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数据对比下的科学研究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19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和结构”单元的起始课。六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物体常见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了解增加宽度、厚度都能够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在已有的实验基础上,改进探究实验的教学方法,通过两次实验不同数据的纵向、横向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够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从而推理在现实生活中建筑物横梁立着安放的原理。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出问题
  借用多媒体有着信息面广量大的特点,在课堂伊始我出示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图片,向学生展示桥梁结构。随后展示多张桥梁和简易房屋图片,确立“横梁”和“柱子”的概念,进而有效完成了“横梁”和“柱子”两个概念的教学。之后,课件出示一张被重物压塌的桥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桥梁的坍塌、桥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引出横梁的材料、宽度、厚度、长度、柱间距等因素。这时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桥梁,这些桥梁的材料宽窄、厚薄、柱子数等因素之间存在的差异,载重量各不相同。最后确定本节课探究的内容,选取宽度、厚度两个因素,以纸梁代替横梁,以木块代替柱子,合作探究宽度、厚度两个因素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
  二、将学生的猜测加入课堂
  鼓励学生猜测,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学情,还能更加有效地让学生的旧知识与新知识发生碰撞。尤其是将实验之前的猜测与实验之后的真实数据进行对比,会发现存在很大的差异,以便于学生明白实验的意义,懂得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一)猜测影响桥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
  让学生自己猜测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并说出猜测的理由。學生的猜测是多方面的,如:宽度、柱子的数量、厚度、材料等因素都会有所影响。最后,教师确定本节课研究宽度、厚度两个因素。
  (二)有依据地预测
  在学生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出示一倍宽的纸梁,用木块做桥墩,演示横梁能承受的垫圈个数。当第二个垫圈放上去的时候,横梁接触桌面,引导学生思考此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应该如何取数(放上去的垫圈数减去一个)。在这个数据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二倍宽、四倍宽、两倍厚、四倍厚的情况进行预测。目的是让学生有根据地猜测,保证之后的预测每人之间的差距不会相差太大。六年级的学生能预测横梁承受垫圈的个数会随着宽度、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数据相差不大。也就是二倍宽和二倍厚的预测数据几乎差不多。但实际上实验后的数据显示成几倍增长。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思考也会更深入。
  三、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规范操作
  (一)统一实验要求
  小组合作完成一倍宽、二倍宽、四倍宽的实验探究,学生在记录纸上及时地记录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组长上台在黑板上写上小组的数据(如表1所示):
  引发学生思考:看了数据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宽度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还会发现每个组数据不一样,相差很大。这时引发学生思考: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的材料都是一样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每个组之间的数据相差这么大。学生会猜测:每组两个木块(桥墩)之间的距离不一样;放置垫圈的位置不一样;木块放置的方法也不一样……想要验证猜测的是否准确,最好的办法就是再次实验验证,这次实验之前教师把学生所能猜想的问题都进行了统一,例如:木块都立着放,木块之间的差距都是12厘米,放垫圈放置在横梁的中间位置且叠加……
   再次实验,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再次比较数据,会发现每组之间的数据都差不多,虽然还有差距,但明显跟第一次试验相比没有几倍之差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实验,学生则要会辨析实验中会遇见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时统一要求规范实验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紧密性。
  (二)改进厚度变量的控制
  “抵抗弯曲”一课在变量厚度的控制时,一倍厚就是一张纸,两倍厚变量则采用的是把两张一倍厚的纸张用固体胶粘合起来,四倍厚的纸张亦然。细细思考:这个实验的方法是对比实验,小学科学里的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而这样改变厚度变量的方法不仅改变了厚度,质量也随之改变了,显然这是不科学的。
  在本次的教学时,我做了改进:实验时采用的纸张都是同种颜色的卡纸,第一次实验时每组探究的就是不同宽度变量,在研究不同厚度的实验时,让学生就把两倍宽的纸梁变成两倍厚的纸梁,采用的方法就是对折,之后用固体胶水稍加黏合固定。四倍宽的纸梁折合成四倍厚的纸梁。
  上面改变厚度变量的做法,材料的多少没有变,变的仅仅是厚度。与之前的教学方式相比较,这样的教学更科学,实验时仅是从宽度变成厚度。在之后的实验数据对比上更加直观,真正意义上的同一张纸在改变了厚度时,承受垫圈的个数成倍增长。与现实结合更加紧密,学生能够真正懂得在材料相等的情况下,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够增强抗弯曲能力。
  四、注重实验后的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是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教学工具。一个实验记录表的巧妙设计,不仅更加方便学生在实验时的及时记录,而且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系统地分析和整理实验的数据,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这是整个实验的目的所在。
  (一)巧妙设计实验记录表
  针对“抵抗弯曲”这一课的数据,教师通过设计实验记录单做一个统计图。分为学生的个人实验时的记录单(如表3所示)和教师在黑板上的统计各组数据的记录表(如表4所示)。
  (二)培养实验数据分析意识
  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和实证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不断地培养和发展。分析数据时,学生不仅能对自己组的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要能够提出相应的证据来支持个人的结论,使其他组觉得言之有理。“抵抗弯曲”这一课的数据,学生在分析自己组的数据时,很明显能够得出随着宽度的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横梁的厚度增强,抗弯曲能力也是增强的。
  (三)培养多方位分析数据的能力
  数据的分析对顺利开展科学实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数据分析透彻了,学生才能体会在每一次实验中数据作为结论依据的重要性。
  “抵抗弯曲”一课分为两个实验:一是宽度的对比实验,二是厚度的对比实验。学生在第一次宽度对比实验后,从自己小组的记录单上能够看出四倍宽的实验数值比二倍宽数值大,二倍宽的数值又比一倍宽数值大,所以学生能够很快地得出结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有关,宽度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厚度亦然,随着厚度的增加,实验数值也随之增大。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想要增强抗弯曲能力,是增加宽度好还是增加厚度好”,引导学生去比较、去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增加厚度效果更好。以第八小组为例:一倍宽承受垫圈个数0个,二倍宽是1个,四倍宽是2个;一倍厚承受垫圈0个,两倍厚是8个,四倍厚是30个垫圈。很明显,增加厚度抗弯曲能力比增加宽度的效果更好。
  学生基本上只能分析到这一步,这时教师再做适当的引导:在刚刚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是怎么改变厚度的。学生会发现二倍厚的纸张依旧是原来两倍宽的这张纸,只是通过了折叠,变成了两倍厚。材料没有增加,但原本二倍宽的纸梁承受垫圈是1个,变成二倍厚是承受8个垫圈,足足增强了8倍。四倍宽的纸梁承受2个垫圈,变成四倍厚后承受垫圈是30个,足足增强了15倍。这样的数据值对比更直观,更让学生印象深刻。所以,学生能进一步推断出厚度增加了,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最后,提醒学生看教师板书上整个班级的数据,判断是不是支持本组的实验结论,从而进一步客观、全面、多方位、准确地肯定实验的结论,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责任编辑:赵昆伦)
其他文献
摘要: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要释放儿童的这种天性,需要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激趣,在活动中亲历,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观和教学策略,而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应该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找准活动的“动点”,设计合适的“动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期刊
摘要: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的、关联的、层次化的结构性认识。结构化教学以“课堂开放—资源捕捉—动态生成—过程互动”为展开逻辑,关注学生“渴望学习—主动加工—深度理解—自主建构”的结构化教学样态,注重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形成学科关键能力,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学有所获。结构化教学能见智、育智、促思。结构化教学要遵循“回溯数学之源不可缺,建构数学之模是关键,触摸数学之思是核心”的思想;要基于
期刊
摘要: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教学,通过一位台湾老兵的“回家之路”来展示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演变。此课教学,笔者通过五个片段的故事讲述以及问题的精心设计,将一位台湾老兵的“回家之路”融入祖国统一大业之中,引导学生懂得有国才有家,只有世界的和平、国家的繁荣才能让更多的家庭平安幸福,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而且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渗透得极其巧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材注重培育学生热爱祖国
期刊
摘要:数学概念是数学的“细胞”,也是构成数学体系的“基石”。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概念的支撑,而概念的建立又是在一次次数学活动体验中累积而成的。数学活动体验在深化理解概念,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方面功不可没,它是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学本课时可立足学情,创设情境,引发度量兴趣;测量体验,引发冲突,认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围绕核心问题,组织探究,进入理性思维;更
期刊
《父爱之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梦为境,追忆了早年与父亲住旅店、逛庙会以及父亲送自己上学、考学校等生活琐事,用明白如话的语言表达出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除了几个现在不常用的名词——“茶房”“教员”“初小”“高小”等,学生阅读起来并没有太大难度。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品尝到吴冠中先生早年生活的酸甜苦
期刊
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教育即生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把“学会生活”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为此,教育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课堂中只有融入生活元素,才能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融入生活元素的课堂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对知识的了解,将课堂中学习的科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我们关心天气”是教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期刊
摘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节日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中国传统节日”综合实践主题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创新活动形式,从“经典阅读”“生活感知”“学科融合”“实践体验”等方面入手,挖掘传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从而积淀学生的爱国情感。   关键词:传统节日;主题课程;爱国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传统
期刊
我们知道,化学研究往往是从实验入手,在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运用实验手段去解決问题,以实验现象论证理论的猜想,最终用实验结果说明科学结论的过程。《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明确规定了学生必须完成的八类基础实验,其中承载着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初中化学核心实验知识、用实验手段进行科学探究等内容。可以说,通过相对比较完整的实验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会做化学实验的水平,发
期刊
摘要:以学科素养为指向,从知识本位走向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教师应立足小学英语课堂,运用完整的意义情境统领单元中各课教学,使课堂情境形成“打开双源—储备知识—情理并存—多元发展”之脉络发展;使整个单元既有关照儿童情怀的文本阅读课、也有立足‘做’的知识储备课、交往意义下的结构操练课、任务驱动下的综合运用课,以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生长、思维的发展、文化理解与文化自信。   关键词:单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