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玫瑰糠疹的研究进展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SHE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风热疮”,中医在治疗玫瑰糠疹或从疏风清热或从凉血解读或从润燥解毒等方面遣方用药。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使用中成药、刺络拔罐、壮医药线点灸、以及联合紫外线治疗往往取得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 玫瑰糠疹;中药治疗;紫外线治疗。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圆形或者椭圆形淡红色或黄褐色鳞屑斑片,先出现一个母斑,周围继而出现多个较小的继发斑,常伴有瘙痒。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好发于春秋季。中医学称本病为“风热疮”、“风癣”、“子母癣”、“母子疮”、“血疳”等。《外科正宗·顽癣》描述本病:“风癣如云朵,皮肤娇嫩,抓之则起白屑。”病程虽自限,但不及时治疗亦有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之虞。
  1 病因病机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早有文献记载。《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是恶风冷气,客于皮肤,折于血气所生,亦作圆文匡郭,但抓搔顽痹,不知痛痒,其中亦有虫。”《洞天奥旨》指出:“风热疮乃肺经内热而外感风寒,寒热相激而皮毛受之,故成此症也。”《医宗金鉴》认为“此证由热闭塞腠理而成,形如紫疥,痛痒时作,血燥多热。”《外科启玄·风热疮》曰:“此疮初则疙瘩痒之难忍,扒之而成疮,似疥非疥。乃肺受风热,故皮毛间有此症也。”《外科大成·血疳》写道:“血疳形如紫疥,痒痛多血,由风热闭塞腠理也。”因此,中医学认为玫瑰糠疹的病因病机为血热之体,感受风邪,郁于肌肤;抑郁化火,或感受风热,热伤阴液,化燥生风;脾虚生湿,外感邪毒,湿毒相合,蕴结肌肤。
  2 治疗
  2.1 中药内服治疗 舒友廉等[1]自拟槐花凉血汤(生槐花20g,白茅根30g,牡丹皮12g,生地黄20g,紫草10g,金银花20g,连翘15g,大青叶20g,板蓝根20g,白癣皮15g,炙甘草6g),随证进行加减,全方具有清热凉血、祛风解毒之功,用于治疗玫瑰糠疹收到较好的疗效。梁开发[2]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润燥止痒为法,拟蝉翘赤小豆汤加减(蝉蜕、生地、牛蒡子、荆芥各10~15g,连翘、金银花、白蒺藜各15~20g,甘草3~6g)治疗玫瑰糠疹临床疗效较好。赵彦等[3]以清热凉血、疏风止痒为原则,自拟凉血疏风汤(黄芩15g,栀子10g,生地30g,牡丹皮15g,赤芍30g,紫草10g,僵蚕10g,蝉衣10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板蓝根20g,刺蒺藜15g)治疗玫瑰糠疹,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疗效。丁贺山[4]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三型:风热型、血热型和血燥型。风热型以辛凉解表法,方用银翘散加减(双花、绿豆衣20g,牛蒡子、桔梗、荆芥、防风、生甘草各10g,生地、炒丹皮、连翘、大青叶、南沙参各15g);血热型以凉血消风法,方用凉血消风散加减(生地25g,紫草、炒槐花20g,炒丹皮、赤芍、茜草、黄芩各15g,栀子、荆芥炭、防风、桑白皮、红花、凌霄花各10g);血燥型以滋阴润燥法,方用滋阴除湿汤加减(南北沙参各30g,玄参、石斛、生苡仁、白术各15g,白鲜皮、生地各20g,当归、泽泻、炒白芍、丹参、生甘草各10g);经辩证论治治疗34例玫瑰糠疹均获痊愈。周宝宽[5]辩证分为三型:风热蕴肤型、风热血燥型、湿毒蕴结型,分别以疏风消疹汤(荆芥10g,牛蒡子10g,蝉蜕10g,浮萍10g,连翘10g,金银花10g,生地黄10g,当归10g,生甘草5g)、祛风润燥汤(生地黄15g,玄参15g,当归10g,知母10g,天花粉10g,川芎10g,蝉蜕10g,刺蒺藜10g,蒲公英10g,炙甘草5g)、利湿解毒汤(人参10g,白术10g,苍术10g,薏苡仁20g,木香10g,陈皮10g,泽泻20g,茯苓10g,连翘10g,金银花10g,蒲公英20g,大青叶10g,蝉蜕10g,刺蒺藜10g,炙甘草5g)治疗玫瑰糠疹疗效显著。王素梅等[6]采用银翘散合化斑汤(银花9g,连翘9g,桔梗 6g,薄荷6g,竹叶4g,生甘草10g,荆芥穗5g,淡豆豉5g,牛蒡子9g,生石膏30g(先下),知母12g,玄参10g,生地15g,丹皮10g,粳米9g)加减治疗辨证为血热内蕴、外感风邪型玫瑰糠疹,有效缓解皮疹,减轻自觉症状,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疗效满意。张书军等[7]遵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主用凉血养阴透营法,自拟透营凉血汤(金银花30g,连翘20g,北沙参15g,麦冬15g,生地黄20g,玄参20g,侧柏叶30g,槐花30g,丹参20g,牡丹皮20g,甘草10g)治疗玫瑰糠疹取得显效。
  2.2 中成药内服治疗 许雯等[8]采用一清胶囊治疗玫瑰糠疹,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刘健等[9]对比消银胶囊和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在治疗玫瑰糠疹的差异时,发现消银胶囊的有有效率明显优于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郑优成[10]使用黄连上清胶囊治疗玫瑰糠疹取得很好的疗效。梁东辉等[11]采用金叶败毒颗粒治疗玫瑰糠疹,能有效控制玫瑰糠疹的症状和体征,明显缩短病程。路金瑞等[12]使用丹毒酮胶囊治疗青年玫瑰糠疹获得满意的疗效。侯建峰[13]单用玉屏风胶囊治疗玫瑰糠疹取得较好疗效,且复发率极低。陈慧君等[14]采用复发甘草酸苷片治疗玫瑰糠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作者认为复方甘草酸苷片具有优越的抗炎及类固醇样作用,对皮损广泛者作用显著,却无激素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2.3 中药外治 贾菊华等[15]自拟方: 桃仁、红花、薄荷、荆芥、蛇床子、山栀、冰片等,风干、粉碎、过磨后,取药粉10g,用75%酒精消毒脐穴后,将上药敷于脐穴治疗玫瑰糠疹,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罗笑[16]在止痒剂外洗的基础上运用中药熏蒸治疗玫瑰糠疹,发现中药熏蒸治疗玫瑰糠疹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连翠[17]使用百癣夏塔热片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玫瑰糠疹,明显地提高了治疗的效果,缩短了病程。汪文[18]采用凉血消风汤联合口服左西替利嗪片外涂曲安奈德益康唑软膏治疗泛发型玫瑰糠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5 中药联合紫外线治疗 大量研究发现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通过调节皮肤免疫系统发挥对多种皮肤病的治疗作用;NB-UVB能诱导T细胞凋亡增加抗炎因子的分泌,能明显抑制朗格汉斯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减轻表皮的炎症反应,能抑制淋巴细胞增值清楚皮损内的异常免疫细胞。麦丽霞等[19]等采用消风散内服外洗联合NB-UVB治疗风热蕴肤型玫瑰糠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郭雯等[20]使用凉血祛风汤联合NB-UVB风热血热型玫瑰糠疹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张翔凤等[21]采用自制中药玫瑰汤联合NB-UVB治疗玫瑰糠疹可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治疗效果好。杜华蓉等[22]运用雷公藤多甙片联合NB-UVB治疗玫瑰糠疹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6 其他中医治法 周翔等[23]运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玫瑰糠疹取得较好的疗效;作者认为壮医药线点灸皮疹处,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皮下组织生化活性和调整神经免疫机制,治疗玫瑰糠疹具有祛风止痒、消肿散结之功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王泽[24]运用刺络拔罐法治疗玫瑰糠疹,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疗效明显优于总有效率为67.7%的对照组,认为刺络拔罐法治疗玫瑰糠疹可有效缓解症状,去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玫瑰糠疹是一种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本病与病毒或者细菌感染有关。本病虽然可自愈,但自然疗程需要4~8 周,且有少数病例皮疹反复成批出现,病程可延至半年以上才能痊愈,亦有长达数年之久始能痊愈者[25]。中医治疗玫瑰糠疹通过辩证,或从“风”论治,或从“血”论治,或从“燥”论治,亦有从“湿”论治,予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滋阴润燥、利湿解毒等对证治疗,从整体出发,标本兼治,达到缩短病程、减轻症状的目的。中成药内服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玫瑰糠疹亦有比较好的效果。中药联合NB-UVB治疗玫瑰糠疹有可靠的疗效,但患者需隔日到医院接受治疗,稍显不便,临床可以选择应用。中药药敷、熏蒸、刺络拔罐以及壮医药线点灸等治疗玫瑰糠疹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拓宽了治疗玫瑰糠疹的思路。总之,中医药在治疗玫瑰糠疹上取得很好的效果,民族药、民族疗法还可以进一步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舒友廉,刘培红.槐花凉血汤治疗玫瑰糠疹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2) :63.
  [2]梁开发.蝉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玫瑰糠疹[J].山西中医,2010,26(4):10.
  [3]赵彦,蒋友琼.自拟凉血疏风汤治疗玫瑰糠疹[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6):59.
  [4]丁贺山.中医药辩证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332.
  [5]周宝宽.审证求因治疗玫瑰糠疹[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2):16–17.
  [6]王素梅,吴玉敏,赵浩.银翘散合化斑汤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2,31(8):601–602.
  [7]张书军,蒲欣欣.透营凉血养阴汤治疗玫瑰糠疹44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3,31(5):111–112.
  [8]许雯,蓝善辉.一清胶囊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09,12(10):1439–1440.
  [9]刘健,刘莉.消银胶囊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1,32(8):1026–1027.
  [10]郑优成.黄连上清胶囊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0,14(4):455.
  [11]梁东辉,马红利,邓燕.金叶败毒颗粒治疗玫瑰糠疹58例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10,13(12):1798–1799.
  [12]路金瑞,刘科峰,赵军磊,等.丹参酮胶囊治疗青年玫瑰糠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5):27–29.
  [13]侯建峰.玉屏风胶囊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717–1718.
  [14]陈慧君,缪希红.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30例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2,18(11):1663–1664.
  [15]贾菊华,钟森,周保锋.自拟脐疗方治疗儿童玫瑰糠疹[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8):64.
  [16]罗笑.中药熏蒸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4,19(2):52–53.
  [17]李连翠.百癣夏塔热片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玫瑰糠疹[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5):88–89.
  [18]汪文.凉血消风汤治疗泛发型玫瑰糠疹48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8):568.
  [19]麦丽霞,杨广智.消风散内服外洗联合NB-UVB治疗风热蕴肤型玫瑰糠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60–61.
  [20]郭雯,郭建辉,赵丽,等.凉血祛风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玫瑰糠疹30例[J].陕西中医,2012,33(1):55–56.
  [21]张翔凤,李月梅,薛丽英.玫瑰汤联合NB-UVB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2,27(5):917–918.
  [22]杜华蓉,张照明.窄谱UVB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2,24(8):1601–1602.
  [23]周翔,罗鸿宇.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2,35(5):35–36.
  [24]王泽.刺络拔罐法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6):558–559.
  [25]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7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优化膀胱灌注患者的灌注流程,缩短等待时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方法: 通过分析患者原有灌注流程的问题,对患者灌注流程进行优化设计,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改进灌注流程的重点环节。结果 患者灌注前等待时间缩短,护理健康宣教措施有效落实,患者依从性提高。结论: 膀胱灌注流程的优化,有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管理水平。  关键词: 膀胱灌注 流程 优化  Abstract:
期刊
摘要: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HMG蛋白)是一类染色质相关非组蛋白,因其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高迁移率而得名。HMG蛋白家族包括HMGA、HMGB和HMGN3个家族,具有通过改变染色体结构而调节基因表达的能力,目前已经在很多种类肿瘤中发现HMGA的过表达。本文对HMGA蛋白及其与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HMG蛋白);HMGA;
期刊
摘要: 胃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占第2位的恶性肿瘤,同时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然而,关于胃癌的致病机理至今尚没有明确的科学定论。近些年来的许多研究已经不断证明了Epstein-Barr(EB)病毒存在于胃癌细胞中,因而EB病毒相关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正逐渐被中外学者所重视并探究。本文试对EB病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异丙酚、七氟醚麻醉效果,通过进行对比,致力于寻找改善胆囊切除病患手术效果的麻醉方案。方法:笔者随机选择本院2012年05月-2015年05月收取并予以手术的4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患,参照随机法方案将42例病患分成两个小组。实验组病患以七氟醚为主要麻醉药品予以麻醉,对照组以异丙酚为主要麻醉药品予以麻醉。结果:结果发现实验组病患在插管后一分钟、气腹以前、气腹以后五分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B超诊断急腹症的临床价值及结合CT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收的急腹症患者87例,均行B超诊断,诊断不清的行CT检查或手术、病理诊断,并对比分析。结果:B超诊断后符合病症的患者79例,符合率为90.80%。结论:急腹症患者行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但B超易受到肠腔气体的干扰,结合CT检查,降低误诊、漏诊率,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目的: 了解目前我院门诊抗组胺药在治疗荨麻疹的使用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368张诊断为荨麻疹的处方进行分析。结果: 第 2代口服抗组胺药及其改良品种的使用量远远大于第1代。结论 :安全、高效且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较小的第2代抗组胺药成为治疗荨麻疹的主导药物,但不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治疗荨麻疹时应加以注意。  关键词:荨麻疹;抗组胺药  荨麻疹俗称“风疹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方法 :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 结果:2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均发生在肝门附近,超声和CT平扫均表现为低回声(密度)肿块,肝尾状叶和肝门结构呈受压改变。CT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病例2在MRI上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PET-CT呈低密度,高代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5-Aza-CdR对人胃癌细胞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以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MKN-28,分别用0.5、1.0、2.0、5.0μmol/L的5-Aza-CdR与之孵育72h。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处理前后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16 mRNA表达。结果: 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甲基化p16含量逐渐降低。而非
期刊
摘要:目的: 比较通过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终末期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终末期糖尿病组),另外选择非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非糖尿病肾病组)。两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后比较生存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 终末期糖尿病组患者发生感染、心血管疾病、低血
期刊
摘要: 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ET)是采用多重频谱分析与非线性处理的方法从脑电信号中提取的超慢涨落成分,它可反映脑内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A)、乙酰胆碱(Ach)、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的活动[1],从而在无创伤条件下该技术可检测人在生理和病理生理状态下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本文简要介绍通过用该技术检测某些神经精神疾病患者中神经递质的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