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真相——读周虹的画

来源 :美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真实和真相的探求,构成了周虹视觉叙事和逻辑的关键词.在探寻周虹视觉表达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她所有的创作系列都具有鲜明的个体经验视角.而对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她来说,她的视觉符号不仅代表着一种属于过往时间的阶段性叙述,也寓意着一种处于新的历史阶段的人对于未知领域或新奇事物的追逐与探寻.在这一系列的视觉探求背后则体现的是周虹对于特定事物、特定历史情境以及特定的群体情感的一种原始认知动力.
其他文献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诗人徐志摩和英国艺评家罗杰·弗莱交往密切,并受到他的艺术思想影响.弗莱的形式分析在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现代艺术发展中重要的艺术理论.实际上,弗莱一直在为艺术的跨文化开辟道路,徐志摩借鉴了弗莱的理论,参与到“二徐之争”的论战中,能看到其背后弗莱为“后印象主义”画派辩护时的影子.徐志摩在这场争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和影响,开启了中国西画艺术的开放思想和多元局面,这离不开徐志摩背后受到的弗莱跨文化艺术思想的启迪.
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艺坛人物,宋步云(1910-1992)是一位具有鲜明艺术特质和特殊历史意义的近现代画坛大家、美术教育家.本文旨在以双重历史语境的视角考察观照这位艺术家,以求还原式地走进其艺术与精神世界:作为20世纪美术史语境与近代美术留学潮流中的宋步云,早年留学日本,后为国立北平艺专的复校和中央美院的建立奠基做出重要贡献;而作为近现代美术创作生态中的复合型艺术家,他在油画、水彩画、中国画、木刻版画乃至摄影领域皆有富于个性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探索.在以往诸多学者对于宋步云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本文
革命先驱王祺在担任国民政府要员的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画家和艺评家,但他的画艺却长期掩埋于历史尘埃之中,直到最近几年才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出现.本文通过对民国报纸期刊和驻华外交官须磨弥吉郎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笔记的细致梳理,试图还原出革命画家王祺文人心性的从艺生涯、雄浑大气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所提倡的“艺为人生”的国画创新之路.
多年前,我曾讨论过汉代祠堂和墓葬画像观者的问题,[1]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兴趣.但今天看来,当时的思考是比较粗浅的,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讨论空间.本文借研读《孝堂山石祠》一书的机缘,[2]重拾这个话题.
期刊
本文以经济学的视角,融合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系统地构建中国艺术品市场理论体系和主要研究脉络.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从分析艺术品市场供给和需求特征入手,研究市场交易、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艺术品国际贸易与境内外资金流动、政府规制与支持补贴等理论和机制.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注重理论框架先导,实证分析验证的研究方法,探究中国艺术品市场规律和发展模式,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品市场体系建设.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十六罗汉及二明王壁画,保存了元、明两次重绘及涂改画迹.壁画内容和罗汉像风格的特殊性,显示其底本应或多或少受到汉地早期圣僧信仰和行僧图像的影响,显著区别于南宋以来寺院罗汉像主流样式.推测现今已不可见的更深层壁画,初创于辽金时代的可能性较大.创作者从唐辽时期祖师、弟子立像中吸取灵感,配合重塑后的十一面观音主尊,描绘十六罗汉行走世间,传承佛法并教化、救度众生景象.多次重修为壁画尤其下方人物画面增添时代色彩,亦将诸尊者教化与传法功能表现得更加具体化和世俗化.观音阁壁画保留了寺院罗汉像中极为缺乏
关于赵雍的生年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检讨并匡正以往诸说,并通过以诗证史,重新考订赵雍生年,将其推定为1296年或1297年.这一结论不仅更新了赵雍的生平交游经历,也为重新审定赵孟頫、管道昇婚年时间及其子嗣排序问题提供了新视野.
20世纪艺术史与思想史领域众多学者围绕透视问题展开的阐释与论述,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理论方法与范式之间的碰撞与对话.本文尝试以欧文·帕诺夫斯基、纳尔逊·古德曼和于贝尔·达弥施三位学者的透视研究文本为对象,去讨论和分析这几种透视认知方式下隐含的叙述逻辑与话语结构.
秦王瑞兽镜铭文“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的意涵以及“秦王”的指称对象,目前学界观点分歧很大.本文以《西京杂记》为线索,考察魏晋至唐代小说家笔下古镜故事的演义与神化叙事,认为其构成铜镜文化传播史的重要内容.秦王宝镜故事,经过诸家小说广泛传播,无疑为唐朝时期人们所熟稔,据此还演化出一个照骨宝的传闻,时人将该故事画成《秦宫对镜图》加以传播.通过实物资料证明,以上文学小说及民间叙事最终被写进铜镜铭文之中.上海博物馆藏月宫葵花镜铭文“秦王之镜,照胆照心”,唐代镜铭提到“照胆照心”“影照秦宫”
生命的境界与书法的境界,是一个镜像关系,互为映照.书法的成像,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心境.弘一法师的书境,是他生命境界的体现.本文从“弘一体”笔法上的“纯净”与“凝敛”、字体上的“断离”与“冥灭”和章法上的“空阔”与“通澈”三个方面,探析“弘一体”书风的主要特征,继而从“诸艺纯化”和“空性参化”两个方面探索“弘一体”的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