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550D高强钢焊接节点疲劳强度试验研究

来源 :工程力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yig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研究了国产Q550D高强度结构钢、焊缝的基本力学性能以及横向对接焊缝和非承载横向角焊缝连接件的疲劳性能。介绍了试件的加工方法、焊接工艺、疲劳试验及其数据处理方法,将疲劳试验结果与国内外钢结构设计规范以及他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表明:Q550D高强钢母材及其焊缝具有优良的延伸率和低温冲击韧性,余高磨平的钢板对接焊缝和横向角焊缝连接件的疲劳强度都分别显著地高于国内外钢结构设计规范关于普通强度钢材相应焊接节点的疲劳强度,200万次疲劳强度分别提高了72%~125%和27%~68%。钢板对接焊缝的余高磨平可改善因焊缝的几何形状和缺陷引起的应力集中程度,比原状焊缝具有好的疲劳性能。无论余高磨平或未磨平的钢板对接焊缝,还是横向角焊缝连接件,它们都具有随高强钢屈服强度的增加而疲劳强度提高的趋势。分别提出了Q550高强钢钢余高磨平的钢板对接焊缝和横向角焊缝连接件的S-N曲线,可供抗疲劳设计参考。“,”The basic mechanical property of domestic Q550D high-strength structural steel and its weld, as well as the fatigue behavior of transverse butt weld and non-load carrying transverse fillet-weld attachment we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The fabrication and welding procedure of test specimens, as well as the methods of fatigue tests and data processing were described. The fatigue test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sign standards of steel structures and other research res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both the Q550D steel and its weld had fine elongation and low-temperature impact toughness. The fatigue strength of the Q550D steel butt weldment ground flush to plate surface and transverse fillet-weld attachment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relevant welded joints of normal-strength steel given in the design standards of steel structures, increased by 72%~125% and 27%~68% respectively. Grinding butt weld surface could improve stress concentration due to weld geometry and defects, so as to have better fatigue behavior than the butt weldment as a welded condition. The butt weldment regardless grinding weld surface or not, and the transverse fillet-weld attachment showed a growing trend in fatigue strength as their yield strength increased. Both the S-N curves for the Q550 high-strength steel butt weldment with grinding surface and the transverse fillet-weld attachment were propos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pertinent fatigue design.
其他文献
课程文化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部分,它深入到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影响着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基于“责立南小任当世界”的办学理念,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生发展目标和学校课程文化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和特色课程的实施.
各大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育旨在培养服务社会和企业的大国工匠,为达成中国梦想和科技梦想提供人才上的支撑.面对这种育人的目标,院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在育人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思政要素,促使学生将工匠的精神作为职业理想,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为此,本文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的路径,为落实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现代信号处理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与通信工程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重要学位课.针对课程的知识容量大、理论抽象、公式推导复杂、学习困难等特点,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改革中,将课程理论与科研实践结合,用信号处理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学科的发展前沿更新教学内容,结合科研成果设计教学实例;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个性特点,树立研究生的主导地位,使研究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实施启发式和研究探讨式教学改革;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促成研究生由知识向认知和能力的转化;进行案例库建设;探索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将研究生
在中医学专业中,中医诊断学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基础主干课程,更是一门将中医学中临床各科与理论基础知识紧密连接的重要课程.中医诊断学在中医专业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对学生在临床各科的学习和实际临床动手能力的影响,对职业医师而言,中医诊断学是其获取执业医师资格的必考科目.中医诊断学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中药专业学生诊断技能的培养,进一步影响到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因此,诊断学在现代中医医学教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农林院校中药学专业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无论是对
为帮助护生更快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满足快速发展的护理专业领域对护生综合技能的需求,我院创新开设了护理技能强化实训课程.该课程主要针对即将进入实习的护理学专业学生,旨在夯实护生实践基础技能的同时,缩小护生课堂学习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的差距,培养护生理论结合实际的临床思维,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在互联网+的新思路下,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课前精心设计、课中小组协作、课后线下+线上考核构建适合于实训开展的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技能实训效果,提升学生
目的:探讨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内科学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的实践效果.方法:蚌埠医学院2017级口腔医学本科99名学生为实验组,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2016级口腔医学本科62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考核模式.通过分析考试成绩与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评价2种考核模式的实施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总成绩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主动性与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理解与拓展、临床口腔思维及科研意识的培养、语言表达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分
美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教育门类,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当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美术教育发生了功能性的转变,除了在普及意义上推动美术文化的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形成社会公民的美术素养,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起人格、情感、智力、创造力等方面的良性发展,实现美术的教育功能,然而,要完美的实现美术的教育功能,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元素,天水南宅子是当地明清以来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其雕刻艺术材质多样,题材丰富,将独具当地特色艺术资源转化于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之中,是促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特别是与俄国的教育交流逐步成为热点话题.随着中俄两国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办学项目办得如火如荼.合作办学项目下的非俄语专业学生外语教学旨在培养能够将语言知识较好的应用于专业活动中的人才,帮助其在各个科学和生产领域的专业技能良好发展.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职业心理准备,以及毕业后所面临的工作领域的内容与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学生毕业之后在工作领域往往会有落差.本文通过对职业心理准备概念的研究以及目前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职业
志愿服务拓展了大学生德育实践载体与路径,实现德育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互动.为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机遇,提升高校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但高校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错位,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蓄力不足,同伴效应的负面影响,志愿组织的行政色彩直接限制了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志愿填报动机不纯以及对志愿服务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使志愿者精神难以内化到实践活动、塑造生活价值观上.为此,亟需构建志愿服务中思政教育的融入路径,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大学
EPPE是英国教育部支持,多所大学研究者联合开展学前教育政策研究项目.该项目采用综合性设计思路,将有效性研究、质量特征研究和个案研究并行开展.研究探究了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有效学前教育机构特征、儿童自身和家庭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直接服务于学前教育改革.EPPE研究过程中,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研究的政策功能定位、研究取样方法、研究质量的保障、研究的知识基础、研究者与决策者的关系、研究成果展示方面,都呈现出教育政策研究转型的特征.EPPE研究经验启示中国教育政策研究要在紧贴教育发展趋势、再思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