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的儒风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ih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7年,著名文史学家程千帆被下放农场,放牛为生。跌入人生低谷,程千帆没有消沉绝望,反而立下雄心壮志,要以一己之力撰写数百万字的中国通史。
  程千帆当时的住处简陋局促,墙壁上贴着一幅他手书的小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移山岂改愚公志,伏枥宁忘万里心!”凭着砸不烂的“愚公志”,依仗击不垮的“万里心”,程千帆终走出冰天雪地的岁月,步入春暖花开的暮年。
  那段时间,他白天放牛挖土,晚上挑灯夜读,每天还坚持写满3000字。后来,程千帆坦言,他之所以没有被命运击倒,一靠不服输的个性:既然别人要打倒我,我偏要发愤做出成绩。二靠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深厚感情:我要焚膏继晷,给儒家文化延续香火。晚年,程千帆这样回忆:在沙洋农场,图书室没别的书,正好有一套中华书局校点的晋隋八史,我白天劳动和挨斗,晚上就把这些书看了一遍。这包含了自私的个人信念,也包含了对祖国的热爱的信念,二者很难区分。”
  1978年,南京大学慧眼识珠,重新起用了“奉命退休”的程千帆。那时他已是65岁的老人,却以惊人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在人生的秋季,迎来事业的春天:培养了19名研究生,其中包括新中国第一位博士莫砺锋;出版了皇皇15卷学术著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属不易;人生暮年,老树开花,更加可贵。
  “每堂课都要准备一两个精彩例子”
  程千帆对教师这个身份十分重视,他总强调,自己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才是一个学者。到南大以后,他为培养学生付出了大量心血。程千帆到南大后有两个特点,一是少出去开会,二是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研究放在第二位。
  弟子莫砺锋的话验证了这一点:“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完成名山事业。然而程先生复出之后,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所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于是,程先生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后来又转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正因为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程千帆特别重视上课。他的课,放得开收得拢,开合自如又丝丝入扣,严肃庄重也不失幽默诙谐。课堂上引用的诗文,他都能脱口而出,背诵如流。一个学生好奇地问他,您怎么背了这么多作品,而且背得这么滚瓜烂熟?程千帆微微一笑,老实坦白:“我备了课。明天上什么课,晚上都已设计好,所引用的作品也先背熟,到课堂上就应付裕如了。”学生这才明白,老师课堂“显贵”,是因了课前“遭罪”啊。程千帆还告诉这位学生:“每堂课都要准备好一两个精彩例子,听的人才会印象深刻。”
  程千帆的弟子们对老师准备的精彩例子都“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一次在校雠学课堂上,程千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请了私塾先生,报酬不菲但有附加条件:教错一个字扣半吊钱。学期结束,先生将束脩交给师娘,师娘发现少了两吊钱。先生就解释说:一吊给了李麻子,一吊给了王四嫂。”给李麻子师娘还能接受,给王四嫂师娘不干了,就追问缘由。原来,这位先生教《论语》时将“季康子”说成了“李麻子”;教《孟子》时将“王曰叟”念成“王四嫂”,所以,扣了两吊钱。
  程千帆就用这个有趣的例子说明了校雠的重要性。
  一位博士生不敢早定学位论文的题目,怕定早了和别人“撞车”,程千帆就开导他:“撞车当然不好,但如果你估计大家水平差不多,那就不要紧,可以比一比。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你是破汽车怕撞,要是坦克还怕撞吗?当然,如果别人已做出相当的成绩,估计不可能超过,或不可能有大突破,那就罢了。莫砺锋本来要作《朱熹研究》,后来听说钱穆写了一本朱子学案,就将题目改了,撞钱穆是撞不过的。”
  一个巧妙的比喻就化解了弟子的困惑,亦庄亦谐,举重若轻。
  研究生毕业前准备论文时,程千帆会对他们说这样一番话:“研究生的三年学习,要拿出自己最满意的学位论文,好比是摘下你最满意的果实,奉献给老师、学校和国家。这首先要有目标,志存高远,奋力摘取最满意的果实,不是随手捞一个来交差;二是要有眼光,善于发现树上最好的果实(选题);三是集聚实力,发挥你最大的潜力,使出你最大的劲,跳得最高,跳得最好,跳起来摘取最丰满、最新鲜、最满意的果实。”
  研究生要写出怎样的论文,如何写,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问题,程千帆却用一个常见的比喻轻松道出,形象生动,一听就懂,过耳难忘。
  研究生毕业前最后一堂课,程千帆常会讲这样一个故事:
  “德山宣鉴禅师去拜访龙潭信禅师,在龙潭住了一段时间。一天晚上,宣鉴禅师在信禅师身边侍立良久。信禅师说:时候不早了,你为什么还不走呢?宣鉴禅师刚出门又回头说:‘外面很黑。’信禅师点上蜡烛交给宣鉴禅师,对方刚伸手要接,信禅师又‘噗’地将蜡烛吹灭。宣鉴禅师大悟,纳头便拜。”宣鉴禅师悟到了什么?程千帆未说。但弟子们已听懂了故事的寓意:毕业后,路要靠自己走了。
  程千帆只讲故事,并未对故事做一字说明,但弟子已然获得重要启示。可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在和弟子私下交流时,程千帆也喜欢打比方。一次,谈及文章的写法,他对弟子张宏生说:“写文章不要说废话。语言多,并不等于丰富。我们不必要求数量上的多,而是要追求准确,一句是一句。古人的文学批评用诗话的形式,往往高度凝练,今天一般都不用了,但是否就要以多取胜?要惜墨如金,遣词造句要准确。就比如打排球,砸到空挡里,就打死了;如果砸到人家手里,就会被接起来。不要二句當作三句说,明明一言可以解决,偏偏要作二言、三言。另外,要注意结构的层次,这牵涉到逻辑思维。打个比喻,就像是国宴招待外宾,要把元首让在首位,主人在下首相陪。如果乱七八糟,把外交部长让在首席,而元首却在一边,那就不行了。社会活动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哪些摆在前面,哪些摆在后面;是直接讲出来,还是绕个弯子再讲,都有讲究。”   程千帆之所以用了一个打排球的例子,是因为张宏生酷爱排球,是南大校排球队主力成员。这样,程千帆信手拈来的一个比喻,张宏生自然心领神会。
  1980年代,不少大学的研究生经常出外开会,程千帆的几个弟子看了眼热,也提出想出外开会。程千帆对他们的要求不置可否,却讲了个《世说新语》的故事:“谢安石隐居东山时,兄弟都做了官,他夫人对他说:‘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安石捂着鼻子说:‘但恐不免耳。’你们也是,他年恐不免耳。”弟弟们听了,哈哈大笑。笑声中自然接受了老师含蓄而诙谐的批评。
  程千帆上课,时间把握,不差分毫。每次步入课堂,即侃侃而谈,几个问题结束后,下课铃适时响起。弟子们叹为观止,啧啧称奇。其实,程千帆为了达到这样“神奇”的效果,在背后不知下了多少功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追求尽善尽美的程千帆身上,决不为过。
  “治学、做学问,就是要创新”
  莫砺锋是新中国第一位博士生,他就出自程千帆门下。当时教育部对如何指导博士没有明确规定,程千帆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实践出真知,在指导莫砺锋的过程中,他渐渐明确了对博士生的要求,那就是“敬业,乐群,勤奋,谦虚”。
  程千帆曾对弟子说:“做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教书匠是为了培养人,培养人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所以还要做学问。”另外,程千帆在南大的主要工作是指导研究生,教会学生做学问,是他的本职工作。
  做学问的第一步是读书,怎么读书,读哪些书?这些方面,程千帆都有明确的指导。
  对于刚入学的硕士生,第一学期,程千帆布置他们精读《唐宋文举要》和《古诗笺》,作业是写札记,做补注。为了让学生重视读书,程千帆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背熟三百首古诗,否则不予毕业,他说:“我提一个要求,要多读、多背,三年后不背熟三百首,就不能毕业。有些学生说诗词格律不懂,就是因为作品读得太少,就不会有两只知音的耳朵。汉时司马相如说读了一千篇赋,就学会了写赋。三国时的董遇把他的读书经验概括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八个字。”这番话如同暮鼓晨钟,给每位弟子留下深刻印象。
  程千帆还特别强调,“治学、做学问,就是要创新。”他认为,“要真正做到思想解放,也要靠自我摆脱经学的重压,才有可能使学术前进。”
  对每位弟子遇到的具体问题,程千帆则会具体诊断,开出“药方”。弟子陈书录的硕士论文是研究明代“前后七子”的。当时程千帆因病住院,但仍坚持在病榻上给弟子的论文进行“学术诊断”,指出其中的缺陷,只注意研究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却忽视了“前后七子”的文学创作。他向弟子指出:“这实际上是本世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一个突出的倾向或弱点,也可以说是一种‘通病’,研究者往往将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强行割裂开来,只注重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以理论阐释理论,脱离了文学理论的基础即血肉丰满的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历史,出现了‘一条腿走路’的‘通病’。”他安慰弟子说:染上这种‘通病’的不只是你陈书录一个人。”
  程千帆始终认为,古代文学研究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也就是既注重批评,也注重文献;既要研究理论,也要研究创作。程千帆将之命名为“两点论”。一次讲座,他专门谈了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两点论”。
  讲座开始,程千帆说了一个关于吕洞宾的故事。说的是吕洞宾在某人家住了很久,临走时他问主人想要什么,主人没回答,吕洞宾就把手一指,一块石头变成了金子,主人却不要。吕洞宾又把一块更大的石头变成金子,主人还不要。吕洞宾问主人到底要什么,主人开口了,说要点石成金的那根手指。说到这里,程千帆对故事做了分析:从一方面来看,主人贪婪,品德不好;另一方面,从做学问来看,又是很聪明的办法,他不是要某个学问,而是要做学问的方法。”
  程千帆以此故事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而他给学生的方法,就是“两点论”:形象与逻辑并重,创作与理论共抓。
  为了说明创作的重要性,程千帆又举例说明:“这里有两个姑娘,一个是专业学校毕业,分配在幼儿园带小孩,她可以根据老师讲的很好地照顾小孩;另外一个姑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可她结了婚,有了孩子,对孩子护理得可能比那个专科毕业的姑娘更为仔细,经过不懂到懂,非常有经验,是个好妈妈,好老师。”说到这里,程千帆言归正传:“我们研究文学自己完全没有创作经验,就像那个没有当过母亲的老师一样。”
  至此,弟子们完全明白并相信,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创作经验弥足珍贵。
  “退一步想,则心自安”
  倘想了解程千帆的人生情怀、价值取向,他的一番夫子自道不可不知。在给朋友的信中,程先生说:我始终是个儒家,也信马克思主义,但儒家是本体。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切的根本,人活着就得做一点对人类有益处的事。就凭这一点,我在十八年的右派生活中活了下来。老子主张守静,庄子主张达观,我不羡慕荣华富贵,也不想和别人计较(虽有时也不免)。我同陶芸结婚后生活很安静,根本的一条是知足,我刻了一方图章叫‘残年饱饭’。”
  程先生是一位儒家,这一点应该毋庸置疑。作为一名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恂恂儒者,他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无不深深打上儒家文化的烙印。他对弟子们关于做人方面的指导,也往往符合儒家思想。
  程千帆的“儒风”之所在,也体现在他对人际关系的敏感上。
  在给弟子杨翊强的信中,他多次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如:“来信收到。能到荆师,最好。如果实现,希望做到下列三句话:多做事,少说话,不吵架。(极重要)(能容于物,物亦容矣!)”如:“业务上要争气,人事上要和气。”这是正面的指点,也有反面的批评,如:“你对李先生提出比赛,完全是书呆子,不通世故,徒然增加不必要的坏印象。不策略之至!”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人际关系呢?程千帆认为,必须能忍,不争,大度,谦虚谨慎,不计前嫌。在给弟子张宏生的信中,他说:“你在客中,饮食起居要自保重。近來一切很顺,要接物待人谦冲自牧,不独显示个人,也代表师承也。”在给弟子蒋寅的信中,程先生说得更具体:照目前看来,你的生活住宿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要有一些书呆子气才能抗得住。孔夫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如果人事处采取的办法不合你的意,千万不要和他们争执,切记切记。才来一个单位,要给人事部门留一个好的印象。”   杨翊强是程千帆的老门生,此人也曾被打成“右派”,经历坎坷,为人戆直,最不擅处理人际关系。对这位弟子,程千帆可谓不厌其烦,反复开导,一再提醒他要大度,要向前看。如:“到了新地方,往事一笔勾,要绝口不发牢骚,显得有气度。”如:“一切过去了的,让它过去吧。世界永远属于乐观的现实主义者、实干家。”
  程千帆说的这番话,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起孔子的教诲,所谓“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由此可知,程千帆是按照孔子的教诲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并且,直到晚年,他还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孔夫子的要求相差甚远:“人际关系乃一门‘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的大学问,我到快要向孔二先生报到时,才意识到他老人家所说的‘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勿欲,勿施于人。’实在是极平凡,极伟大。有点知道,仍然不能实践,这实在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永恒的悲哀。”
  说“有点知道,仍然不能实践”,这当然是程先生的谦虚了,其实,在“忠”“恕”两方面,程先生已做得相当好了。
  程千帆一再要求弟子要忍,要不耻于恶衣恶食,要待人和气,然而想做到这一点,何其难也!不过,饱经忧患的程先生知道,不管什么事,再难忍也得忍,所以,他常以苏东坡一番话聊以自慰。在给弟子杨翊强的信中,程先生说:“昔东坡谪居惠州,人以为苦,坡曰:‘譬如原是惠州不第秀才。’其地缺衣少药,坡曰:京师国医手中死人尤多。’祖棻之祖父自号退安,或问其义,则曰:‘退一步想,自心自安也。’与吾弟共患难时,亦尝借此思想度厄。”
  由此可见,“退一步想,则心自安”正是程千帆化解忧愁、除却烦恼、忍受厄运的首选妙方。程先生在南大工作时,住房狭小简陋,但因为能“退一步想”,对此他也就“心自安”了,在给弟子吴志达的信中,提及自己的住房,他说:“我住二楼,两间房,约30平方不到一点。这是暂时的,听说以后要调整。胜牛棚多矣,士志于道,则不耻恶衣恶食。随缘吧!”我在南大十五年,只是在退休后三年,乃分得一劣宽之屋,亦不如弟今所舍。先贤有云:退一步想则心自安,幸善自葆爱。”
  当弟子遇到类似的问题,他授之以同样的“药方”。程千帆认为,对住宿上的困难要“抗得住”,对他人的褒和贬也要“抗得住”。程先生在给弟子的信中,多次引用了庄子的一句话来开导他们:“呼我为马,则应之以马。呼我为牛,则应之以牛,斯可已矣。贬者如此,褒者亦然。”表面上看,这是逆来顺受,骨子里却透着一种自信。“内省不疚”,别人的褒和贬也就无关痛痒了。
  程千帆先生安贫乐道,与世无争,但这并不表明他是个无原则之人,并不表明他对什么都可以忍,对什么都无可无不可。倘若事关人格尊严,事关学术大义,他也会毫不妥协,决不让步。
  粉碎“四人帮”后,武汉大学欲返聘程先生,程先生则毫不犹豫一口拒绝:“前时武大邀复职,以积三十年之经验,觉此校人情太薄,不能保余生之清吉平安,已峻拒之。”后,南京大学邀其复出,他则慨然允诺,其原因是南大的领导能待人以诚,用程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相待以礼以诚”。在给他人的书信中,程先生一再提及南大对他的知遇之恩:“此间相待以礼以诚,大异武汉,想来可在此间以著述终老。”“当事者以礼相待,或可老死于此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看来,程千帆舍武大就南大,做出这样的选择完全是儒家文化熏染的结果。
  在一次谈话中,程千帆告诉弟子们,哪些事要看淡,哪些事要抗争:“至于物质生活,我希望你们首先认识到,世界上有比金钱和金钱所能获得的物质生活更有价值的东西。钱是需要的,是好的,关键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认识并坚信这一点,不仅不会羡慕别人,而且会过得很快乐。应该坚信你们本身的价值是会被肯定的。不是说现在的环境就蛮舒服的,就令人满意了,目前环境对知识分子来说还是很困厄的。如果你心里老想着别的,一心以为鸿鹄将至,做学问就挺苦的。我不仅要求你们学问出人头地,也非常希望你们‘大德不逾闲’,有义利之辨。对不公正的待遇,要始终坚持抗争。做学问要顽强,做人也要顽强,当然是要讲道理的顽强。”
  程千帆先生虽终身潜心学术,但他并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隱士”,相反,从他写给弟子、朋友的书信中,我们可看出,程先生其实是一位密切关注现实的“猛士”。正如其弟子莫砺锋所说的那样:“程先生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恂恂如也,相当的平易近人,可是其内心却刚强不可犯的。”
  (作者系文史学者)
其他文献
研究生导师的学术道德修养是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教育界不断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提出高校研究生导师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科学地合理设置多样化评价
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缩小贫富差距、减缓贫困具有明显作用,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制定、地区经济环境、民众观念差异等都会对普惠金融实际的减贫作用
通过对广州市三所高职院校(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和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总结并分析了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以氧化铝为主导产品的特大型境外上市企业,其生产规模、产量、销售额、上缴利税等始终排在国内同行业前列.计量工作作为企业
许多经营者把计量器具出厂合格证当做检定合格证,认为有出厂合格证的计量器具就是合格的.其实,这是不对的.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后,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革将直接影响着政府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原有的观念、体制和工作模式,我们必须及时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转变观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以及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有效推动了传统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在生产、经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可以发挥独特的社会功能,但其功能的发挥需要诸多条件,教育培训是促使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寻找适应性工作思路和方法的重要路径。但目前对大学
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激励理论有着较高的借鉴与应用价值。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激励管理的现状,指出激励机制的完善有着相当的紧迫性。在分析激励理论核心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