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琴曲《夕阳箫鼓》的美学思想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改编代表了中国的钢琴曲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主要分析钢琴曲《夕阳箫鼓》其中的美学特征思想,分别通过其作者的介绍、作品创作背景和作品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更深入的研究其美学特征。
  关键词:钢琴曲;《夕阳箫鼓》;美学特征
  黎英海先生改编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魅力,和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怀。从作品的艺术价值来看,两者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可以产生出更多的火花,从而形成更好的音乐作品。自上世纪30、40年代以来,随着一些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问世,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开始具有自己独立的特色,从而变成具有中国風格的钢琴音乐作品。
  一、钢琴曲《夕阳箫鼓》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一)作曲者简介
  黎英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作曲家。由于早期受到父亲的影响,黎海英从小时候便开始了音乐的学习。毕业之后在南京文工团里主要从事作曲理论创造和教学的工作。黎英海先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更好的推动了我国钢琴音乐的成长,为之后的作曲家们在创作上提供了很多的方法。在之后的创作中,黎英海自己创新的钢琴作品备受关注,且其钢琴改编曲也可堪当经典。例如《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等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审美文化,也展示出了我国作曲家们极好的创作能力,从而也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展现了黎英海先生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二)创作背景
  《夕阳箫鼓》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还曾被命名为《浔阳曲》、《浔阳琵琶》等。《夕阳箫鼓》这首钢琴改编曲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正值文革后期。文革初期时,整个文艺创作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作品的创作更是被严令禁止。到了后期,作曲家们将多年压在心底的创作热情、与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都倾注到钢琴曲的创作中,从而涌现出了大批的钢琴改编曲。黎英海先生根据琵琶古曲改编成的钢琴曲《夕阳箫鼓》应运而生,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宝库,而且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有着更好推动发扬的作用。它展示给人们的是积极向上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对祖国的喜爱和赞美。该曲有三个版本,其中第二个版本是至今广为流传的版本。
  二、钢琴曲《夕阳箫鼓》的作品分析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根据琵琶古曲《浔阳夜月》进行改编的,原琵琶曲共分为十一个部分,分别为引子、主题、变奏一到变奏八和尾声这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主要的描绘的主题。黎海英先生在改编时,将全曲的整个结构缩小,使整个乐曲看起来更加紧促精炼。这首钢琴曲随着音乐的推动,好像给听众慢慢的展现出一幅唯美的山水画画境,给人一种沁入心脾的享受。
  这首钢琴曲运用的调式是中国五声调式,曲式结构从整体上看,运用了重复、模进、变奏等等创作手法。且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曲式结构“散—慢—中—快—散”,从引子部的散板开始,到尾声部的散板结束,首尾相互呼应。
  钢琴曲《夕阳箫鼓》展现出了一幅青山绿水相依的山水画,宁静的夜晚,渔舟唱晚的一派景象。钢琴曲《夕阳箫鼓》在进行改编时,不仅根据原琵琶古曲《浔阳夜月》保留了原有的曲调,加入了许多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而且还运用了西方的创作手法,创作出这样一首有丰富元素的钢琴曲。黎海英先生这样现代的创作技法,为之后的作曲家们在改编时有了很好的实践指导。
  三、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中的美学特征
  (一)音色的模仿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根据琵琶古曲进行创作的,因此在曲子中会有许多模仿琵琶音色的地方。琵琶的弹奏技法有几十种,其在音乐的表现上也是很多样的。
  改编曲中变奏七中的开始部分(第125小节),黎海英先生在这部分运用了规整密集的八分音符,速度由慢到快进行,利用钢琴弹奏时技巧对琵琶的“弹”、“挑”的弹奏技法进行模仿,表现出活跃、灵动的特点。
  乐曲的变奏七的部分是整个作品的高潮部分,呈现的是一幅渔舟唱晚的画面。演奏密集的八分音符同时表现出江面上浪花飞溅的意境。黎海英先生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慢—快”的音乐创作手法,呈现出江水在拍打岸边的场景。
  古筝是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它也有很多弹奏技法,且演奏技巧相当华丽,音乐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其中“刮奏”是古筝演奏技法里最常见的技巧。在钢琴曲中,主要通过快速经过句或者琶音来模仿古筝的音色。在乐曲的最开始部分,黎海英通过模仿古筝的“刮奏”与结合自由的散拍节奏,使听者仿佛看到了江边暮色泛起的波纹,伴着远处传来的鼓声,置身于美好的黄昏夜,整个乐曲的序幕由此展开。
  (二)意境美
  《夕阳箫鼓》这首钢琴作品整体体现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在这首作品中,它并没有像西洋钢琴作品中大段落和弦的应用,而是在舒缓的旋律中,有了新的审美体验。
  第一部分的“江楼钟鼓”,这部分的乐曲采用的是中国传统音乐散板的形式,节奏自由,从引子开始,由慢到快,由强到弱再到主音消失,用琵琶音模仿远处传来的鼓声,描绘了夜晚暮色朦胧,日落西山,轻风微动,浪花拍打着岸边的景象。
  第二部分“临水斜阳”是乐曲的主题部分,这一部分为全曲奠定了基调,主要由中国的五声音阶发展而来,且运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
  第三部分“月上东山”是变奏的第一部分,主要采用的是中板的速度,并作曲家黎海英见主题旋律进行上移,营造出音乐鲜明色彩的意境。仿佛是一轮明月升起,月色朦胧,江面荡漾,一幅山间优美的夜景。
  第四部分“风回曲水”,这个部分在速度上,比之前要稍快一些,旋律线起伏也有变化,是主题与变奏一的扩充,仿佛我们的眼前看到了轻风吹拂江面,水流回荡起伏的动态美的景象。
  第五部分“花影层叠”,这个部分加入了散板的节奏,刚开始就出现了四个颤音,加上旋律与逐渐变快的速度,好似花朵在眼前相互争映的场景。   第六部分“水深云际”,这是全曲最有对比性的一段,它是全曲的低音区的曲调,好似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这一部分的旋律展示的画面使听者好似看到江面浪花随波涌起,形成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天一色的唯美映象。
  第七部分“渔歌唱晚”是变奏的第五部分,这一部分变为轻快的小快板的速度,营造出有活力的氛围。这一部分主要描写出了渔民丰收满载而归,悠悠自得的意境。
  第八部分“字回澜拍岸”是变奏的第六部分。这部分乐曲从慢到快,从远至近,描写出了浪花飞溅,扑打岸边,渔舟回归的和谐画面。
  第九部分“挠林远懒”,这个部分的乐曲在开始处,主要是模仿渔民江边摇船,船桨拍打江面的声音。变奏六、七这两个部分主要是描绘出了一幅渔民摇船和浪花拍打江面,浪涛声此起彼伏,群舟回归的快乐的意境。
  第十部分“欸乃归舟”是变奏的最后一部分,作为曲子的高潮,整段旋律速度由慢渐快,节奏紧凑有力。这部分的乐曲主人公的情绪达到顶峰,描绘了一幅渔民满载而归,渔舟向岸边划去的愉悦的情绪的画面意境,正如《琵琶行》中所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所体现的意境,并推动了全曲的发展。
  第十一部分“尾声”,这部分的音乐与主题相互呼应,节奏又回到散板的速度,呈现出一幅渔船已经停泊,江面恢复了平静,歌声也逐渐消失,一切都回归到平静的画面,令人如醉如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钢琴曲《夕阳箫鼓》寻求的也是山水画的意境美,通过写景,进而抒情,进而写意。犹如一幅青山绿水相依的优美画境,宁静的春夜,渔舟唱晚的一派美景,给人沁人心腑的艺术享受。
  (三)旋律韵律美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是构成审美因素之一。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以单线性的旋律为主,与西方的音乐表达形式有了本质的区别,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追求的是感性思维。在中国的音乐作品中,主要是通过线条的抑扬顿挫或者缓急轻重来表达音乐的情感。
  黎英海先生作曲時,在创作设计上抓住了“线条性”的这一旋律特点,极力的丰富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元素,且钢琴曲《夕阳箫鼓》使用是是五声调式,使用了延长音和颤音来增强钢琴曲的效果,加深了音乐主题的“中国风格”。这首钢琴作品呈现出的意象,使中国艺术的“乐、诗、画”结合为一体,将其音乐形象,展示在大家的眼前,突显了《夕阳箫鼓》传统的美。
  四、结论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将西方作曲手法与民族乐器完美的结合,也是我国经典的钢琴改编曲之一。黎英海先生改编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魅力,和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怀。从作品的艺术价值来看,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形成了更独特的音乐作品。《夕阳箫鼓》展示出生动的蕴意,好似一幅动静结合的映象,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李西安.钢琴曲《夕阳箫鼓》音乐分析[J].中国音乐.1982(01).
  [2]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2).
  [3]吴琼.钢琴曲夕阳箫鼓的中国风格[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4]陈泓宇.黎英海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民族化元素及演奏研究[D].河南大学 2013.
  作者简介:
  姓名:建佳婧,出生年月:1995.9.3,性别:女,籍贯:河南省灵宝市,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群众文化建设是提高我国全民素养的重要基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群众文化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文章主要对新农村建设下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具体的工作路径。  关键词:群众文化;农村建设;新农村;工作思路  引言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
期刊
针对现代社会对电容器的要求,寻找一种具有高的介电常数和较低介电损耗的材料成为了电子行业迫在眉睫的事情。Ca Cu3Ti4O12(CCTO)材料自被发现以来,已经证实了其介电常数在较大频段内始终保持在较高的范围区间(>104),且随着温度的改变,其介电常数的值也几乎不发生变化,这些优良的电学性质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但CCTO的介电损耗较高,距离制备元器件等实际应用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采用碳酸钙粉
学位
摘 要:2000年,新浪赴美上市。从监管现状来看,我国关于VIE模式仅有的现行法律法规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要求。在实践中,监管部门及法院对VIE模式的态度也较为模糊。通过转变VIE模式监管理念、完善VIE模式上市监管和事后监管与救济制度等手段,可达到构建较为完善的VIE模式监管路径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协议控制(VIE)模式风险;合法性;模式监管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公司想要在国内直接上
期刊
近年来,恐怖袭击频繁发生,各种形式的火炸药威胁着国家和人民安全。爆炸过程中的相关化合物及残留火炸药对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对人与自然有着极大的危害。因此,火炸药的现场、实时检测不仅可以预防恐怖袭击、维持社会稳定而且对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至关重要。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作为一种高灵敏度、无标记和快速检测的方法,已被广泛用于火炸药的检测中。然而,受制于检测基底的结构,在实际应用中检测性能仍
盐湖卤水、磷石膏、竹加工废料是我国工业和农业发展中留下来的一些比较难处理的废料,其堆积处理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造成巨大的环境问题。轻烧氧化镁和盐湖卤水提纯的Mg Cl_2可制备氯氧镁水泥(MOC),针对MOC耐水性差的缺点,本文提出利用工业废弃物磷石膏(另可掺少量磷酸)、微硅粉分别对MOC进行改性处理,以改善MOC的耐水性。根据两种不同改性方法得到的MOC作为粘结剂和竹加工废料制备建筑用的仿木材料
摘 要:为了能够满足社会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对于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并且当下已经面临要枯竭的情况。由此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绿色建设技术也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所以在建筑建设过程当中使用绿色施工技术已经成为当下社会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其中该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减少施工当中能源的消耗,并且降低对施工建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与破坏,确保整体行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会重点分析该技术主要的应用优质,并具体讨论其
期刊
摘 要: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打破了孔子以来坚持的君民关系的传统,开始以民为本,重视民意,“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对于当今社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这种思想的局限性,以更好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民本;民;君主;民贵君轻  一、孟子民本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民本思想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存在。孟子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
期刊
二硫化钼(MoS_2)作为继石墨烯发现后的又一类二维材料,不仅具有与石墨烯类似的层状结构,还具有天然的带隙可调特性(从体材料的间接带隙1.3 e V转变到单层的直接带隙1.8 e V)。由于其优异的半导体性质,因此在场效应晶体管、光电探测器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二氧化钒(VO_2)薄膜在68℃左右会产生半导体-金属相变,从单斜相转变为四方金红石相,同时伴随着光电性能的改变,使其在光电器件方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艺术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部分绘画作品,并分析其画面中表现手法的特征和成因。首先,笔者从历史背景、生平经历和创作心理转变这三个方面来解释和分析克里姆特的画面成因。之后,分析画面的艺术特色,讲述由于生活的变化带来创作心理的转变,导致画面内容的和表现手法的巨大转变,以及这些独具特色的优秀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最后总结他的画面中为什么会充满异域特色和平面化的装饰手法,讲述他的作品用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