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写作现状很不乐观,绝大部分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要想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必须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作文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教与学是相互渗透的,每个阶段都是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各自独立的。最近几年,中学教学改革浪潮很大,但作文教学还是“新瓶装老酒”。要把兴趣培养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写作的主导——教师
1.教师要有较高的个人素养。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素养,个人魅力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对教师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要知道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他的课;反之,他们就很可能会不喜欢这门课。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会展露无疑,如果教师能写出一篇较典范的“下水作文”,而且还能把这篇作文讲评得非常精彩,那么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肯定会增加。
2.教师要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要理解、帮助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进而了解他们对写作的感觉,了解他们写不好的具体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多阅读,诱导学生的写作兴趣;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展多种讲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推荐学生的佳作去发表,增强他们的写作兴趣。
3.教师要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比如,从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可以提炼出:忠言未必逆耳,良药未必苦口;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一定条件下,勇气是决定的因素:勇气来源于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勇气不和智慧结合,便只是匹夫之勇;平常小事中可能蕴含着大道理;语言要讲究艺术,善说者陈其事,言其方;国内政治清明,是战胜敌国的首要因素”等写作素材。从一篇《鸿门宴》中可以提炼出:精诚团结,上下同欲者胜;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重用人才,用好人才;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包羞忍耻是男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追求虚名者须记取,“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强与弱、大与小都可以互相转化等多种写作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总结归纳,让学生知道怎样去积累写作素材,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是通用的技巧、方法。
二、写作的主体——中学生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毕竟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如果不写的话谁也无法代替。
1.学生自己平时要注意收集写作素材。长时间积累素材,写作时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当文思如泉涌时,自然就有兴趣了。
2.写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是每周一次的作文课就可以提高的。中学语文教材里选的都是些很经典的文章,是很好的学习范文。在学习文章时,学生应该跟随教师去品味那一篇篇的经典,从中吸收优美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学生会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
3.中学生要放开自己的头脑,对一些人、事、物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写出属于自己的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章有个性了,对写作就不会畏惧了,兴趣就会培养起来了。
三、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作用
作文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教学,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两者在作文教学中的关系,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重要的。
1.在作文教学中,命题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有话可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其写作兴趣。
2.教师在指导上要认真负责,关心学生写作的每一步。写作前,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读书环境,指导他们更好地记录自己的观察心得、读书心得,指导他们搜索、选择材料,不让学生为“无米之炊”。写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命题、审题、定体、构思、语言表达等一系列工作。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所在引导他们确立鲜明、深刻而又新颖的主题,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写作后,虽然学生写的活动结束了,但整个写作过程并未结束,教师写作后的指导以及学生的再次学习机会绝不能忽视。写后指导主要包括批改和讲评两个环节。
(1)关于批改
作文的批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作文前指导的继续和深入、又是作文效果的检查,还是作文后评讲的基础和准备,便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心理的辅导。但传统的作文批改往往会吃力不讨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能在指导学生自己批改作文时来帮助他们培养兴趣是一种失策。教师平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批、互批、集体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改文章的能力,让他们从中获得批改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
(2)关于讲评
讲评是重教师的讲,但也要重视学生的接受。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对写作水平差的学生来说,他们会觉得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是自己学习的成功。教师肯定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也会更加亲近。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一句赞扬话。在整个作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会经历一次洗礼,心灵都会得到升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作文指导不仅会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而且会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这正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必由之路。
一、写作的主导——教师
1.教师要有较高的个人素养。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素养,个人魅力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对教师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要知道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他的课;反之,他们就很可能会不喜欢这门课。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会展露无疑,如果教师能写出一篇较典范的“下水作文”,而且还能把这篇作文讲评得非常精彩,那么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肯定会增加。
2.教师要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要理解、帮助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进而了解他们对写作的感觉,了解他们写不好的具体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多阅读,诱导学生的写作兴趣;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展多种讲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推荐学生的佳作去发表,增强他们的写作兴趣。
3.教师要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比如,从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可以提炼出:忠言未必逆耳,良药未必苦口;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一定条件下,勇气是决定的因素:勇气来源于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勇气不和智慧结合,便只是匹夫之勇;平常小事中可能蕴含着大道理;语言要讲究艺术,善说者陈其事,言其方;国内政治清明,是战胜敌国的首要因素”等写作素材。从一篇《鸿门宴》中可以提炼出:精诚团结,上下同欲者胜;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重用人才,用好人才;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包羞忍耻是男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追求虚名者须记取,“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强与弱、大与小都可以互相转化等多种写作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总结归纳,让学生知道怎样去积累写作素材,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是通用的技巧、方法。
二、写作的主体——中学生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毕竟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如果不写的话谁也无法代替。
1.学生自己平时要注意收集写作素材。长时间积累素材,写作时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当文思如泉涌时,自然就有兴趣了。
2.写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是每周一次的作文课就可以提高的。中学语文教材里选的都是些很经典的文章,是很好的学习范文。在学习文章时,学生应该跟随教师去品味那一篇篇的经典,从中吸收优美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学生会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
3.中学生要放开自己的头脑,对一些人、事、物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写出属于自己的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章有个性了,对写作就不会畏惧了,兴趣就会培养起来了。
三、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作用
作文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教学,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两者在作文教学中的关系,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重要的。
1.在作文教学中,命题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有话可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其写作兴趣。
2.教师在指导上要认真负责,关心学生写作的每一步。写作前,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读书环境,指导他们更好地记录自己的观察心得、读书心得,指导他们搜索、选择材料,不让学生为“无米之炊”。写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命题、审题、定体、构思、语言表达等一系列工作。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所在引导他们确立鲜明、深刻而又新颖的主题,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写作后,虽然学生写的活动结束了,但整个写作过程并未结束,教师写作后的指导以及学生的再次学习机会绝不能忽视。写后指导主要包括批改和讲评两个环节。
(1)关于批改
作文的批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作文前指导的继续和深入、又是作文效果的检查,还是作文后评讲的基础和准备,便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心理的辅导。但传统的作文批改往往会吃力不讨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能在指导学生自己批改作文时来帮助他们培养兴趣是一种失策。教师平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批、互批、集体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改文章的能力,让他们从中获得批改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
(2)关于讲评
讲评是重教师的讲,但也要重视学生的接受。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对写作水平差的学生来说,他们会觉得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是自己学习的成功。教师肯定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也会更加亲近。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一句赞扬话。在整个作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会经历一次洗礼,心灵都会得到升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作文指导不仅会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而且会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这正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