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孝之伦理”的双重影响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1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慈孝伦理”特别是“孝的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代际伦理的独特表现形式,它具有双重历史作用。其积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孝之伦理”具有超越某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和意义;“孝之伦理”具有睦家功能和社会稳定功能;“孝之伦理”是文化代际传承的重要机制等。其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代际伦理中的父子关系具有时代局限性;父子代际关系不平等;老年本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孝之伦理孝家庭代际伦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代际伦理尤其是家庭代际伦理一直处于十分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家庭代际伦理的核心内容即“慈孝”伦理,尤其是孝之伦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嬗变演化,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双重影响。
  
  1 “孝之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家庭代际伦理的独特表现形式
  
  在中国封建社会,在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父子关系是整个家庭最重要的关系即主导关系,这一方面是由中国传统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小农经济和“家国一体”、“父子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本位”的社会,血缘关系决定了家庭的宗法特征,而父子关系正是宗法关系的核心。在这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下,为了维系和发展以家庭为组织形式,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不断积累家庭财富,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家庭团结,维护家庭和谐,传承家族和社会文化,就必须是家庭和宗族一代代延续下去,这也是传统中国人的奋斗目标、生活意义、家庭责任、社会使命和宗教情怀。
  以父子关系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家庭和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的核心即是“慈孝伦理”。孔子强调并多方阐发的孝的理念,成为处理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基本道德范畴。由于后来“五伦”向“三纲”逐渐嬗变和演化,“父为子纲”导致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由父子对应的慈孝伦理嬗变成了子对父的单方面的“孝之伦理”。正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孝是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特殊产物,是为其他文化和社会所缺少或不重视的。中国文化是以孝为主,以孝为根本的文化”。
  
  2 “孝之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家庭代际伦理的双重影响
  
  2.1 “孝之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家庭代际伦理的积极影响
  “孝之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孝做为传统家庭伦理规范,是维系家庭团结和睦的内在凝聚力。我们可以从传统“孝之伦理”中吸取感恩、敬爱、赡养父母等诸多合理成分。倡导尊敬父母,有助于人们感恩意识的培养,抵制西方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狭隘功利主义对人们心灵的腐蚀与毒害,从而稳定和巩固我们的家庭,建设文明友爱、温馨、和谐的现代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孝亲情怀是人类一切美好感情的基础,是德性产生的精神源泉。
  (1)“孝之伦理”具有超越某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和意义。“孝之伦理”的普遍意义是超越某个时代的,甚至在几个时代都有价值。比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何谓孝,孔子说,能养活父母就是孝,然而狗与马都能养活,如果不敬父母,只是养活,这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意思是说,只养活父母,还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敬爱父母。又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孝于孔子,孔子说:做到孝,最难的是和颜悦色,仅仅有事替父母去做,有了美酒佳肴让父母先吃,这不难做到,难的是和颜悦色,发自内心地尊敬双亲。敬爱双亲具有普遍意义,任何时代都不会对此表示怀疑。再如,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意思是说,侍奉父母,应尽心尽力。这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子女奉养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将始终存在。孝是什么,大家可以用行动来回答。孝是夙兴温情。孝是冬日温床,夏日扇枕;孝是蔡顺采桑,黑者奉母,青者自食;孝是王祥卧冰求鲤;孝是“石娃背起爸爸上学”……
  (2)“孝之伦理”具有睦家功能和社会稳定功能。“孝之伦理”提出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家长制,继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孔子认为爱人的道德感情首先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自然就会衍生出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在家与社会上,做到孝敬父母,外出尊敬兄长;“君子笃与亲,则兴与仁,在国家上,君子有厚道,百姓也按仁道生活。孔子有一段关于孝的经典论述:“其为人也悌,而女子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人只要做到了孝悌,便不会犯上作乱,就不会扰乱社会秩序。因此,“孝之伦理”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由于孝与忠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孝的此种社会稳定功能还通过“移孝作忠”进一步实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政治稳定的功能。孟子设想过这样一种理想社会:其一,“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即如果人人能做到“各亲其亲,各长其长,则天下自平矣。其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孝经》认为,若能以孝治天下,便可得到“万国之欢心,百姓之欢心“,从而达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理想状态。孝的社会稳定功能不仅通过协调代际关系,而且通过编织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网络,实施以孝为本的道德规范来实现。《大学》提出的“挈矩之道”实际上就是儒家所编织的一种社会网络,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信,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另外对和谐的追求乃是传统家庭伦理不断完备的动力之源。只有家和,才能家道昌盛,也只有家庭内部成员做到和睦相处、讲信修睦,才能实现人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只有和谐才是中国传统家庭能够存在和生生不息的价值核心所在,只有家庭和谐才是家庭生活中至真、至善、至美的,在传统家庭生活中,家庭的和谐与血缘亲情密切相关,而“父慈子孝”更加深了代际亲情,使中国家庭比西方家庭具有更大的凝聚力和更多的天伦之乐,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3)“孝之伦理”是文化代际传承的重要机制。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就在于它有一种特定而有效的传承方式,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就是代与代之间的肉口授相传,它是文化在民间流传和在家庭传承的一种样式。在中国以家庭为本位的封建社会中,父子关系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代际传承中的作用十分突出。首先,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特别强调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和场所。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父子相传是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亲代通过这种方式将既定的文化传授给下一代。其次,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代际传承和父子相传是通过孝道这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来实现的,孝的文化功能之一,就是对父辈所代表的文化的遵守和弘扬,做到了这一点,在一定意义上就做到了孝,所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鲜明地揭示了孝道文化的传承机制。
  
  2.2 “孝之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家庭代际伦理的消极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家庭代际伦理中的父子关系具有时代局限性。《论语》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意思是说,鲁国大夫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何为孝,孔子回答说,孝就是对父母的生养死葬,不违背“周礼”。所谓“周礼”,即是西周新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的总称。由此可见,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孝之伦理”是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局限性的,倘若今天还把“无违”,即祖制不可违背看作是孝,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又如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考察儿子是否孝的标准是看他的志向与其父亲的志向是否一致;父亲不在之后,考查他的行为,若三年不违背父亲生前立下的规矩,就是孝。由是此观之,这里所谓孝,具有严重的保守性。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做儿子的不可远离家乡,即使真的离开,也要有一个确定的地方,否则即为不孝。此之谓孝,显而易见是小农经济的反映。在封建时代,子女被看作是父母的私有财产,除了守在家里耕田务农,侍奉父母外,不能外出经商或做工。不言而喻,这种孝的观念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与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相去甚远。
  (2)中国传统文化家庭代际伦理中父子关系不平等。西方虽然也有代际不平等的观念,但并没有把家庭中父子关系摆在极端不平等的地位。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对西方家庭代际伦理也是影响巨甚的:人权是上天赋予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他们都具有天赋人权,是任何人,包括父母和子女都不能任意剥夺的。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文化家庭伦理在孝道观念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是“天赋人权”,而是“天赋人责”,即人一旦降临到世上就宿命地被赋予了片面的、绝对的孝的义务。人一旦成为了父母,也就具有了“天赋人权”。孔子重“仁”,而“孝”为“仁”之本,孝是最重要的德行,行孝是最大的美德。所以,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只有片面地强调子女对父母绝对的“孝”。在漫长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关于“孝”的文献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影响深远;而关于“慈”的文献则可以说是廖若星辰。由此可以证明在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中“重孝轻慈”是多么地严重。这就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中父子关系的极端不平等性。“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而人子不可因父不慈而不孝。父母的权威是天之所赋,《孝经》谓之“终身不可违,”子女对父母不可言权利,所以窃以为为人之子的盼头就在于终有一日可以为父。俗语说的“媳妇熬成婆”的心态也存在于父子关系中。父子代际关系的极端不平等性还通过法律制度加以巩固和保障。以明律为例:对于一般非亲属间的斗殴杀人者,判绞,故意杀人者,判斩;若儿孙晚辈企图谋杀父祖辈者,判斩(与非亲属间的故意杀人罪同),如谋杀得逞,则凌迟处死(最高刑,与谋反大逆罪同);若父祖辈故意杀害子孙,则杖70,徒一年半(相当于盗窃60贯钱财所受之处罚)。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年本位。老年本位指老年人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处于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地位,具有绝对化的权威。老年人利用并进一步强化这一价值取向,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使之绝对化。老年本位的发展直接导致了“过去本位”:老年人总是面向过去的,总是强调自己在过去积累的经验的重要性。老年本位和过去本位引起了以下后果:第一,老年本位和过去本位导致了“尊老抑少”的价值观。老年本位直接引发了中国传统家庭代际关子(父子关子)的不平等,老年人常自以为是后代人的典范和楷模,总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期望子女所成为的形象来塑造下一代人,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的服从,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和怀疑,不然就是“目无尊长,就是“忤逆不孝”。这种强权的价值观更加加深了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中的代沟。第二,老年本位和过去本位延缓了社会的向前发展。老年本位使老年人拥有绝对的话语威信权,制度安排权和资源控制权,而使用这些权力的价值取向又是过去本位的,故而整个社会就表现出一种后倾之势。面对社会的变革与不断创新,强调每一代人都要“无违于父之道”,这样,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必然会受到严重阻碍。
其他文献
The non-minimum phase feature of tail-controlled missile airframes is analyzed.Three selection strategies for desired performance indexes are presented.An accel
摘要导入新课,就是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对新课导入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新课导入无足轻重,也有的是没有掌握好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本文简要的探讨了新课导入在教学中的意义及其所采用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反思的过程就是指主体在不断地对自我和学习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调节中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实践证明,反思是学生掌握知识、增强素质和提高能力的基础,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学培养反思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1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反思环境    (1)
目的:通过喂饲高脂食料成大鼠胰岛素抵挡模型,察观亮氨酸和限食对大鼠模型胰岛素锐感能力、脂代谢和肝脏线粒体新生关键基因水平的影响,探讨亮氨酸和限食对胰岛素抵挡和肝脏
摘要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地域文化之中。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对本省本地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加以发掘、收集、整理、利用,服务于教育教学,以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青年学生。地域文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地域文化历史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
摘要思想政治课中怎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机智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机智形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中学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理论性强却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政治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
在数学教学中,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每一个教师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师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贵在坚持,重在学习总结,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研究,就能从各个
是一篇以描写乡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叙写了乡村下层人民的生存状况、精神风貌以及他们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与自然环境.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人的哀苦生活,刻
克里沃罗格铁矿区露天矿在大爆破中使用导爆线起爆,每年约完成360次大爆破,约消耗导爆线150多万米。敷设导爆线,费时费力,工作紧张繁重。因此研究了“ГРОМ”无线电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