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为此,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作为实践和后续发展的支撑。本文在教学中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对高职教育《经济学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课堂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 高职教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63-01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是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因此学好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有利于提高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培养出学生的基本经济思维。
一、高职《经济学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多年的高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我直接或间接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的难度大,过于抽象,理论性强,数理要求高。因而,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部分教师不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完备性,对许多定理、理论进行大幅详细的数学推导,而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没有丝毫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没有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
由于高职院校高考录取分数较低,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大多数同学的数学知识较差。学生很容易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学内容应当难易适中。
(三)教学方法“满堂灌”
高校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很多教师仍使用传统的“黑板 粉笔”这一教学手段,进行“填鸭式”灌输。从课程开始到结束,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很少有讨论和提问的时间。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由于课堂上师生讨论的机会少,信息单向传递,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是否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老师心里没有底,就无法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予以调整,因而也就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调整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内容博大而精深,通过几十节课的教学介绍其全部内容,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在进行内容选择时要根据高职教育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特点和要体现高职教育理论课时的“必需”和“够用”原则。所以,在确定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时要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就宏观经济学来说,着重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让学生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和对整体宏观经济环境有所认识,以能正确做出微观决策。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针对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差而且缺乏社会经验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和游戏式教学多种方法相结合。
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学生和老师平等探讨问题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利用理论思考,鼓励其提出个人观点。例如供求理论教学中,需求定理部分以老师授课为主,供给理论部分以学生参与为主,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工负责,每人讲解一部分。讲解完毕,给出反例,请学生讨论,最后做出适当的说明。
2.案例教学法。该学科在西方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此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经典案例,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加以运用。目的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课上积极参与,课下充实自己,学以致用。
3.提问式教学。这种方法是在理论授课之前,提出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来听课,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听讲。比如,“为什么钻石对人的用途有限而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很便宜?”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课,一堂课讲完,学生也就找到了答案。
4.游戏教学法。通过课堂的互动游戏,使复杂的理论体系直观化,以游戏的形式代替简单的说教。比如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教学中的游戏设计。选出一个小组的成员6~8人。每人准备3个纸条,在纸条上写上三种水果的名称:梨、苹果、橘子。每个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写出效用的大小,效用最大写3,第二大的写2,效用最小的写1,每个学生的偏好不同,因此效用的选择也不同,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了6个效用。交换开始,每个学生都可以拿最低效用的水果去换高效用的水果,一次交换结束,请学生报出效用总数。得出的结论:不通过成产过程,只需要市场交换就可以使每个人的效用得到提高。
(三)完善教学手段
高职教育的理论课时较为有限,而西方经济学的图表、公式较多,老师在课堂上在黑板上现场画,不仅准确度难以把握,而且费时费力,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可以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 高职教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63-01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是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因此学好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有利于提高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培养出学生的基本经济思维。
一、高职《经济学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多年的高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我直接或间接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的难度大,过于抽象,理论性强,数理要求高。因而,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部分教师不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完备性,对许多定理、理论进行大幅详细的数学推导,而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没有丝毫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没有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
由于高职院校高考录取分数较低,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大多数同学的数学知识较差。学生很容易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学内容应当难易适中。
(三)教学方法“满堂灌”
高校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很多教师仍使用传统的“黑板 粉笔”这一教学手段,进行“填鸭式”灌输。从课程开始到结束,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很少有讨论和提问的时间。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由于课堂上师生讨论的机会少,信息单向传递,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是否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老师心里没有底,就无法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予以调整,因而也就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调整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内容博大而精深,通过几十节课的教学介绍其全部内容,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在进行内容选择时要根据高职教育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特点和要体现高职教育理论课时的“必需”和“够用”原则。所以,在确定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时要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就宏观经济学来说,着重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让学生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和对整体宏观经济环境有所认识,以能正确做出微观决策。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针对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差而且缺乏社会经验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和游戏式教学多种方法相结合。
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学生和老师平等探讨问题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利用理论思考,鼓励其提出个人观点。例如供求理论教学中,需求定理部分以老师授课为主,供给理论部分以学生参与为主,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工负责,每人讲解一部分。讲解完毕,给出反例,请学生讨论,最后做出适当的说明。
2.案例教学法。该学科在西方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此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经典案例,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加以运用。目的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课上积极参与,课下充实自己,学以致用。
3.提问式教学。这种方法是在理论授课之前,提出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来听课,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听讲。比如,“为什么钻石对人的用途有限而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很便宜?”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课,一堂课讲完,学生也就找到了答案。
4.游戏教学法。通过课堂的互动游戏,使复杂的理论体系直观化,以游戏的形式代替简单的说教。比如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教学中的游戏设计。选出一个小组的成员6~8人。每人准备3个纸条,在纸条上写上三种水果的名称:梨、苹果、橘子。每个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写出效用的大小,效用最大写3,第二大的写2,效用最小的写1,每个学生的偏好不同,因此效用的选择也不同,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了6个效用。交换开始,每个学生都可以拿最低效用的水果去换高效用的水果,一次交换结束,请学生报出效用总数。得出的结论:不通过成产过程,只需要市场交换就可以使每个人的效用得到提高。
(三)完善教学手段
高职教育的理论课时较为有限,而西方经济学的图表、公式较多,老师在课堂上在黑板上现场画,不仅准确度难以把握,而且费时费力,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可以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