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涨落图检测神经精神疾病患者神经递质变化的特点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minghua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ET)是采用多重频谱分析与非线性处理的方法从脑电信号中提取的超慢涨落成分,它可反映脑内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A)、乙酰胆碱(Ach)、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的活动[1],从而在无创伤条件下该技术可检测人在生理和病理生理状态下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本文简要介绍通过用该技术检测某些神经精神疾病患者中神经递质的变化特点。
  关键词 : 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 神经精神疾病 神经递质
  1 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是近几年来由我国首创的无创检验脑功能的世界领先技术[2],它是通过脑电载波涨落信息,反映脑内神经递质含量。
  据报道[1 2],脑电信号中的超慢频率中隐藏着与神经化学物质振荡相一致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充分反应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在ET和DI谱(基频最优谱线)分析中,SI谱能反映脑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GABA),S2谱反映谷氨酸(GA),S3反映胆碱能受体含量,S4反映5-羟色胺(5-HT),S5反映乙酰胆碱(Ach),S7反映去甲肾上腺素(NE),S11反映多巴胺(DA)。用脑电超慢涨落图对神经精神疾病的患者进行检测,得出不同的谱线,分析这些谱线得出不同神经递质。根据这些递质的变化特点以寻找病因和治疗方法
  2 某些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递质变化特点
  2. 1 癫痫患者的神经递质特点 研究表明,癫痫发作期GA明显增加,GABA明显下降,同时有ACh增加;癫痫间歇期GABA升高,GA和ACh下降[3 4]。李秀艳等以癫痫患者为实验对象,应用ET分析癫痫发作时脑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癫痫发作时,S谱线中S 2(GA)增高,S 1(GABA)降低,造成S I  2 .2 巴金森氏病的神经递质特 巴金森氏病的发病不仅仅是脑内DA的减少,而Ach、NE、5-HT等都可能共同参与发病.服用多巴丝胼后,PD患者脑内NE、5-HT、DA明显升高,均提示PD患者可能有NE、5-HT等神经递质的减少。不同年龄段其脑内神经递质变化有所不同,提示年龄增加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ET可测量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为PD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疗了参考[7]。
  2. 3 老年性痴呆神经递质特点 王春梅等研究了老年性痴呆患者ET的改变,发现老年性痴呆患者ET基频S谱线S1,S2,S5均降低, S4、S7升高,说明其脑内GABA、GA、ACh等神经递质减少,5-HT、NE增高[8]。神经递质的减少,特别是乙酰胆碱的减少就会引起脑功能障碍、记忆力降低、认知功能异常。乙酰胆碱水平下降与老年痴呆严重程度成正相关[9]。
  2. 4 脑梗塞的神经递质特点 陶永苍等研究结果显示,脑梗塞发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脑内Glu、GABA活动均显著增强;幕上组中除上述2种神经介质活动显著增强外,NE、5-HT活动略增强;幕下组中主要变化为NE、5-HT活动显著减弱,DA活动显著增强;基底节组中显著变化为DA活动显著减弱,而非基底节组DA活动明显增强。可见,Glu、GABA、的活动变化不受梗死部位的影响,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活动在不同梗死部变化较大。此现象可能与不同神经递质在脑内的含量、神经元的分布及纤维投射的部位、范围及密度有关[10]。
  2. 5 焦虑症的神经递质特点 研究表明中枢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活性的增强与抑制性氨基酸GABA活性的降低参与了焦虑的病理生理机制。Minkeviciene 等[11]在焦虑障碍动物模型中应用Glu受体拮抗剂发现其产生了明显的抗焦虑的效果。Krnt等[12]发现焦虑患者脑内GABA水平是下降的,经过药物治疗后焦虑症状消失,GABA恢复到正常水平。王磊等[13]利用ET技术,在活体焦虑障碍患者脑内发现了与上述研究一致的结果,即焦虑障碍患者脑内谷氨酸活动是增强的,GABA的活动是降低的,并均与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症状有关。该研究提示焦虑时NE的活动是增强的,与患者自主神经症状相关的该研究还发现焦虑障碍患者脑内 5-HT的活动是增高的,Lanzeberger 等[14]的观点支持当5-HT释放量增加时,会出现明显的紧张焦虑反应;该研究显示焦虑障碍患者脑内Ach的活动是增强的,焦虑、紧张以及自主神经症状与Ach及其受体有关,然而,本研究尚未发现脑内 DA的明显变化。
  2. 6 抑郁症的神经递质特点 唐卫东等[15]研究对照观察了40例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各项参数的变化,发现全部9种递质即GABA、NE、5-HT、Glu、DA、Ach和抑制递质13、兴奋递质3、兴奋递质6的功率测定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测定值(P<0.01),说明抑郁症患者有多达9种神经递质功能低下,这也与脑涨落图仪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6]但是,抑郁症患者的递质功率与抑郁量表的总评分方面并没有相关性。可见,递质功率下降的程度并不能反映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李佳等[16]训追踪研究发现:5-HT、DA的相对功率随症状的改善逐步升高;提示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相互之间的平衡关系失调有关,抑郁症的改善可能同上述递质相对功率的改善有关。该[15]研究中,患者组NE的相对功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抑郁症患者除了NE的绝对功能低下外,在与其他递质的平衡关系方面,NE也是处于劣势地位。另外,NE的相对功率与抑郁量表评分也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在与其他递质的平衡关系中,NE的功能越低下,抑郁症的症状越严重。综合本研究的各项结果可以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生理变化涉及到多个神经递质,不仅有单个递质功能的低下还有递质之间相互平衡关系的失调.   2. 7 精神分裂症的递质特点 精神分裂症具有NE、DA的双重障碍,即NE低下、DA增加,且两者在构成精神病理学方面有协同作用[17]。金卫东等[18]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中NE、5-HT等含量测试表明,阳性症状精神分裂症中枢NE较正常对照和阴性精神分裂症减少,5-HT较阴性精神分裂症增多。精神分裂症可能有中脑边缘和前额叶5-HT功能过高[19]。对精神分裂症的ET特征分析,可看到DA活动的明显增高,这种变化在脑前部和左侧更显著,服奋乃静可使之下降[20]。
  综上所述,ET能够在无损条件下研究大脑的复杂功能状态及其心理生化基础,尤其他揭示了超慢s系统与神经化学振荡的关系,可以无创伤性检测人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脑内多个递质的功能情况,又包括各个递质之间的平衡情况和多个脑功能指数,能够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来判断患者的情况,为研究发病机理提供更多层次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梅磊. ET-脑功能检测新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56,106
  2 梅磊. 空间脑科学研究[J]..中国空间研究,1984.4(4):323
  3 刘昌,李德明,梅磊.大脑慢电活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学动态,1996(4):13一18.
  4 梅磊.ET~脑功能研究新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288—300;356—362.
  5 李秀艳,王玉良,杨瑞贞,等.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在癫痫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0,16(3),288
  6 王福民,霍江苹,屈晓,等..癫痫患儿脑神经化学介质变化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10(4):114-115
  7 李军艳,杨明会,等. .应用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对帕金森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变化的研究..疑难病杂质,2009:8(1):5
  8 王春梅,韩连堂,等.老年痴呆患者的脑功能与脑涨落图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 (4):249
  9 刘成凤,张光成,等.老年痴呆患者脑神经递质与基本认知能力的典型相关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45
  10 陶永苍,贾磊华,等..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超慢涨落图变化的意义[J]..山东医药,2012.52(9):42-43
  11 Minkeviciene R,Baneejee P,Tanila H.Cognition-enhancing and nxiolytic sffects of memantine.Neuropharmacology,2008,54:1079-1085
  12 Kent JM,Mathew SJ,Gorman JM .Molecular targets in the treatment of anixety.Biol Psychiatry,2002,52:1008-1030
  13 王磊,刘志芬,段慧君,等.住院焦虑障碍患者的脑电超慢涨落图分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13):3806
  14 Lanzenberger RR,Mitterhauser M,Spindelegger C,et al.Reduced serotonin-IA receport binding i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Biol Psychiatry,2007.61:1081-1089
  15 唐卫东,李培芬,等..脑涨落图检测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功率变化特点..精神医学杂志,2012.25(1):27-28
  16 李佳,李雷俊,张晋碚,等..抑郁症中枢神经递质功能的脑涨落图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4):219—245
  17 金卫东,单建成,杨成贵,等.精神分裂症中枢NE和DA相互作用与症状学及相关因素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41.
  18 金卫东,史欣欣,藏得馨,等.精神分裂症异质性及其与5-HT、NE相互作用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96.
  19 沈渔弼.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29.
  20 梅磊. ET-脑功能检测新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288-300,62-365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高热量饮食、吸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不足、长期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而导致的副产品——高血压,其患者人数在不断攀升,2002年我国高血压人数约1.6亿。这庞大的高血压人群势必对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资源造成严重的损耗。可是在拥有高新的治疗检诊今天,患病人群仍然在不断增加。那么如何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患病人群的增加,并且以最为经济的手段管理
期刊
摘要:目的: 优化膀胱灌注患者的灌注流程,缩短等待时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方法: 通过分析患者原有灌注流程的问题,对患者灌注流程进行优化设计,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改进灌注流程的重点环节。结果 患者灌注前等待时间缩短,护理健康宣教措施有效落实,患者依从性提高。结论: 膀胱灌注流程的优化,有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管理水平。  关键词: 膀胱灌注 流程 优化  Abstract:
期刊
摘要: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HMG蛋白)是一类染色质相关非组蛋白,因其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高迁移率而得名。HMG蛋白家族包括HMGA、HMGB和HMGN3个家族,具有通过改变染色体结构而调节基因表达的能力,目前已经在很多种类肿瘤中发现HMGA的过表达。本文对HMGA蛋白及其与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HMG蛋白);HMGA;
期刊
摘要: 胃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占第2位的恶性肿瘤,同时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然而,关于胃癌的致病机理至今尚没有明确的科学定论。近些年来的许多研究已经不断证明了Epstein-Barr(EB)病毒存在于胃癌细胞中,因而EB病毒相关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正逐渐被中外学者所重视并探究。本文试对EB病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异丙酚、七氟醚麻醉效果,通过进行对比,致力于寻找改善胆囊切除病患手术效果的麻醉方案。方法:笔者随机选择本院2012年05月-2015年05月收取并予以手术的4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患,参照随机法方案将42例病患分成两个小组。实验组病患以七氟醚为主要麻醉药品予以麻醉,对照组以异丙酚为主要麻醉药品予以麻醉。结果:结果发现实验组病患在插管后一分钟、气腹以前、气腹以后五分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B超诊断急腹症的临床价值及结合CT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收的急腹症患者87例,均行B超诊断,诊断不清的行CT检查或手术、病理诊断,并对比分析。结果:B超诊断后符合病症的患者79例,符合率为90.80%。结论:急腹症患者行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但B超易受到肠腔气体的干扰,结合CT检查,降低误诊、漏诊率,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目的: 了解目前我院门诊抗组胺药在治疗荨麻疹的使用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368张诊断为荨麻疹的处方进行分析。结果: 第 2代口服抗组胺药及其改良品种的使用量远远大于第1代。结论 :安全、高效且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较小的第2代抗组胺药成为治疗荨麻疹的主导药物,但不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治疗荨麻疹时应加以注意。  关键词:荨麻疹;抗组胺药  荨麻疹俗称“风疹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方法 :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 结果:2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均发生在肝门附近,超声和CT平扫均表现为低回声(密度)肿块,肝尾状叶和肝门结构呈受压改变。CT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病例2在MRI上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PET-CT呈低密度,高代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5-Aza-CdR对人胃癌细胞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以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MKN-28,分别用0.5、1.0、2.0、5.0μmol/L的5-Aza-CdR与之孵育72h。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处理前后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16 mRNA表达。结果: 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甲基化p16含量逐渐降低。而非
期刊
摘要:目的: 比较通过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终末期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终末期糖尿病组),另外选择非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非糖尿病肾病组)。两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后比较生存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 终末期糖尿病组患者发生感染、心血管疾病、低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