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传统节日 积淀爱国情感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节日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中国传统节日”综合实践主题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创新活动形式,从“经典阅读”“生活感知”“学科融合”“实践体验”等方面入手,挖掘传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从而积淀学生的爱国情感。
   关键词:传统节日;主题课程;爱国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传统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中华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依托传统节日文化,尝试开发、实施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积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其逐步形成责任感与使命感。
  一、缘起:传统节日的淡化
  从古至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展现了悠悠中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然而,在我们重拾传统节日的记忆时,却发现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互联网商业文化的不断来袭,西方节日文化的不断冲击,这些传统节日的“传统味”已经变得没有那么浓厚了。
  为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目前,我国已将传统节日假期法定化。毋庸置疑,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天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可以让学生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让文化之“根”深植于学生的心田。过节是一种精神上的熏陶,是文化生活的典礼和仪式。想要更好地传承传统节日,关键在于要深挖传统节日的形式和内涵。教师要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并赋予其时代教育意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和自主探究。这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传统节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合,拉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主题课程的研究序幕,我们思考着、实践着、收获着。
  二、设计:挖掘背后的底蕴与文化
  我们尝试设计“中国传统节日”主题课程,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小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打开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一扇窗,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调查为据,铺综合实践活动之路
  在课程设计的初级阶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明晰学生对中国传统习俗的了解程度。学生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几个节日较为熟悉,但对重阳节等节日则较为陌生。因此,我让学生通过网络自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各种习俗,使他们对节日习俗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二)时节为依,谋主题探究活动之计
  在课程开发之初,我在拓展课中开展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知识大比拼及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普及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同探讨,选择有趣味、有意义的传统习俗进行学习与创作,制定整体活动计划,确定研究主题与内容(表1)。
  三、行动:创新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中国传统节日”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建构,必将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将课程融于一个完整的体系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此,学校相继开展了“欢欢喜喜过春节”“走近元宵”“话说清明”“五月端阳”“中秋月更圆”“重阳敬老”等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从“经典阅读”“生活感知”“学科融合”“实践体验”等几个方面入手,创新活动形式,引领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精彩纷呈的实践探寻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传统节日的传说,溯源传统节日的历史,调查传统节日的习俗。学生在此过程中,挖掘传统节日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积淀爱国情感。
  (一)基于文化的经典阅读——让学生积淀文化的“厚度”
  著名学者冯骥才认为,将节日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十分重要。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和小孩子对一些传统节日没有什么概念。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美诗词、名篇名句,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进行更多关于节日与民俗的教育。”文化传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使学生形成独有的文化情怀。
  在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充满文化气息的情境和氛围。阅读,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开展传统节日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为学生推荐了《中国记忆·传统节日》繪本(12册),以阅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开展了不同的主题实践活动。
  1.春节主题实践活动
  在组织“欢欢喜喜过春节”主题活动时,我们组织学生学习《北京的春节》等课文,搜集、讲述《年的故事》等传说故事,赏析《元日》等关于春节的诗词歌赋,动手实践开展写春联、贴春联、读春联等活动。
  这一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与春节相关的课文,让学生了解春节的习俗;通过搜集与春节相关的传说故事,让学生知晓春节的由来;通过诵读关于春节的诗词歌赋,让学生传承学习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采取文字阅读、口头表达、动手实践等多种手段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能够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能够在学生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其感受文化的厚度。
  2.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
  元宵节,这一般是学生在假期里度过的一个传统节日。假期前,我为学生布置了“走近元宵”综合实践活动,从开学后学生反馈回来的PPT、图片、美篇等成果中可见,学生对过元宵节兴致高涨。他们或七嘴八舌地与家人议论有关元宵节的传说与典故,或饶有兴致地阅读有关元宵节的书籍,或和家长一起自制花灯、共赴水亭门赏灯……学生完全浸润在了元宵文化的氛围中。   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节日与文化密切相关,也与人们的信念与追求紧密相连。元宵节如此,其他节日亦如此。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扑朔迷离的历史人物,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文化。它们或大俗,或大雅,都融汇在传统节日的习俗里,使中国的节日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感,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基于生活的真实感知——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温度”
  1.中秋节主题实践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时节人们都尽可能地与家人团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秋节是人们释放情感、享受天伦的重要时刻。每到此时,我便鼓励学生将自己与父母共度中秋的画面以照片、视频、美篇或PPT等形式上传到“班级群”中,与同学一起分享节日的喜悦。在兴奋与激动的情感中,学生亲近传统节日文化的幸福感油然而生。為了让学生拥有积极的节日生活体验,无论是中秋节还是其他传统节日文化,在与学校课程的整合中,综合实践活动都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2.端午节主题实践活动
  端午节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期间,除了让学生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和民风民俗活动外,考虑到学生喜欢吃粽子却不知道如何包粽子的情况,我们让学生与家长一同参与包粽子、尝粽子主题实践活动,一同动手,一同品尝,让学生了解包粽子的过程。粽子飘香,学生们收获的是满满的爱和回忆。与端午节一样,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创设趣味盎然的主题活动,能够丰富学生节日生活的色彩和体验。
  3.重阳节主题实践活动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尊老敬老是中华传统美德。在重阳节期间,我们开展“重阳敬老”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给身边的老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尊老——家务我来做:扫地、洗碗、做水果拼盘。敬老——才艺我来秀:跳个舞、唱首歌、讲个故事……用心为老人展示自己的才艺。爱老——萌照我来拍:比比谁和长辈的萌照最可爱?晒一晒“我与爷爷奶奶最萌照”。助老——敬老院里走一走:带上排练的节目、水果和礼物,看望老爷爷、老奶奶,听听他们的故事,说说我们的生活。
  爱家、孝老、爱社会,学生在尊老敬老活动中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节日生活的感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主体参与,在感知中形成的节日生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三)基于学科的融合渗透——让学生感悟内涵的“深度”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日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表示,应推动民族优秀节日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中,介绍重要传统节日的内容。在重要传统节日开展特色鲜明、内容健康的主题教育活动。把庆祝重要传统节日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了各个学科的教育内容。
  以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与学科的融合为例,在组织“中秋月更圆”主题活动时,我们要求各学科任教教师围绕主题在节日前后设计并执教主题活动课,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例如,音乐教师执教《八月十五月儿明》,通过欣赏、学唱关于中秋、月亮的歌曲,加深了学生对中秋、月亮的喜爱之情;语文教师执教《月球之谜》《嫦娥奔月》课文,组织学生吟诵有关中秋的诗词、童谣,让学生亲近中秋文化,了解中秋情结,并组织学生阅读大量关于月球知识的文章;科学教师执教《月相的变化》,通过直观的演示,以及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月有阴晴圆缺的科学道理。
  实践证明,主题性的学科活动渗透不仅积淀了学生的节日文化底蕴,弘扬了祖国的节日文化,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融合学科认知展开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各种学科信息的整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实践素质的提升。
  (四)基于实践的探索体验——增加学生感知的“力度”
  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只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才能增加其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感知力度。
  以春节主题实践活动为例,为了丰富学生的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欢欢喜喜过春节”主题实践活动。不同的年段设置不同的活动主题(表2),让学生在成长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在“欢欢喜喜过春节”主题实践活动中,学生或采访家人、老师,或通过网络、书籍查阅资料,或参与社会调查,他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研究。开学后,各班择优上交“年味实践作品”,学校将对活动成果分年级进行评比,对表现优秀的班级和学生进行表彰。
   一年级学生虽然是第一次参与实践活动,但是劲头却一点不少。他们非常认真地与爸爸妈妈一起了解属相故事,将亲人的属相画下来并写下最诚挚的新年祝福。二年级学生为了让手抄报内容更加丰富,认真搜索关于春节的相关信息,学习了解春节的传统文化,并将其编排在自己的手抄报上。三年级学生用红包、纸盒、一次性筷子等作为材料做成灯笼,有方形的,有圆形的,有简单小巧的,也有复杂多样的。四年级学生熟练地用剪刀剪出“福猪”,可见他们的耐心和细心。五年级学生或绘画,或搜集图片,制作“我家的年夜饭”绘本。六年级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印象最深的年味活动:阖家团圆、畅享美食、收获红包……学生通过各种体验活动真正感受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底蕴,体验民族传统节日的乐趣。
  “没有文化传承的国家,很容易变成盲动的躯壳”,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我们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出发,紧紧把握住中国传统节日的精髓,基于文化、生活、学科、实践,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新元素,就能使学生从小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熏陶中,将爱国之情转化成爱国之行。
  参考文献:
  [1]单承彬.传统节日应成为文化教育生动课堂[N].中国教育报,2015-04-06.
  [2]余胜男.礼源于俗:对中国传统节日中德育细节的思考[J].中国德育,2017(24).
  [3]叶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与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1(04).
  [4]刘平.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节日文化整合的实践研究[J].教学实践,2018 (001).
  [5]李云蒸.将传统节日文化引进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J].新课程,2010,(11).
  (责任编辑:赵静)
其他文献
为参加观摩课比赛,我与同事选取了北师版《义务教育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进行磨课,最后确定通过从“激发冲突,引发数对必要性——抽象写法”“明确数对简洁性——巩固练习”“了解数对生活化”三个环节授课。比赛时,赢得了不少掌声。  近一年来,随着对数学深度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核心素养等理念的深度理解,我回顾一年前教学的“确定位置”一课时发现,学生虽然可以从生活中抽象出方格图,达到了该
期刊
欢迎订阅2021年《辽宁教育》(上、下半月)  《辽宁教育》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入选期刊,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资助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本刊由辽宁教育学院(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管、辽宁爱德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辽宁教育编辑
期刊
摘要:历史课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要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教师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情与认知水平,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度学习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为例,教师应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知识内在逻辑,设计适合学生“做中学”的
期刊
摘要: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要释放儿童的这种天性,需要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激趣,在活动中亲历,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观和教学策略,而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应该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找准活动的“动点”,设计合适的“动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期刊
摘要: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的、关联的、层次化的结构性认识。结构化教学以“课堂开放—资源捕捉—动态生成—过程互动”为展开逻辑,关注学生“渴望学习—主动加工—深度理解—自主建构”的结构化教学样态,注重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形成学科关键能力,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学有所获。结构化教学能见智、育智、促思。结构化教学要遵循“回溯数学之源不可缺,建构数学之模是关键,触摸数学之思是核心”的思想;要基于
期刊
摘要: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教学,通过一位台湾老兵的“回家之路”来展示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演变。此课教学,笔者通过五个片段的故事讲述以及问题的精心设计,将一位台湾老兵的“回家之路”融入祖国统一大业之中,引导学生懂得有国才有家,只有世界的和平、国家的繁荣才能让更多的家庭平安幸福,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而且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渗透得极其巧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材注重培育学生热爱祖国
期刊
摘要:数学概念是数学的“细胞”,也是构成数学体系的“基石”。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概念的支撑,而概念的建立又是在一次次数学活动体验中累积而成的。数学活动体验在深化理解概念,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方面功不可没,它是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学本课时可立足学情,创设情境,引发度量兴趣;测量体验,引发冲突,认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围绕核心问题,组织探究,进入理性思维;更
期刊
《父爱之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梦为境,追忆了早年与父亲住旅店、逛庙会以及父亲送自己上学、考学校等生活琐事,用明白如话的语言表达出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除了几个现在不常用的名词——“茶房”“教员”“初小”“高小”等,学生阅读起来并没有太大难度。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品尝到吴冠中先生早年生活的酸甜苦
期刊
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教育即生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把“学会生活”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为此,教育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课堂中只有融入生活元素,才能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融入生活元素的课堂能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对知识的了解,将课堂中学习的科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我们关心天气”是教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