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问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分析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0538570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隨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教学工作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提问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转变学生身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转被动为主动。九年级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对课堂效果来说具有决定作用。其中,提问式的教学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所以可以将其广泛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本文则主要研究提问教学的优点与提问教学策略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九年级数学;提问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5-0015
  提问式的教学策略是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所建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照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提问式的教学存在于整个课堂,通过教师对学生问题的提出,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实现师生的互动,在教师引导下带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学习。
  一、提问教学的优点
  1.符合现代化教学理念
  现代化的素质教育要求树立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及学习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辅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在对学生授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不对学生的学习做过多的干涉,适当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提问式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章节时,对于初次接触该知识点的学生来说相对较难,即使教师进行讲解也很难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该知识点解决问题。再比如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虽然判定定理对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可在实际证明问题中却不知道用哪个定理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因此,学生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要求他们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解决自己的困惑。
  2.符合科学教学的要求
  作为现代教育体制下的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教学方法选择的正确性比学生盲目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信息发展迅速化,人们足不出户便能知天下事。互联网的发展也让很多信息纷纷呈现在学生眼前,但面对如此繁杂的信息,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导致他们在学习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成为教师所关注的重点[1]。
  例如在《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一课中,学生不能按照以往定式思维直接说出菱形的性质,而是通过图形的证明告诉学生有这些性质,随后将菱形的性质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对于个体的发展相当重要,在传统思想下的教学模式中是不能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创新意识的培养须有包容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然而,提问式的教学策略恰好具有上述特点,因此提问式的教学策略也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
  用[2]。
  二、教师在教学中的提问策略分析
  1.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促使他去做很多自己喜欢的事。九年级的学生对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具有清楚的认知,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的提问中可以多提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如在《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贴合生活的实际问题,比如:“回想一下你的房间里什么物品的形状是正方形?它的边与边、角与角有什么关系?你还发现了哪些其他的性质?”
  2.从简单问题开始提问,由简入难层层递进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在问题的提出上应该由简单的问题开始着手,让学生初步投入到课堂中,愿意与教师产生互动。比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中,教师先让学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了解它的构成有什么条件,随后再向学生逐一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层次性地让学生了解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
  3.提问词汇化难为易
  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常常存在很多专业术语,学生第一次接触并不能很好地将其理解与掌握,如果此时教师想“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是达不到教师所期望的教学效果的,学生也会觉得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将那些专业术语换成生活中频繁使用的白话,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3]。
  4.注重教学提问与教学评价的有效结合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仅仅是照本宣科,将书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那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只有将教学提问与其他方面相结合,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传统的数学课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可能每个问题都有效,无效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并没有太大作用,提问教学的效果也就难尽人意。所以,教师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最大限度地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也是九年级数学教学的关键。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很大影响,对数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九年级的数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不断学习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文化素养;结合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向其他教师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认真备课,写好教学计划,在授课知识的重难点上巧设问题,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师生一起完成课堂教学,建立一个有趣、高效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逻辑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珺.有关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1):146-147.
  [2]何慕华.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6(8):162.
  [3]常武.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微探[J].中国培训,2016(4):209.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李旺中学755204)
其他文献
李唐的院体画风在南宋就因僧人往来传到了日本.明代前期,李唐的画风又一次统治了当时的山水画坛.15世纪中期,李唐画风在日本备受尊崇.由于一些日本画家的努力,李唐画风在日本
摘要:在以往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模式中,数学老师通常采用的是灌输式课程教学模式,很多都是将数学概念或者数学公式在黑板上直接写出来,然后根据数学课本中的例子进行讲解,通过运用数学公式来解决数学问题。随着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往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初中数学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将运用导学互动课程教学模式来强化对数学知识点的讲解,从而有效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摘要:初中英语这样的学科特别适合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打造出适合他们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环境非常重要,而在情境的构建中,教师要采用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和具体的元素,帮助学生们在具体的环境当中,考虑语言的特点,积累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的知识,让他们能够把英语的知识内容更加灵活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习情境;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以及改革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创新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3-0014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不能只注重对学习成绩的要求
摘要:数学学科作为核心科目,在我国的各个教学阶段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效果,尤其是高中阶段,更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内容,对于学生的影响巨大。但是,学生在成长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新课改标准之下,如何对初中和高中的数学知识进行联系,凸显教学的联系性和阶段性成为当前初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需要相关教学单位和教师予以重视。对此,本文首先叙述初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差异情况,随后详细阐释在新
摘要: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促进学生政治认同发展的重要阵地。同时,议题式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有利于实现培育政治认同的目标,所以本文从精心筛选议题材料、深入运用议题内容、反思完善议题细节三个角度对议题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政治认同;初中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
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不胜枚举,其不仅铭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与荣耀,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优秀民族艺术的传承任重而道远.弘扬优秀民族艺术的关键之一在于认清民族艺
任何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及其艺术风格的产生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通过对“后海派”领袖吴昌硕所处时代、“海上画派”的绘画特征以及吴昌硕绘画风格、艺术成就、书画交
传承创新是中国艺术创作领域最古老也是最难的课题.纵观历史,不管哪个朝代的艺术大家,无论风格、流派、师承,都是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动着中国艺术不断发展.一代艺术大家黄宾虹
中国画追求以简驭繁,言简意赅,强调寓繁于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以臻于“笔愈简而神愈全”的境界.从人的视觉心理来看,人们在观察和接受的过程中倾向于将复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