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而熟悉的文物 渐行渐远的手艺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shen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客家炒米糖是极具客家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承载着无数客家人的舌尖记忆。炒米糖原材料虽然为大米、黄元米果等寻常食材,但是它制作讲究、工艺传统,需借助爆米花机、风箱、专用的成型工具木框等进行传统工艺及古法加工。文章从馆藏品研究着手,记录整理客家人逐渐消失的炒米糖传统手艺。
  关键词:文物藏品;客家炒米糖;传统手艺
  江西客家博物院是展示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馆藏有大量客家民俗生产生活用具,不少物件今已不多见。
  博物院馆藏的爆米花机(图1),长81厘米,宽27厘米,重19.62千克,通体铁质,形似葫芦,又名“黑葫芦爆米花机”。它由摇手、压力表、开口销、加力杆、加力管、大小弯头、机盖、机头螺杆等组成,机身由53厘米高四边空心铁支架支撑,机身与铁架可以分离,该爆米花机的年代为20世纪80年代,通身有锈迹。
  博物院馆藏的手拉长方形木风箱(图2),长66.5厘米,宽16.5厘米,高22厘米,重3.18千克,通身木质,局部有破损,形似一个密封的抽屉。木风箱的正立面设有四个小孔,上、下分别为略带拱形的孔,孔内木叶可以活动;中间两个为方孔,方孔上安装有拉杆,拉杆一端在风箱内安有活塞(活塞是一块比木风箱横断面稍小一点的木板,四周嵌箍鸡毛,以强化密封且保障活动自如),拉杆的另一端为拉手,呈现在木箱外。木风箱的背立面(图3)与正立面相对的位置也设有上下两个略带拱形的小孔。木风箱的右侧面(图4)镶拼有一长10厘米、宽5.2厘米长方木板,木板中间有一直径3.6厘米的漏斗出风孔,漏斗出风孔与箱内相通。手握拉杆的拉手,往里推动拉杆,上、下孔的木叶跟着打开,把风送进去;往外拉出拉杆,上、下孔的木叶跟着关上,风从侧边漏斗出风口孔吹出鼓风。
  博物院馆藏的现代炒米糖成型工具木框(图5),长66.5厘米,宽53厘米,厚4.5厘米。木框一侧用绳子捆绑两根长49厘米、宽8厘米、厚3厘米的长方木条。这是一套完整的炒米糖成型工具木框,整个木框呈井字型,四角为榫卯连接,用木质插销固定,便于拆装。木框长边每隔8厘米刻画一道线,共有8个刻画方格。此件炒米糖成型工具木框重1.08千克,局部有磨损。
  这三件馆藏品看起来稀疏平常,毫无亮眼之处,组合起来使用却与客家人记忆中的炒米糖密切相关,它们承载着客家人舌尖上的美好记忆……
  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香甜可口的炒米糖承载着一代代客家人的年味记忆。炒米糖原材料虽然为大米、黄元米果等寻常食材,但是它制作讲究、工艺传统,需借助爆米花机、风箱、专用的成型工具木框等进行传统工艺及古法加工。物资丰富、交通物流便利的今天,饮食文化相互交融,不断推陈出新的食品冲击着客家人的舌尖,炒米糖等传统食品逐渐湮没,年味渐渐淡去,炒米糖传统制作手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本文试整理、记录、还原客家炒米糖那段远去的岁月以及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
  ①选材备料。年关将至,勤劳的客家女人早早开始准备炒米糖的原材料——大米,大米多为自家种植并拣选出来颗粒饱满的晚米;或是客家人独有、切成小丁晾晒好的黄元米果;或是糯米饭、玉米粒。在备好大米等炒米糖原料的同时,还要备好柴火,柴火一般为木炭,没木炭也可直接备好木柴,再捡些客家人常见的松树叶引火。
  ②爆米花。制作爆米花是制作炒米糖非常重要的步骤,需要借助上述介绍的爆米花机、风箱,还要有相对专业的操作人员。记忆中,腊月中旬的某天,一位外地大叔挑着爆米花机、风箱、火炉、木凳走进村子里,想打炒米糖的女人围上去,端茶倒水,把外地大叔安顿在坪上,这时外地大叔喝茶小憩片刻,将爆米花机、火炉、风箱等一一摆放好,一个简易的爆米花作坊就这样搭起来了。女人将早已准备好的大米、木炭、松树叶搬出来,外地大叔首先用工具扭开机头螺杆,打开机盖,把大米(或黄元米果丁等)装进爆米花机里,洒少许盐,然后拧紧,放在铁架上,铁架下放着火炉,炉子里装着木炭,点着松树叶引火,不一会儿木炭着了火,但火不大,这时,外地大叔一只手不紧不慢地拉起了风箱(风箱侧边漏斗出风孔用一根70~80厘米长圆铁管直通炉膛),随着风箱拉杆的进进出出,出风孔开始往火炉送风;一只手握着爆米花机的圆环摇手,不停地转动爆米花机(转动是为了机体里的大米均匀加热,大米不会烧糊),这时木炭遇风越烧越旺,远远看去,一片红彤彤的,火苗越蹿越高,大人、小孩越围越多,火苗把孩子们的脸照得红扑扑的……这时,外地大叔望着爆米花机的压力表,拉风箱的手停了下来,火顿时小了下去,大叔站起身,拿来一根小铁棍,把爆米花机转移至早已准备好的长近3米的麻布袋边,麻布袋的口子用小铁架和橡胶皮支了起来,露出一个大口子,大叔一只手抓着圆环摇手,对着麻布袋口子用脚踩着爆米花机的机身,一只手拿小铁棍拧开螺杆、撬开机盖,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盖子打开了,米花冲进麻布袋中,孩子们捂着耳朵四散逃窜,跑得远远的。爆出来的米花鼓鼓的、香香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爆米花。女人过来用桶装好爆米花,分一些爆米花给孩子们,其他的拎走……待冷却片刻,大叔又开始装起了大米,开始了下一轮的爆米花……
  ③炒糖。炒米糖,无糖成不了炒米糖,只能是爆米花。准备做炒米糖的女人一般会喊上一两个小姐妹做帮手,帮手既可以给爆米花大叔打下手,也可以帮女人炒糖,打炒米糖。炒糖一般用白砂糖。把锅烧热,热锅里先倒一些食用油,再倒入白砂糖,慢慢翻炒,有经验的女人会在砂糖里加一些食用硼砂。一人慢慢翻炒,一人小心地烧火,这时经验非常重要,火太大、翻炒没到位,砂糖容易炒煳,需要配合默契,小心翼翼……慢慢地砂糖化成了液体,慢慢地用锅铲铲起来可以扯成一串串丝线,到了扯丝的时候,炒糖就算成功了……
  ④打炒米糖(成型切块)。客家人把炒米糖成型切块称作“打炒米糖”。打炒米糖是做炒米糖的最后一道工序。这时,女人要事先准备好一块大木板,大木板清理干净后,上面薄薄地抹一層食用油(抹食用油防粘连),板上放上图5中已装好插销的木框(此时木框内侧也要抹一层食用油)备用。女人或小姐妹首先把爆米花倒在一口大锅里,然后把炒好的糖也倒入大锅(此时烧火用微火即可,倒入大锅方便搅拌;也有的直接把炒糖倒在大木桶里搅拌),加少许米汤(米汤可以增加炒米糖的黏结度),用锅铲不停地搅拌翻匀……搅拌均匀后,把拌好的炒米糖直接倒入木框中,炒米糖须挤满木框的每一个角落,用长木条堆平,这时,再拿一根两头稍小、中间略粗的木质擂捶,女人双手各握擂捶的一边,一遍又一遍擂实压平,直至炒米糖压实紧致。冷却片刻,用与木框配套的两根方形长木条互相校对好尺寸,一根长木条竖向对准木框的刻度,拿刀沿着木条的一边往下切,直至炒米糖被切成若干条长条形,再把木框边的插销拔开,把木框卸下,然后将方形长木条横向比对好,对长条炒米糖横切,切成一块块小小的长方形炒米糖。炒米糖的香味催动着味蕾,孩子们围在女人身边眼巴巴地盯着香喷喷的炒米糖,久久不肯离去……大方人家会分些炒米糖给孩子们,孩子们吃着炒米糖满足地走了。切好的炒米糖待阴干冷却后,即可收起装好贮存留待过年待客了。
  如今,物资越来越丰富,交通物流越来越便利,食品种类纷繁多样,喜欢吃炒米糖的人越来越少。20世纪客家人过年时家家户户桌上都有的炒米糖已渐渐消失不见了,只有在超市、街头还偶尔能觅得它的身影。炒米糖已走出了客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客家人淡忘了炒米糖,很多客家细伢崽们从未看过打炒米糖,甚至从未吃过炒米糖。看着熟悉而又渐渐陌生的文物藏品,记忆深处那热闹欢乐的场景,那红彤彤的火光,那“砰”的巨响,那唇齿间香甜的味道,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眼前,回到了舌尖……
其他文献
摘 要:名家艺术馆是以典藏书画名家艺术作品、研究名家艺术影响、宣扬名家艺术精神为建馆目标,具有收藏与展示当代艺术、彰显现代美学功能的地方区域级艺术展馆。艺术馆同典藏与陈列人类文化遗产、展现古代文明的博物馆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知识传播、教育推广和艺术熏陶等社会职能。文章以依托博物馆管理模式运营的湘潭西泠二李艺术馆为例,从展览类型、学术活动、文化推广和公共服务方面来阐述开馆以来的运营情况,并针对问题提
期刊
摘 要:古老的城市中最具代表性和具有规模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老式建筑,这些曾经普普通通的房屋,往往代表着过去一段时期的文化,或者拥有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甚至建筑物本身就有一个古老的故事,特别是承载着历史意义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一个城市生命的象征与城市过往的记忆。这些象征与记忆承载着过去的风俗人性和历史文化,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文章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探讨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历史街区真实性的前提下,让
期刊
摘 要: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对中国具有深刻的历史影响。太平天国立国期间曾经铸造过自己的钱币,这些钱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文章主要针对太平天国中的圣宝镇库钱币做出综合的研究与讨论,并兼议圣库制度与太平军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太平天国;钱币;综述  1 镇库钱  镇库钱,镇库者,顾名思义,镇守库存。它是指古代铸钱局在正式开炉浇铸某一(国号、年号)制式的钱币前
期刊
摘 要:近期在嘉绒吉岗出土的雍仲苯教擦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以当地雍仲苯教信徒对擦擦的认识和理解为基础,对此地擦擦的材料和造型进行简要的介绍,更直观地突出吉岗地区擦擦的特殊性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嘉绒;雍仲苯教;擦擦;脱模泥塑  1 地域文化  嘉绒吉岗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沙尔宗镇米亚足村,目前当地发现了大量其他地区少见的雍仲苯教擦擦。此地地势险峻且偏僻,四面环山且水流湍
期刊
摘 要:筒瓦是古代建筑屋面的重要构件之一,宋《营造法式》对其制作、修整工艺记述较为详备。“解挢”是《营造法式》内记录的一道修整筒瓦内部的工序,代表了宋代官方规定的筒瓦修整的最高标准;“瓦削”是北朝时期“瓦文”中记录的一道制瓦工序。通过对文献、已有研究成果和不同时期考古发现筒瓦实物的考察,初步廓清了南北朝以来筒瓦内部修整技术——“解挢”与“瓦削”的做法、流布、功能、使用等情况。“解挢”是在“瓦削”的
期刊
摘 要: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结晶。书画因其自身的特质,非常容易受存放环境的影响,温湿度、光照、有害气体、微生物及人为因素等都会对其造成损坏。做好书画藏品的日常养护和科学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合理利用馆藏书画资源,通过将做好展览、搞好学术研究、开发文创产品等多方面的工作进行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与价值,为推动博物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齐白石的绘画虽以草虫花鸟最为著名,但人物画也在其艺术生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齐白石衰年变法之后的人物画。在变法期间,齐白石的人物画也相应变异升华,初步形成了简练、风趣、雄健的粗笔写意风格。  关键词:齐白石;天津博物馆;肖像画  在天津博物馆收藏的齐白石众多作品中,有两件巨幅人物画像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汉关壮缪像》与《宋岳武穆像》。  1 创作背景  《汉关壮缪像》与《宋岳武
期刊
摘 要:石碑内容分为给示严禁、杜卖屋契两部分。通过解读碑文和查阅文献,发现第一部分内容是民办消防机构——普清局的消防警示,进而解读了清代安庆消防机构和设备。第二部分内容为普清局购置房产时签订的不能赎回契约,考证了普清局的位置和设置原因。  关键词:给示严禁碑;杜卖屋契凭证碑;普清局  近日,在安庆城区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一通石质碑刻。该碑文系楷书,碑长135厘米,宽70厘米,厚12厘米,石质呈青白色
期刊
摘 要:清代闵贞写意人物画是西安美术学院博物馆的藏品,文章以作者接受修复其人物画立轴为例,简述修复过程及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古旧字画;修复理念;保护修复  1 基本信息简述  1.1 作品介绍  《醉仙图》立轴为清中期闵贞所作,纸本水墨,画心纵81.5厘米,横49.9厘米。图中画一老者醉态之状,身着素衣,席地而坐,庄重而自在。运笔逸笔草草,酣畅淋漓。整个人物的描绘中五官最为精妙,醉态的嘴微微上
期刊
摘 要:山旺是举世闻明的化石产地之一。硅藻土页岩中保存有大量丰富的各门类精美化石,是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及地层对比必不可缺的依据,一直受国内外古生物学者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化石宝库”。  关键词:洪荒印记;山旺;动物化石  山旺的动物化石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别。  1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在山旺动物群中的主要代表是昆虫,如室长足蜓(图1)。山旺昆虫化石种类丰富,保存完整,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