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ga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学生作为新一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程度决定着我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后继力。该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思路,利用自编的情境判断测验量表对61所学校的6874名四年级及其以上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小学生在文化身份认同维度上的得分最高;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符号认同及价值文化认同之间呈现强相关;女生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体的认同水平高于男生;不同省市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水平参差不齐。此外,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可分为均等性认同、被动性认同、认知性认同、深层性认同和表象性认同。针对这一现状,建议从孕育传统文化教育“和而不同、以情化理”的课程支点、培育传统文化教育“博观约取、层级分明”的教师基点、并育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响应、掷地有声”的政策抓点与浸育传统文化教育“润物无声、汇聚合力”的环境视点的文化认同提升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情境判断测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的出台,如何高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国民的传统文化素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青少年学生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将影响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鉴于此,本研究对我国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群体表征,力求为提升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水平提供现实培育路径。

一、核心概念界定


  传统文化是某一民族在文明汇集与演替中凸显的文化特质,其可表现为外化物象的“器”与行为观念的“道”。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拥有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文明汇总的结晶,其包含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变迁中所形成的民俗传统、道德观念与文化思想。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中既有符合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精华,亦有难以匹配的糟粕。习近平总书记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囊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特质,并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当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从而为国人树立文化自信。学者们认为具有高度的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简易性。而文化认同作为个体在与他人或群体交往过程中所生成的对“共同文化及共同信仰”的一种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其为个体的群体生活提供了一种历史连续性和嵌入性,使个体拥有在群体中生存及进行自我定义的文化底蕴。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即不同国民个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的共识与认可。然而,当下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水平究竟如何?想要回答这一问题,就不得不先对文化认同概念进行多维解读、深入理解,然后再完成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测评工具的开发以及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
  文化认同是“以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形式把自然生长的观念和扶持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可以从国家社会、民族群体与个体认知三个范畴进行理解。首先,文化认同所形成的国家社会观念是各民族群体在历史实践的可重复性与社会化认知中取得的共识。各民族群体的多元文化碰撞、冲突与交流,经历了社会实践检验的求同存异的建构过程,从而固化为所有群体共享的符号载体,进而体现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并为其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和连续的参照和意义框架,形成了持久与稳定的社会共识。其次,文化认同所形成的民族群体观念意味着个体所具备的身份认同,身份是个体在社会中存在的定位,是个体“寻求生存方式同一性”的开始。个体通过自我实践并与群体交往逐步形成自我身份及其存在价值的反思,从而寻找到达到自身生存与整个民族群体发展统一的现实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找到自身的群体归属,从而实现对共识文化观念的内化。正如部分学者所言“追求群体内的身份认同是个体表达文化认同的手段”。然而,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个体的文化身份可能会与群体分裂。因此,就必须从个体认知层面对文化认同进行考量。在外来文化或异质文化冲击之下,形成了文化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三者交织的局面,这就可能导致个体认知偏离文化认同的轨道,处于文化离异的状态。此时,个体则需要在国家社会或民族群体的文化共识中返本开新,深化对蕴含其中的价值文化的理解、践行与创新,进而实现自我认知层面的文化认同。由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符号认同、身份认同与价值文化认同已然成为文化认同的基于三个范畴探讨的不同维度,且各维度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确保了和谐、自适、尚同的文化观确立。
  在全球化潮流之下,各国要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则变得十分困难。因为“全球互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之问的紧张关系”。在后现代文化观重塑的当今社会,我国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异质文化的冲突、并行与交融的现实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内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等的质疑之声。因此,我国想要在世界文明的熔铸中坚定文化根基、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并发挥己之所长就自然离不开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家底的厘清、审辩与认同。而青少年学生作为新一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程度决定着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后继力。正因如此,对我国中小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现状调查则显得极为重要。一些研究者通过关注“农村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与文化教育”“青少年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等来回答此问题。然而,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已有的研究将视野置于局部的农村或少数民族学生,而对于整体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没有加以关注;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已有的实证研究多采用自陈式量表,鲜少用到情境判断测验量表。此外,已有的研究仅仅关注不同人口学变量所导致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差异,而忽略了学生文化认同的群体特征。鉴于此,本研究将关注点置于小学生,旨在通过实证的方式检测情境判断测验量表对于研究小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适切性,同时,用其测量当下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性别差异、省域差异与群体表征,以期通过对现状反思,提出提升我国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水平的现实路径。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属于跨学科性研究,因而学者们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文化认同的理论内涵及要素模型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梳理与归纳。其中,有基于对特定文化历史与礼俗层面的认识与了解,亦有强调文化知觉、投入、行为与态度、文化归属等。纵观当前的研究,虽然在文化认同的研究方法层面并未达成一致,但学者们却大致将文化认同的要素共同分解为器物认同与观念认同二者,而观念认同中既包含了个人、家国的归属认同,亦包含了社会责任与观念理解的价值认同。鉴于此,本研究最终选定相关学者所构建的文化认同层级模型作为研究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共有三个结构变量,分别为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文化认同。其中,文化符号认同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经由实践验证而形成的固化的传统文化表意符号的认知程度与行为倾向,包括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认知程度以及偏好程度。文化身份认同是当小学生处于文化实践之中,他们所表现出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维护和情感依赖以及对于“他文化”的尊重,包括小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所彰显的文化自觉与情感依赖。价值文化认同是在多元、异域文化的冲击下,小学生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以及个人修养三个价值观念的认可与接纳程度。该价值观念的达成与《綱要》中的要求不谋而合,即“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综上所述,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文化认同是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三个结构变量,它们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同时,三者以递进的心理层级与稳定的认知结构共同作用于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二)研究对象的抽选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思路,对我国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我国“七五”规划中对东中西部的行政划分,并查阅了2017年中国东中西部学校的总体情况以及各学段学校的总体数量,最终确定东部6省、中部5省和西部4省调研的学校数量为23所、22所和16所。各省的省会学校、地级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抽取比例大致控制为1:1:1。考虑到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所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程度,本研究将调查对象定为四年级及其以上的正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小学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61所样本学校四年级及其以上所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6874名学生发放问卷,剔除掉803份信息不全、漏答等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6071份有效问卷,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8.32%。
  (三)测量工具的编制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研究者采用自编的情境判断测验量表。情境判断测验指的是为评估某一工作情境中的恰当的行为倾向而设计的中低保真度的工作模拟或工作样本,其所呈现的典型情境一般都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类型工作中都会遇到的常见问题或挑战。一般而言,情境判断测验的编制模式分为:经验性模式和逻辑性模式。本研究以逻辑性模式为主,辅之以经验性模式。问卷的编制具体如下:
  第一,关键情境的筛选。在明确小学生传统文化认同考察维度的基础上,分别与5位校长、7位教师、3位课程专家和10名博士生进行访谈,请他们根据考察维度讲述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涉及到的内容,并举出相应的实例。这一过程要求他们要讲述清楚所选内容的原因,并对案例进行阐释性说明。最终对访谈所获得50余个内容和实例进行归纳整理以及筛选,确定了7个核心内容和9个关键情境。
  第二,反应项的收集。将25位对象的访谈资料全部转录为文本,并对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及实例进行分析,找出了符合关键情境的23条应对策略。根据玛西亚所提出的个体文化认同发展的四种心理,将23条应对策略整合为20条。为了确保20条反应策略的适切性,研究者编制了问卷,调查了60名五年级的学生,请他们根据情境选择最不符合的一项并解释原因。通过分析数据,最终确定了15个反应项。在正式问卷中,反应项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学生需要根据自身对情境的认知在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之间进行选择。
  第三,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为了检验本次研究测量工具是否准确有效,研究者对小学生传统文化认同量表的信效度进行了分析。采用SPSS21.0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总体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04,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文化认同各维度的系数分别为0.784、0.786、0.755,均大于0.70,说明题目之问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较高。使用Amos20.0对问卷的构建效度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x2/df=2.74、GFI=0.992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焦点话题。教育部于2014年7月份开展的全国“优课”评选活动,对于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对一节信息化教学的优质课例进行互动分析,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优质课例特征,以为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优课;互动分析  中图
一部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再次把我们面对灾难的态度放到了公众面前。据该法案的起草机关介绍,《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起草工作始于2003年5月,当时“非典”疫情蔓延,促使中国审视突发事件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对“非典”的反思,集中到一个疑问上一如果说隐恶扬善是人的天性,隐瞒人为责任事故还尚可理解,对不可抗力造成的自然灾害,又有什么必要隐瞒呢?应该为那场公共卫生事件负责的本来只有“SAR
摘要:随着双创教育的深入发展,双创教师的教育能力必将持续进行提升。当前对教师双创能力的研究多从宏观入手探究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而较少关注教师自身双创教育能力的改进。该研究从对双创教师教育能力的界定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各省596所高校的双创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和提升要素进行调研,而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关于教师双创教育能力提升的回归模型。从中发现创新创业培训、师生合作创新
摘要:与工作世界具备动态适应关系是职业教育信息化与普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区别。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工作世界,职业教育信息化如何适应工作世界的变革,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亟需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此,该文基于历史视角及国际案例,论证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动态适应工作世界的变化。基于工作分析视角探析AI重塑工作世界,将呈现工作机器智能化、工作活动智慧化与工作关系协作化的变
《波拉特》的成功之处也许还在于,让人们捧腹之余,释放了被政治正确所压抑的一些阴暗小想法,满足一下人类小小的叛逆心理  “请看看我的电影吧,如果它不成功,我将被判处死刑。”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著名电视主持人波拉特,带着考察USA的使命,和他的摄制组开始了他们的美国历险记。  波拉特是一个留着一撮浓密小胡子的中年男人,穿着款色老旧的灰色西服(从来没洗过),有时穿奇怪的V字装,有时尝试尿不湿外穿。他喜欢
问前台服务员为什么还保留着李大伦的题词,她压低声音说:经理本来也说要换掉的,但后来有人说这是特色,说不定一些客人觉得很好玩就进来住宿了  走进湖南郴州,发现这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并无二致,特色也并不明显。但心里总是不免有些好奇,那当然是因为震惊全国的连环腐败大案就曾经在这里粉墨上演。    为什么还保留着李大伦的题词    住宿的宾馆临河,记者晚上出来散步,路遇一位大爷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就主动跟他攀
深秋的中国,天气依然有些暖和。对中国7000多家制鞋企业来说,感受到的,却只有透骨的寒意。  从去年6月欧盟正式宣布对中国的两种劳保鞋进行反倾销调查开始,中欧之间的鞋业大战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了。2006年10月5日,欧盟理事会25个成员国以13比12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中国产皮鞋征税的终裁提案,中国涉案企业中除1家因获得市场经济待遇被征收9.7%的反倾销税外,其余企业均被课以16.5%的税。反倾销
编者按: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和支持大众创新创业的中国理念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也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该文通过访谈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科林。琼斯博士,对澳英美等世界多国与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理念和政策环境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进一步厘清了其概念内涵、教师成长策略和人才培养路径等问题,对“
一  简朴的院落,健朗的老太太,灰头巾,蓝布围裙,脸上的皱纹和簸箕的纹路交相辉映。夕阳照过来,谷子上铺满金黄,上上下下颠颠簸簸中,尘杂飞去,谷子变得粒粒分明。  到了皖西的乡村,“妇人簸谷图”随处可见,这是画家作品之外生活的杰作。但我家山墙上挂着的那只簸箕,它只钟情于它的主人——我的母亲,一个粗手大脚的妇人。  簸箕是用竹篾编成的,用它簸掉谷物里的瘪子、壳子和杂草,也用来晾晒土地上的大豆、花生、辣
我们应该利用太阳来培植我们的能源,就像我们的祖先曾经利用它来种植食物一样  从气候变化到阴晴不定的油价,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一场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即将来临。这场迫在眉睫的挑战,意味着人类不能再忽视太阳每天通过光合作用为我们提供的取之不尽的能源。太阳能使植物吸收碳性气体,通过这样的路径它不仅制造氧气,还制造出其他物质一动物王国的食物和机器所消耗的能源。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培育这些“生物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