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应正视隐形亮点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sx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地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作了相应的改革。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在评价标准上,不仅要看课堂教学的准确性、流畅性,更要看课堂教学是否体现课改精神;在评价方式上,不仅有专家评课、领导评课,还增加了教师自评和学生及家长的评课。
  许多时候,一个教师的教学要受到多次评价,你肯定这些,他希望那样,开始时教师觉得很受启发,多次受评之后,教师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因为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是动态的、相对的,不同的评价者基于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理论基础,对课的优劣理解也不尽相同,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每个评价者都以自己的标准要求教师,必然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另一方面,我们对教师教学的要求越多越细,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就越小。于是,本来应该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正在向着统一的模式靠拢。尽管课程改革提倡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但在众多评价者评头品足下: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受到抑制,不得已只好“削足适履”了。特别是课上的一些隐形亮点,常被评价者扭曲或抹杀,长此以往,教师的专业发展势必受到束缚。所以,在评课中正视教师教学的隐形亮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课堂上的沉默。如今,“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育界的一致呼声。综观各类公开课,总是那么热闹、流畅、自然。课堂上,学生总能奇思妙想,生成不断,教师所提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重点、难点一语中的,拓展运用异彩纷呈,整节课一气呵成,叫人称奇道妙。我们不禁要问:热闹是评价课堂教学的要素吗?
  名师张敬义在《螳螂捕蝉》(人教版“语文园地”)教学中有这样的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来咀嚼品味《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给我们的启迪进行咬文嚼字,读书批注。
  (学生读书批注,教师巡视指导,约10分钟)
  10分钟的沉默使课堂显得无生趣,甚至使^觉得毫无看头。但仔细观察学生,他们或举笔圈点,或低头冥思,或自言自语,或恍然大悟,或如获至宝……这看似没有任何波澜的课堂,实则让学生与文本低吟浅唱,真正实现了生本对话,保证了学生真实有效地读书、感悟的时间。此时的沉默是一种给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去独立思考;此时的沉默是一种放任,放任学生自由享受阅读的乐趣,放任学生产生个性的见解,这无疑是一个有效得当的教学环节。
  可是,如果这一过程出现在一般教师或者是竞赛课的课堂上,听到的可能是课堂教学不够紧凑,长时间冷场的评语。教师想让学生潜心会文的教学设想被一票否决,成功的火苗就这样熄灭在冷语之中。
  2、课堂上的残缺。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每位教师都想让自己的课堂完美无缺,使人无懈可击。课前,精心预设,唯恐有点滴疏漏;课上,按部就班,每一个环节都顺着“路线”稳步前行;课后,认真查缺补漏,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修枝剪叶,不许旁逸斜出。大家都会担心,课堂上有残缺,就会前功尽弃,落得功亏一篑的下场。
  可读过荷马《伊里昂纪》的人都知道,阿喀琉斯不是个完美的人物,却是个不朽的人物;罗丹的维纳斯塑像也因为她的手臂太过完美而遭断臂的厄运,残缺的维纳斯反而成了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事实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正因为现实存在遗憾的缺陷,所以才会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去思索,去改造。
  实际上,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谁也不可能完全预料其中的发展变化,如果因为课上的精彩生成而未能按计划完成教学内容,应该视为意外的收获,不应被宣判为“砸锅”。如,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教师在讲授《小马过河》时,在激疑拓展阶段,生成了这样精彩的一幕:教师说:“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课文里的老马叫小马亲自到河里去试水深,这个说法对不对?假如我们面对一条不知深浅的河,亲自去试,那不是会有被淹死的危险吗?”这一问把老师问住了。由于时间关系,老师最后只好宣布:“同学们,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讨论,大家课后交流一下,我们再作定论。”虽然说课正演到精彩的高潮,却来了个下回分解,但这样的残缺我认为是应该许可的。
  3、课堂上的简单。崔峦老师说过,我们应该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切忌把语文课讲“肿”了。语文是朴素的,只有当人们阅读时,它才显现出丰富的内涵。然而,不少教师并未深刻体会到这些,在众多的课堂上,教师没有在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上下功夫,而是着力于外在手段的表面装饰。课上,声、光、电一起上,多种教学手段各显神通,活动、游戏、表演……诸多教学手段给学生带来了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如此一来,语文一旦失去了这些外在的渲染,学生在课堂上就无精打采。
  其实,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无可厚非,问题是必须用得恰当、有实效。更多的时候,简单的教学手段反而能产生异样效果。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中,老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一样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的场面很感人,许多教师试图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现这一惨烈的画面,然而效果并不好。有一位青年教师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扣住文中的关键词引领学生反复品读,如“扑”与“拍”的比较;二是让学生把双手当作翅膀重重地打在桌面上,许多学生疼得直搓手。之后,学生的体验比初读时明显提升了。后者的教学手段是简单的,然而学生对文章的体验是真切的。
  又如,在一节低年级的识字课上,老师让学生记住“水”字的笔顺,为体现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师将字的笔顺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并将每一笔用不同的颜色凸现出来。随后当老师让学生重复“水”字的笔顺时,学生却问:“老师,你的‘水’字会动,还会变色,我忘了从哪儿变起。”让学生记住一个字的笔顺和结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既教了学生笔画,又示范了字的间架结构,如此简约有效的方法胜过任何电教手段。我们应该像薛法根老师说的那样:“学会有选择的放弃,追求深刻的简约。”
  4、课堂上的错误。一位学者说过,如果我们的课堂是完美的,没有一点错误,那这节课就没有上的必要。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有错误,说明他们在这方面还不知道,需要学习、积累;教师在课堂上犯错误,说明他的教学还经不住考验,需要充实、提高。可以说,错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虽然说教师在课堂上出现的知识性错误很少,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如,在白居易《暮江吟》一诗中,“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真珠”两字,不少教师讲解时认为“真珠”就是“珍珠”,那我们不禁要问:作者为何不用“珍珠”而用“真珠”呢?其实,这里的“真珠”指的是野生的珍珠,其形成速度非常缓慢,数量少之又少。因为在白居易年代,珍珠肯定是天然的这一种,所以诗句中的“真”是“天然、真实”之意。教学中诸如此类的错误,不应该被打上败笔的记号,相反,在引发大家争议的同时,还可以让正确的见解得以呈现。
  尽管一堂课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标准,但只有理性地辨别其中显现出来和隐形于中间的亮点,才能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还课堂以真实的价值,给教师以充分的肯定。
其他文献
在营销界早就流传着一句话:“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然而近期营销界的一些新变化却提醒我们,作为软科学的营销策略,也逐渐显露出了“硬标准”的
采用XD 工艺在Ti-Al-B体系中可原位自生出亚微米级TiB2 颗粒增强相, 借助高分辨扫描电镜分析了原子尺度上的TiB2P/铝基体界面结构, 并测量了复合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 其界面清洁, 匹配理想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王永庆因家贫读不起书,16岁时揣着200块钱在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嘉义已有近30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他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下一个小铺面。可生意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数是以故事为主,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应由以前整堂课都让学生规矩地坐着听课的教学模式,转变到如何关注学生参与表演的角度上来,引导学生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稀缺性”是不存在的,而“富足”是存在的。你拥有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内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成本了,因为如果没有稀缺性就不需要所谓成本。两星期之前,我就富足经济学这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早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事实上一些“学习后进生”却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扰,他
1分之差落榜,未曾踏入大学的校门。怀揣着一个打出一片天地的梦想,他从河南老家独自一人来到了新疆兵团,当过保管,干过连长,在风口团场九十团带头开荒洗碱,也曾被作为喷灌设
人教版(三上)第一单元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第一组课文,教学时要做好和低年级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年级的学习。我们的民族小学[学习目标]1.认识“坝、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