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递进积累经验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wj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乘法是求若干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乘法的意义是乘法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概念,其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在解决“1 2 3 4 …… 100”“89 90 91 88 92 99 81”类似加法问题中,是可以利用“乘法”来解决的。基于此,教师就可以从“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练习”“等差数列求和”三个不同阶段逐步递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经验的积累。
  【关键词】 乘法的意义 思维经验
  乘法的意义是乘法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概念,其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学生要解决“1 2 3 4 …… 100”“89 90 91 88 92 99 81”类似加法问题的时候,如果积累了足够多的乘法思维经验,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有关“乘法的意义”的相关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乘法的形成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相互转化,积累相关的思维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在丰富的数学背景中建立模型
  【片段1】乘法的初步认识
  张奠宙教授认为:“广义地讲,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都可以叫作数学模型。”这就是说,乘法也是一种模型,等量组的聚焦模型(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学生首次接触乘法概念时所形成的关于乘法模型的基本认识,这就需要激发学生对乘法模型的内在认知需求,亲身经历将思维材料抽象成乘法模型的创造过程。
  人教版二上教材呈现了“游乐园”的主题背景,由三则同质材料引出了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模型,进而将加法模型转化成乘法模型。素材是静态的,结论是知之的,缺少了思维的辨析体验,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经历乘法认识“符号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在不断反思中逐渐提升对意义的感悟层次,进而积累思维经验。
  1.情境:游乐园小火车(1节),数一数1节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个小朋友。
  2.提问:3节这样的小火车上能坐多少个小朋友?得出加法算式,明确表示“3个6”。
  3.拓展:20节这样的小火车能坐多少个小朋友?怎样列式?当学生看到长长的算式时,自发提出“有没有更简便的写法”,教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20个6”。
  4.建模:
  (1)呈现学生创造的不规范模型:6 6 6 ……; 6 6 …… 6 6等。辨析,提出修改建议。
  (2)呈现修改后的模型:。
  20个
  (3)呈现学生创造的简洁模型:6☆20;……;6×20。由提出“6×20”的学生介绍乘号、乘法。
  5.比较:
  (1)根据游乐园的三幅主题图分别列出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2)比较两种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从上述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学生具有“化繁为简”的思维愿景,当他们面对相同加数个数较多的加法模型时,寻找一种简洁的方式加以替代便成了驱动思维的任务,从不规范到规范,从烦琐到简洁,思维价值的逐渐提升伴随了乘法模型的逐渐完善。“小火车”的思维材料让学生首次感知了乘法的简洁性,后续三则思维材料的比较,为学生揭示了加法、乘法两种模型之间的关联,即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相同的加数去乘个数,这就是等量组聚焦模型的本质。学生在经历了上述“感知—完善—比较—抽象”的过程中,不仅初步感知了乘法的意义,而且在经历抽象归纳的活动过程中积累了思维经验。
  二、在乘加的相互转化中学会互译
  【片段2】乘法的意义练习
  类似于“a a a a=a×4”的形式,只是等量组聚焦模型中的基本类型,但是对于很多拓展类型进行感知,既能深化对原有加法模型的理解,学会乘法加法的互译,积累相关的思维经验。所以有必要在后续的练习中安排拓展类型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初步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1.算式“5 5 5 5”还可以改写成怎样的形式?
  2.在算式后面添加上1个10,即“5 5 5 5 10”。
  (1)用其他的方法把这道算式记录下来。
  (2)呈现学生的记录形式:5×6,10×3,交流意义。
  3.3 3 3 3 5能直接改成一道乘法算式吗?为什么不行?
  反馈:3×5 2或3×6-1用画图表示你的想法。
  4.下面的算式中,有哪些算式能改写成一道乘法算式?具体怎样改?
  3×2 3 3 3 3 4 5 6 7
  上面的过程没有依附于具体情境,通过思维材料中数据的个数、呈现方式的更改,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判断与推理,进而引导思维逐渐趋于理性。前面三则材料的呈现,使学生首次感知了“乘加”形式,完善了运算的知识结构,也使他们经历了一次合情推理,即乘加算式是不能改写成一步计算的乘法算式,这是一种合情的猜想,材料4承载着验证与质疑的功效,帮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感性材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活动习惯,更在探究过程中留下了理性思维的痕迹,积累了理性思维的经验。
  三、在数列的求和运算中提升经验
  【片段3】等差数列求和片段
  在加法模型中,有一类特殊的等差数列求和的模型,如1 2 3 …… n,这是小学阶段较为常见的求和模式,该加法模型可以通过两两配对、移多补少的形式转化成乘法的等量组聚焦模型。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编排此类模型的教学,但常以拓展练习的形式出现在作业中,可见其思维训练的价值所在。笔者以为,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此种加法模型与乘法模型的转换,以进一步完善加法、乘法的认识结构,获得新的思维体验。
  1.研究:一共用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1)结合图形计算:1 2 3 4 5 6。
  (2)反馈方法:
  ①首尾配对
  ②颠倒配对
  (3)梳理对比: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归纳相同点:实质上是把求一串有规律的数的和的连加问题变为乘法。
  2.练习:计算1 2 3 4 5 6 7(在前两种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移多补少”的方法)。
  3.应用:
  (1)下面三道计算题是不是也像刚才两题那样有规律?运用规律计算下面各题。
  ①4 5 6 7 8 9 10 11
  ②3 6 9 12 15 18 21 24 27
  ③1 2 3 …… 17 18 19
  小结:具体用的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题目特点灵活选择运用。
  (2)有一堆圆木,摆成下图形状,该怎样计算圆木的根数?
  要求这堆圆木一共多少根,就是求3 4 5 6 … 11 12是多少。
  3 4 5 6 … 11 12=(3 12)×10÷2=15×5=75(根)
  在上述教学中,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开。首先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初步发现了算式中数据的排列规律,结合图形掌握了处理数据的方法,积累了观察活动的经验;然后通过增加数据个数的方式,认识了“移多补少”这样的更为一般化的处理方法;接着通过一系列相同规律算式的运用,顺利地完成了两种模型的对接。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点”到“面”,通过对两道算式运算规律的不完全归纳,进而推广到对一类算式运算规律的概括归纳,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演绎—归纳”的推理过程,这种思维层面经验的积淀,将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研究有关数的运算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数学思维经验的生长,需要教师设计丰富的思维心智操作活动,把活动的思维起点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经历心智操作提升经验的同时,让思维经验保留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鉴于思维经验内隐的特点,可以将外显的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经历将生活原型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推广应用的全过程;要重视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学生在思辨中进一步提升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以促进思维经验的有效积累。
  (浙江省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 313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制作活动日历”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该领域综合性强、组织活动难,教师往往难以把握,不可避免地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要提升“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内容的效率,需要从教材解读、学情调研出发,合理定位教学目标,让学生完整经历学习过程,并要开放活动方式,让更多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从而让综合与实践走近学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活动经验;解决问题  “制作活动日历”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
【摘 要】本文由学生对一道提升题“想当然”的解法开始,引发思考,提出质疑,进行反思,再由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操作“借题发挥”,发掘出了几个有价值的“新题”继续探究。我们的思考:学生之所以“想当然”是不是因为教师平时“想当然”了?教师该怎样引领学生用事实说话?引领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数学、做数学、探究数学呢?  【关键词】重叠的面积 思维 实践  【案例叙述】  北师大版(第四版)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安排了两
人类在原始森林旁建造了一个高科技研究中心,这件事竟成了动物王国的特大新闻。一时间,寂静的大森林沸腾了,动物们一传十,十传百,互相议论,互相猜测着,多数动物显得非常恐慌。  这几天狡猾的狐狸特别活跃,逢兽便说:“人类建造这个研究所,主要是为了对动物进行研究,要捕捉各种各样的动物进行解剖,解剖后的动物就成了他们的美餐!”这可吓坏了动物们。  森林里,虎在吼,狼在嚎,野猪在狂奔,整个森林被搞的乌烟瘴气的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课堂组织的载体,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围绕问题,践行新理念、落实新方法,被广大教师所推崇,但实践出来的效果却差异巨大。最近笔者就听到了两节不同教师执教的“认识人民币”的课,值得反思。  【案例1】  一、创设购物情境,引入新课  师:要买商品需要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二、学习新知  1.课件分别出示1元纸币和硬币,你们认识它吗?(从汉字、阿拉伯数字等角度来认识) 
一、教材分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里的内容,新教材对《角的初步认识》有所改动,改版前的教材在二年级上册只安排了认识角和直角两个内容,新教材增加了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以及用角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数学问题。这一内容的安排体现了新教材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教材第一次完整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学习活动,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做一做,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十万”“百万”  “千万”“亿”四个计数单位,完善亿以内计数单位的系统结构及十进关联。在此基础上,形成“数位顺序表”,并能据此解读数的意义、描述数的组成。  2.数学思考: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计数单位的“发现”过程,在观察、实践、思辨、表达中锤炼逻辑思维、发展推理能力。
【摘 要】“数与形”的教学,可以用更具挑战性的教学情境,用更扎实到位的教学步点,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数与形之间的联系,真正掌握“以形解数”的窍门,深刻悟得“数形结合”的思想。  【关键词】教学情境;以形解数;数与形  这两道例题都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数与形之间可存在联系,利用图形直观形象的特点,可表示出数的规律,或解决一些复杂的、抽象的、不好解释的关于数的问题。  解读教材之后,我们觉得,倘若简单地按
【摘 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既是“解决问题”,更是“分数的再认识”,即分数比定义的认识。基于此,本课教学应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是两个整数之比,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它是分数意义教学的延续和递进,可以通过迁移、类推达成理解。  【关键词】解决问题 再认识 迁移 类推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50页例3。  【教材分析】  分数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求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但对如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和创造性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没有提出明确可行的方案。深入分析国际幼教和中国幼教市场化改革失败的原因可以发现,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有监管的市场才是幼教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要创意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一要在城市幼教市场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二可
【摘 要】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不少教师在“教”之前学生似乎已经“知道”的知识点,如何寻找这些“知识点”的教学生长点和增长点,是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以“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教学研究为例,教师在秉承实证精神对学情和教材编写意图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从猜想转向直接验证”“从‘方法’的简单铺陈转向‘方法’的融会贯通”“从简单片面的经验积累转向对‘思维严谨性’的追求”的教学调整策略,从而为本课的教学寻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