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黄斑囊样水肿的短期疗效观察

来源 :眼科新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治疗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黄斑囊样水肿(PCM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16眼)PCME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内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0.7 mg的治疗,治疗后随访6个月,随访期间若发现PCME复发,则再次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等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的BCVA(logMAR)分别为0.61 ±0.17、0.15±0.10、0.14±0.10、0.12±0.10,CMT分别为(540.38±76.10) μm、(229.13±13.27) μm、(227.13±13.32) μm、(225.56 ± 14.88) μm,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患眼的BCVA均显著改善,CMT均显著降低(均为P <0.001).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51,P=0.087).随访6个月期间,仅1眼行两次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注射治疗;2眼出现眼压轻度升高,给予局部降眼压治疗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眼部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PC-ME短期疗效显著.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金雀异黄酮(GEN)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L/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30只健康SPF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L/R+ GEN组,每组各10只.I/R组和I/R+ GEN组大鼠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升高眼压法制备视网膜I/R损伤大鼠模型,I/R组大鼠术后每天给予注射生理盐水(1 mL·kg-1·d-1);I/R+ GEN组大鼠术后每天给予注射GEN (40 mL·kg-1·d-1);假手术组大鼠行相应假手术后每天予以注射生理盐水(1 mL·kg-1·d-1),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后干眼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病例,收集所有病例的详细病史,每位患者只统计首次手术眼.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后干眼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 416例患者中,术后7d新诊断为干眼84例,干眼发生率为20.19%;术后30 d干眼患者45例,干眼发生率为10.82%;术后90 d干眼患者8例,干眼发生率为1.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微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微血管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37例(72眼),根据Gass分期分为A组(2期IMEM 23眼)和B组(0期、1期IMEM 25眼)及C组(健康对侧眼24眼).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3人26眼为D组.利用OCTA检测所有受试者视网膜厚度、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FSVD)、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凹无血
黄斑裂孔直径大小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直径>400 μm者为大裂孔,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是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FTMH)手术治疗的经典方式。然而,对于大直经、复发性FTMH效果欠佳。为获得理想的大直径FTMH解剖愈合和功能恢复,新的手术治疗策略,如视网膜内界膜(ILM)翻转、扩大ILM撕除范围、不同组织瓣膜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等,一直是眼底病领域研究者探索和讨论的热点。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大直径FTMH治疗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就大直径F
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黄斑区微血流密度及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近视患者25例(41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屈光度分为:中度近视组(-3.00~-5.75 D)13例(21眼)和高度近视组(-6.00~-9.25 D)12例(20眼).另选取11人(18眼)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屈光度为0~-2.75 D.三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测量各组受试者等效球镜度数,使用IOL M
目的 研究睑板腺功能障碍(MGD)与非MGD(NMGD)患者的眼表菌群的组成及差异.方法 招募了57例MGD患者为MGD组,32名健康志愿者为NMGD组,对两组受试者结膜拭子进行16S rRNA基因V3-V4片段的高通量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研究MGD组患者和NMGD组受试者眼表菌群的组成及差异.结果 MGD组患者和NMGD组受试者眼表菌群的16S rRNA的测序结果显示,眼表菌群多样性没有差异(均为P >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在门和属水平上两组受试者显示了相似的眼表菌群构成
目的 探讨采用Sirius角膜地形图联合裂隙灯水平光束标记法进行散光术前标记的效果分析,并应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分析散光矫正的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92例(92眼)行中心孔后房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ICL)植入术的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患者术前标记先采用裂隙灯水平光束法进行初次标记,再使用Sirius角膜地形图的量角器功能对标记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并矫正,标记完成后进行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并收集患者屈光数据指标,包括球镜度、柱镜度、散光轴向、等效球镜(SE)、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
细胞焦亡是新发现的一种程序性促炎症细胞死亡方式,其主要信号通路包括依赖NLRP3炎症小体等激活Caspase-1的经典细胞焦亡通路和依赖Caspase-4/5/11的非经典细胞焦亡通路两种,且所有炎症性Caspase的底物都是GSDMD.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细胞焦亡与某些感染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重要脏器无菌性炎性疾病相关.近年来,细胞焦亡在眼科领域中也有部分研究.本文主要综述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代谢改变与表型关系密切,代谢组学分析可以提示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生化状态。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更新和检测灵敏度的提高,可检测出的差异代谢物逐渐丰富。因此,代谢组学逐渐成为探讨DR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筛选的有力工具。DR代谢组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多以玻璃体液、房水和血浆为样本,以磷酸戊糖途径、精氨酸-脯氨酸途径和抗坏血酸途径为主要研究途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DR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确定其与疾病的纵向关联。本文就DR相关动
目的 探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变化及其在监测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0年1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增生型DR(PDR)患者40例(PDR组)、非PDR(NP-DR)患者40例(NPDR组)、无DR症状的糖尿病患者40例(糖尿病组)以及40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VEGF-A和TGF-β水平.所有DR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1个月后检测受试者黄斑中心凹厚度(FMT)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