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深入研究教材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钻研教材,不仅在宏观上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而且要从微观上深入研究教材。
  对某一节教材钻研时,要认真分析它的结构层次,研究它的每一道例题、习题,每一个插图、旁注。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要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安排,为什么这样叙述。只有经过仔细推敲、反复揣摩,才能真正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的实质。
  
  一、分析教材的结构、层次
  
  数学教材每一种知识的呈现,都是由几个逻辑联系较为紧密的小部分组成的,我们要把这些联系着的小部分分出层次,以便掌握好教材的知识结构。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1节口算加减法的10道例题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例1、例2,两位数加减法;第二部分:例3、例4、例5,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第三部分:例6、例7、例8,几百几十加(不进位)、减(不退位)几百或几十;第四部分:例9、例10,几百几十加、减整十数(需进位、退位)。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可分为两个层次。以第三部分为例,第一层次:例6、例7,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第二层次:例8,几百几十加、减整百数。这里的第一层次又可分为两个小层次:①给出口算步骤;②让学生自己动脑试着说完整的口算步骤。这样掌握了某节教材的结构层次,也就掌握了这节教材的整体框架,为进一步深入钻研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二、明确例题的地位、作用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规范性、典型性。通过例题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且能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类,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我们要舍得花功夫去研究所教例题在本节或本单元中的作用。如上面所谈的两位数口算加、减法例1、例2。这部分口算很重要,不仅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和提高口算能力的基础加强口算教学是当前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所以义务教育教材万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的范围比现行教材作了扩展,例题由原来的2道增加到现在的10道,教学要求也作了适当的提高。不重视对口算例题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就无法达到义务教材加强口算教学的目的。
  例1、例2是在前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实际上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因此例1、例2注明想的步骤就是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分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由于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方法有多种,所以例题下面安排了“你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来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题的第(1)小题给出一般的口算步骤,第(2)小题让学生照着第(1)小题的思路自己试着想出完整的口算步骤,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
  
  习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仅次于例题,它能配合例题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前苏联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奥加涅相曾提出习题具有教学、思想教育、发展、检查四项功能。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对习题的作用及难易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要弄清它与例题相配合的基本题、变化题、发展提高题三个层次的分布情况。如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练习二十二,例题只有一道连乘应用题,习题却配置了14道,乍一看,难以处理。通过和例题对照可以看出:第1、2、3、8题是基本题;第4、5、9题是变化题;第12、13、14题是提高题和思考题;第6、7、10题是复习以前的知识。编者的意图是,第1-4题配合例题在新授课练习,其余在第二课时练习课作为巩固练习,根据学生基础还可以留下部分题目作以后复习时用。由此可见,习题不是例题简单的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研究习题时,最好将习题都做一遍,对每一道题要做到了如指掌,哪些题放在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安排得恰到好处。
  
  四、钻研提示语和旁注
  
  教材中常有指导思路、方法的提示语和指明关键的旁注。它既是帮助教师正确使用教材、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法指导,又是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掌握知识要领的学法指导。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六册第一单元第2节的例1:13×14。在分步计算时通过“想一想,怎样把上面的计算写成一个竖式”这一提示语,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竖式的写法,实际上就是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加法三个竖式合起来的简便写法。为了促使学生领悟和理解以上的提示,教材又在竖式旁边加了三行旁注,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每个部分积是怎样得来的,而且对学生切实掌握乘法的含义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时我们要结合竖式的讲解由“想”引“式”,“式”、“注”对照,使学生明白在什么时候想,想些什么,把编者的意图真正落到实处。又如现行教材六年制第十册《列方程解应用题》例6,在例题后编者安排了“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列方程”的提示语,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等量关系,根据题意列方程,这不仅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中职生有他们自己的学习特点:如学习没有明确的动机,缺乏坚实的学习基础,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价,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表现欲望较强等。研究这些特点,寻找出相应的对策最终使学生成为实用型、技能型合格人才。  关键词 农村;中职生;学习特点;对策研究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摘要 县级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受社会发展形势和周边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影响,面临诸多发展问题,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在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中苦苦挣扎;另一方面社会急切呼唤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企业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技术人才,这种强烈的反差已经成为当前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剖析、探讨县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可以为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路子,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 县级;中等职业教育;就业;
期刊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特殊的教育目的  它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己
期刊
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抒情诗自不待言,即使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同样饱含诗情、真切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矗,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因此,诗歌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者
期刊
随着对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的重新审视,“探究信息技术的核心思想方法”、“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等目标正逐步回归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中,形成了“应用与创新结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以机器人为载体、寓教于乐的简单程序教学也正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找到其应有的价值和恰当的课程地位。  当下机器人教育正借着机器人发展的这股汹涌澎湃之势在全球的大中小学校迅速崛起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电子邮件的正确格式;  ②使学生掌握申请电子邮箱和在线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加强学生使用网络交际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情景导入——教师示范——任务驱动——活动引入——小组互动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期刊
笔者认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
期刊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教师任重道远。新课程改革对广大历史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一次新的机遇和一个崭新的平台。面对现实,历史教师只有迎难而上,通力合作,适应新课改,探索新模式,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果,才能在课改的大潮中不被淘汰,历史教学才能走进教学新时代。  通过参加新教材培训,研读新教材,在实践中摸索高中历史教学,浅谈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做复合型的
期刊
三年前,我和其他老师一样,积极投入到学校立项“加强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效益”的课题研究中来,在学法指导理论学习过程中,我认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句句隐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策略,给我的教改研究之路指明了方向。老先生的一句话:让学生“为学而学”不如让其“为教而学”成了我的研究课题。  刚开始实施研究时,我心中的确没有底,一是怕学生跟我不配合,让我的研究无法进行,二
期刊
一、关于阅读个性化问题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这就是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经历、处境与积淀,才有千差万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阅读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个性感受。也正因为如此,新课标从人本的角度出发,第一次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