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个性化和创新教育问题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2456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阅读个性化问题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这就是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经历、处境与积淀,才有千差万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阅读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个性感受。也正因为如此,新课标从人本的角度出发,第一次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此,我们语文教师的尝试也是很成功的。课堂上不再只是教师硬性指令学生一定要读什么、背什么,一定要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寻求整齐划一的答案,而是提供了大量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和条件,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的老师往往用这样的语气说:你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你认为哪篇文章、哪个段落让你感动?为什么?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你喜欢哪个段落或部分的描写?你想背诵哪一部分?诸如此类极其人本的交流谈话,体现了对学生多元理解和个性感受的尊重,是完全符合语文课文的文本特点和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发展要求的,无疑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但应该注意的是,尊重不等于盲从,多元的理解也应有个不违背文本原义和正确价值导向的底线。根据发现我提出如下建议: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表见解、自由积累语言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甚至放弃对学生的引导。
  首先,学生选择的读书方法很多,在本课、本篇文章的学习中到底哪种更适用,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其次,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毕竟有限,发表见解时有时会偏离文本本义,甚至由于生活阅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使他们的理解走向片面和错误。一个孩子学完《挑山工》后,非常遗憾地谈到:挑山工啊挑山工,人生在世有七十二行,你干什么不好,却干这个苦差事?另一个女孩子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愤愤地指责小女孩的父亲是多么的不负责,而她自己的爸爸又是多么爱她。在这种时候,我们教师就要及时出手,帮助孩子从认识上得以提升,不能以尊重孩子的理解感受为由听之任之,以免误导孩子在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取向,而应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并学会做人。
  另外,小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语言知识作为积累的时候,也应该有所引领。很多看课者都不止一次发现孩子们选择的背诵往往是简单易背的,到底是否是他真心喜爱、确有价值还很难说。有的孩子就天真地说,哪个段落字数少就选哪段。如果老师经常过问一下,对正确的好的选择加以鼓励提倡,对不理想的以完成作业为目的的选择予以指正,相信学生就不会曲解了自主选择的意义,真正达到自主阅读、自主积累的目的。
  
  二、关于创新教育问题
  
  提到创新教育,一线的实践给我许多好的启发,也留下两种极端的印象:老师们要么望而生畏,觉得很难操作,有时为所谓“创新点”在哪儿挖空心思;要么将课堂搞得热热闹闹,一味追求花样翻新,有的即便发现学生在海阔天空乱说一通也不予以制止。其实创新教育本身是朴实而具体的,在语文教学中也是有章可循的。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为是一种“价值取向”,就应该理解为它是在一个人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呢?我个人认为,一要加强基础教学,二要大力提倡主体性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加强主体性阅读成为语文创新教育的首选。我们知道,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孕育在对文本的主体思考里的。首先是自主性阅读。这是符合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心理的读书方式,因为越是高度自主,学生的读书热情就越高,所获就越多,产生的思想碰撞就越激烈,思维就越活跃,创造性品质就越容易突现。其二是探究性阅读,这是自主阅读的较高层次。所谓探究阅读,是阅读后提出自己的疑点并就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自我的或同伴间的再阅读的过程。我们目前语文课堂上大都有让学生带着某种疑问去读书、去思考的环节,体现的就是探究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都将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三是批判性阅读,这是自主阅读的最高境界,当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去判断一篇文章的优劣真伪,并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需要进行割舍与添加的时候,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急剧发展的时候。不是有个小学生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的组合画面提出过质疑吗?我国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犯过的诸多“关于月亮的错误”竟然被一个小学生一针见血地指正,这正是我们渴求的创新意识啊!所以,语文创新教育并不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更多地体现在学生主体阅读中的个性感受,体现在阅读理解的见仁见智。体现在不受束缚的大胆想象和批判。
  以上作为笔者个人的发现与思考,难免有失偏颇,只是想提请广大一线教师参与对诸多教育现象的不断思考,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不浮躁、不务虚,把语文教学工作做实、做好,切实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其他文献
摘要 结合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实例,阐述了运用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的、图文并茂的、情景交融的、辅助于地理教学,有利于把间接兴趣变为直接兴趣,改变地理传统教学单调的模式,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中学地理;多媒体;作用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地球表层中的人地关系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随着计算机
期刊
摘要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中职生有他们自己的学习特点:如学习没有明确的动机,缺乏坚实的学习基础,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价,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表现欲望较强等。研究这些特点,寻找出相应的对策最终使学生成为实用型、技能型合格人才。  关键词 农村;中职生;学习特点;对策研究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摘要 县级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受社会发展形势和周边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影响,面临诸多发展问题,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在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中苦苦挣扎;另一方面社会急切呼唤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企业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技术人才,这种强烈的反差已经成为当前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剖析、探讨县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可以为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路子,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 县级;中等职业教育;就业;
期刊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特殊的教育目的  它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己
期刊
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抒情诗自不待言,即使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同样饱含诗情、真切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矗,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因此,诗歌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者
期刊
随着对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的重新审视,“探究信息技术的核心思想方法”、“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等目标正逐步回归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中,形成了“应用与创新结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以机器人为载体、寓教于乐的简单程序教学也正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找到其应有的价值和恰当的课程地位。  当下机器人教育正借着机器人发展的这股汹涌澎湃之势在全球的大中小学校迅速崛起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电子邮件的正确格式;  ②使学生掌握申请电子邮箱和在线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加强学生使用网络交际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情景导入——教师示范——任务驱动——活动引入——小组互动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期刊
笔者认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
期刊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教师任重道远。新课程改革对广大历史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一次新的机遇和一个崭新的平台。面对现实,历史教师只有迎难而上,通力合作,适应新课改,探索新模式,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果,才能在课改的大潮中不被淘汰,历史教学才能走进教学新时代。  通过参加新教材培训,研读新教材,在实践中摸索高中历史教学,浅谈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做复合型的
期刊
三年前,我和其他老师一样,积极投入到学校立项“加强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效益”的课题研究中来,在学法指导理论学习过程中,我认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句句隐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策略,给我的教改研究之路指明了方向。老先生的一句话:让学生“为学而学”不如让其“为教而学”成了我的研究课题。  刚开始实施研究时,我心中的确没有底,一是怕学生跟我不配合,让我的研究无法进行,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