实践中的渐进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在传承学校文化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学校文化积淀与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学校文化积淀 功能 核心内容 特点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
问题:设x,y,z∈R,且满足:x2+y2+z2=1,x+2y+3z=14,则x+y+z=.  这是2013年湖北理科试题. 由于已知条件中含有三个变量 ,而只有两个方程,因此,要求出三个未知数,必须再找一个关系式. 如果不能巧妙的利用三维的柯西不等式,将会陷入复杂的代数运算中,甚至无功而返.而如果把其中的一个变量当成常数,那么已知条件就可以看成含两个变量的方程组:x2+y2=1-z2  x+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