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吴门与画派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tou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研究地方画派,首先应对“地域”的概念做深入理解。“地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的或行政单位的二维空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指覆盖在其上的各种人文因素,如宗法、血缘、地望、师承、交际、利益、交通等,也就是说“地域”在这里并不严格地遵循行政区域的划分,凡以上所提及的诸因素所能辐射到的范围都可纳入此概念中,它所涉及的更多是人类学方面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对美术史研究所可能具有的意义,即要理解地域性绘画的产生与影响,可以在风格之外去寻找理解与解释的支点,但这并不是说风格本身不重要,而是说风格不仅仅是形式的问题,它背后也许积淀着多层人文的因素。实际上没有什么绘画是非地域的,或者说没有什么绘画不是在一定的地域中产生的——包括宫廷绘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它有可能会成为理解整个中国美术史的一个重要的视角,“地方画派研究”这个提法本身就带有明确的人类学方法论的立场。在此,我谨借着单国强先生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吴门绘画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所提交的论文《“吴门画派”名实辨》作一解读和延伸。
  顾名思义单先生之文是要解决“吴门画派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对什么样的画家应该归入这一流派,以及它与一些相近的称谓比如“吴门派”、“吴派”、“吴门四家”到底有没有区别,史上与现代的论说都相当混乱。单先生基本上是从两个方面去考查这个定义的,一是“吴门”这个概念在历代方志上的规定,这是就其在地理与行政单位上的意义来说的。就此方面而言只需要肯定一个前提——“吴门画派”的画家的确不是以行政区域来划分的。对此古人也并无疑义,如单先生所言,《明画录》中所记载的“吴门画派”中人有一半不属吴门地区。那么“吴门画家”与“吴门画派”即使曾被混淆过,要区分开来也并非难事,只需考察画家的籍贯即可。于是他又进行了第二个方面的考察,首先他赞同王伯敏先生对画派标准的一个总结:“根据明清画家、鉴赏家的说法,“画派”之称,主要条件是:一有关画学思想,二有关师承关系,三有关笔墨风格。至于‘地域,可论可不论’。”然后他列举了董其昌的两条文论,第一条是董氏题杜琼《南村别墅图册》的题跋,学界公认“吴门画派”的概念最早由此而出:“沈恒吉学画于杜东原(琼),石田先生(沈周)之画传于恒吉,东原已接陶南村(宗仪),此吴门画派之岷源也。”另一条文论出自董氏《画禅室随笔》:“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到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
  单先生认为此二文论与王先生关于“画派”标准的头两条——“师承关系”与“画学思想”——相吻合,已经“抓住了形成‘吴门画派’的关键要素”,由此,加上前面他对“吴门”的考察,推出他关于“吴门画派”的定义:一是“主体风格属于文人画派”,二是“凡承继沈、文笔墨风格及呈现师承关系的画家,均属此派,其人不一定是吴门人”。
  以“吴门画派”的影响,用归纳的方法大概不难作出一个总结,但有两点需要明确的是,一是认为“吴门画派”属于“文人画派”体系的看法只是一个后加的概念,我们不应该把它看作是所谓的“文人画运动”发展的一个结果,而且如果真有那么一场运动的话至少也得从董其昌算起。二是今人的立论只需摆明自己的标准即可,没有必要拿古人零碎的言论来为自己的立论作张本,如此混淆知识类型的做法只会遮蔽历史真相,令人误以为明清之际真有那么一场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当时的艺术史家自始至终都十分明确地意识到的艺术运动。事实上正因为这场运动并不是自明的事,才会出现后世关于“吴门画派”的各种指称混乱的局面。对于艺术史研究者来说,这种混乱的状况应该予以厘清,而厘清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所运用的标准或者原则应该有其在知识上的有效性,即需要论证,但拉古人出来为后人的论证作担保在程序上是不合法的,它产生不出有效的知识。此外,为了定义一个画派如果需要树立若干标准的话,那么至少这些标准在具体的研究中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它无法成为有效的公共知识。在此前提下,再来看王伯敏先生的三条标准就不是没有商榷的余地了:第一条——“画学思想”,就“吴门画派”而言,问题在于我们尚无法确定那些只有画作留下的中小画家中是否有共同的“画学思想”。虽说这一点即便不能明确,至少后两条——“师承关系”与“笔墨风格”还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这一点不容否认,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通过文献并不能穷尽对师承关系的排查,何况还有许多中小名家“私淑”前辈的情况。“笔墨风格”一条也许是最客观的形式因素了,但仍要明确的是“文人画”并不天然就是一种统一的风格,而且它强调的也不是风格的问题,而是画家的身份问题。其次我们也没有看到能被认同为“吴门画派”画家的作品中存在着一种绝对统一的风格。因此属于“吴门画派”的“笔墨风格”,绝非一个可以简单地去套用的公式。假以细致的分析势必可总结出若干风格的因素,作为界定“吴门画派”的标准,但并不能保证分析出来的结果就是板上钉钉而无争议。至于王先生说的“至于地域,可论可不论”,对他来说,如果这个“地域”只是行政区域意义上的概念,这个说法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了。但如果回到文章开头对“地方画派研究”方法的理解上来,我们把“地域”不仅看作是一个二维的地理或行政单位,而将其看作一个立体的,以宗法、血缘、地望、师承、交际、利益、交通等所能辐射到的地区为范围的话,那么它提供了一个可以用作个案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可操作性在于它所面对的不是一堆“说法”,而是去面对现存的作品,面对作品上的题跋,面对记录着当时作者交际情况的笔记文献,面对艺术市场的交易凭据,甚至是“作伪”在这里也有其意义,这种意义在于通过它可以追踪某种风格的传播范围。如果我们能够从当时的这些可以作实证性考察的影响出发去讨论问题的话,也就是以沈周与文征明二人当时实际的影响力来作为“吴门画派”的内核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沈文二人在“吴门画派”的鼻祖地位几乎是自明而不需要论证的,以这种影响力作为边界的话,后人归纳出的“吴门画派”这一命名也是合法的,只是一直到清代它的外延都在扩张而已。需要讨论的正是这种影响力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它是怎样传播的,它与吴门地区的文化经济有什么样的关联。说到底,其实涉及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历史的问题,单先生的文题为“名实辨”,重点自然是放在“实”上,而这个“实”却不是自明的,它往往有赖于我们如何去发问,如何去反思我们的知识。“尽信书不如无书”,单凭董其昌的两条文论去界定“吴门画派”,恐怕有单薄之嫌。对我们更精准地理解这段历史难有启发,反而更易使人们把“吴门画派”的历史发展轨迹看作是单线的,这种单线是形式主义的叙事模式,它是以风格为主线的模式,却有可能对历史真相造成相当程度的遮蔽。
  【汤静宜,中国艺术研究院梅兰芳纪念馆】
其他文献
一、独特的线条语言特征  1、线条的力度美与质感美  线作为最基本的描绘手法以简单笔墨言语表现于纸面上,基于画家之手又有万千变化。线描以笔为骨、线为肉、意为魂造画。清代沈宗骞说:“昔人谓笔力能扛鼎,言其气之沉着也,凡下笔当以气为主,气到便力到,下笔便若笔中有物。”线的力量来自于笔与纸之间的较量,若要征服这张白纸,就必须有“力透纸背”的决心。  白描中线条的力度美与质感美为画家所追求,黄华明教授精工
期刊
设计属于创造性的活动,设计需要创意,创意被视为一种思考的过程,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设计原点可以理解为设计创意的来源点,即设计意念的出发点。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到了“设计的原点”这个概念,他认为:欧洲汽车设计的原点是马车,是澎湃的动力和野性;日本汽车的原点是轿子,安逸和舒适。设计原点的好坏决定了创意是否合适、新鲜以及能否引起共鸣。  在这个空前繁荣而纷乱的时代,如何找到我们自
期刊
曹爱华,江苏东台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导师范扬。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有十多篇论文发表于美术专业期刊。
期刊
一、“生态主义”的热潮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保等理念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些新的名词也悄然来临,如“环保主义”、“生态规划”、“生态园林”、“节能设计”、“生态城市”、“整合设计”、“绿色设计”、“生态景观”、“再生景观”、“生态校园规划”等。“生态”二字被高频率的使用,“生态主义”俨然成为一股热潮席卷全球。  二、“生态
期刊
【摘 要】19世纪末20纪初,没落衰败的封建文化和陈腐暮气的中国画坛,使中国画面临着不得不进行创新的局面。林风眠的人物画在中国传统笔墨绘画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绘画里的色彩、光影、明暗等元素和技法,融汇中西,贯穿古今。借鉴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和在中国皮影、陶瓷、壁画艺术中汲取的造型灵感, 运用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和现代独特的造型理念,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必要的探索。  【关键词】林风眠 ;中西融合;人物画 
期刊
肖舜之  1956年5月生于桂林。1984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0年至1992年参加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专业课程进修班。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桂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会长,广西书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桂林中国画院副院长。
期刊
现代设计思维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以创建具有吸引力、高效的用户体验。网页界面设计中,视觉设计师需为浏览者创作出一次简明直观、令人愉悦的视觉体验,而这种体验应该是一种基于创新应用和审美价值上的视觉感官体验。在可用性和易用性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网页界面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信息传播上的要求,还需要从视觉体验的角度深层次发掘出网页界面的简约之美。极简设计能使网页界面变得轻薄简洁而美观,带来视觉感受上的精致感与
期刊
邓军(老君)  祖籍河南,广西柳州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友好画院特聘画师、广西美协理事、广西美协国画艺委会委员,柳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柳州国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
期刊
周秀青  生于1937年。1954年入东北美专附中学习绘画,196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哈伲妇女》入选《中国画百年作品展》,大量作品参加国内外重要画展,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美协等单位收藏。
期刊
郭建军  笔名(居然)1954年生,山东籍。1982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1989年结业于北京画院研修生班。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美展并获奖。曾在日本京都、中国香港、乌鲁木齐、珠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郭建军国画选》《郭建军画集》等。现为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