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YJL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理念,探讨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有关德育渗透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英语教学 德育渗透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将德育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包括各个学科,甚至每一节课。由于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涉及面广泛,包括人文科学、科技发明、自然灾害、妇女权利以及环境保护等,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教育他们发奋图强,永不言弃;教育他们遵纪守法,团结互助。这就使得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得以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得以培养,体现了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必然现实。那么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以下是笔者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总结的几点体会,以飨读者。
  一、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和正确的科学观
  高二Book 5 unit 1 Great Scientists,这个单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和正确的科学观的一个很好的题材,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家的特质,使学生懂得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要素。在课前,我先用讨论导入话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infectious diseases? What do you know about scientists? Do you know:how to prove a new idea in scientifle research? 学生畅所欲言,很多学生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用英语讲述出来,甚至有的学生用流利的英语对科学家及其所从事的科研工.作进行了描述、发表看法,并针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特长,畅谈个人的职业志向和人生规划。一次又一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既让学生进行了口语训练,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及其严密性。
  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高二Book5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利用对交通、工作、环境、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数据对比引导学生认识现在,展望未来。根据课文,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先给学生听了一首“Whatever will be will be”引入话题,让他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憧憬未来。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Can you tell me what life was like one thousand years ago and how about life in AD 3010?”这样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他们大胆地发挥着想象,对人类过去和今后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进行着猜测,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的种种活动及行为进行着反思,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活。还有,高一Book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谈到环境,野生动物的保护以及污染的防治。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精神
  教材中介绍了很多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如高一:Book 1 Unit 4 Earthquakes再现了1976年发生在我国唐山的大地震,涉及了有关地震的成因和预兆、地震时的应急救生和震后救援、地震造成的损失等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对自然灾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进掌握防御和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和方法。理论终究需要实践来检验,当谈到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与2011年的舟曲泥石流的时候,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到他们的感伤。其中有位同学的发言更是让这感伤的场面演变成了传递着一种“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精神。“Dear Wenchuan and Zhouqu,don’t be upset.You stronger be strongel.than ever.And we are here around you all the time.Good bless you!”。还有许多不屈不挠,乐观向上,最终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例子。如Stephen Hawking(霍金),Martin LutheI·King(马丁·路德金)等,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精神。
  四、进行感恩教育
  在高一Book 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介绍了非洲的宽扎节,我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我们熟悉的一些节日,如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父亲节以及母亲节。接下来我用了半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动手制作一张卡片,在上面写下他们最想感谢的人以及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有的同学写到了为做错的事情道歉,有的写到帮助做家务,有的写的是祝福等等。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健康。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掌握和提高德育知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德育因素,把德育渗透贯穿到英语教学始终。除了要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较强的德育能力,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为青少年营造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江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11(3).
  作者简介:王南翔(1988.6-),女,江西信丰人,江西省信丰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教育教学。
其他文献
新教材给我们小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仅仅40分钟的课堂上,如何做到更加的高效,成了我思考的难题。  一、情境的创设真实、再真实  在进行鲁版四年级下册Unit 3 Lesson 2 I can dance on Friday. 教学设计时,在导入环节我展示我们学校周五的课外小组活动图On Friday we have many hobby gro
Jane Austin has be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English woman novelists.Among her six completed novels,Emma represents her full achievements.Th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应试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努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如今的当务之急,英语教学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推进英语素质教育是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贯彻的理念。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单纯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活动中也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指导思想,帮助学生强化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
【摘要】在当今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生口语表达及交际能力培养等问题,把“死记硬背”作为了教学的主体,这使得我们的英语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提出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意在帮助广大教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英语 问题 措施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英语知识来表达思想和拥有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一、对话教学法的内涵解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知识学习不再是教师主讲的被动学习模式,而是师生在一定的教学主题下展开的交流和对话。对话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如教师对难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和学生同伴的对话,学生围绕一定的主体展开关于新难点知识的研讨或者进行新知识的应用强化;学生和书本的对话,学生在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展开自主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建立和新知识的联
期刊
研究森林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综合特征,以期为揭示森林群落结构规律、营建以及保护或利用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用3个特征指标数值综合为重要值的定量方法,分层测定亚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阅读理解这类题在高考中占据的比例也很大。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十分重视阅读教学,但是,就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看到的实际情况来说,阅读教学方法上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一个班的学生数量较多、学生基础参次不齐,在阅读能力和兴趣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而教师在对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设定时是以全班平均水平为依据。这就会造成,一些基础较好、阅读能力较
【摘要】大班额的教育质量成为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大班额的学生众多,个体差异较大,教学互动难度大,严重影响了小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分层教学可以有效缓解这一困境,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英语知识的能力,促进他们英语综合知识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班额 小学英语 分层教学 策略  一、引言  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全国中小学超大班额现象调查结果表明,大班额现象严重影响着基础
【Abstract】Folklore is the “living fossil” of our unique culture an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whose translation study is of great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