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配置差异分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3933420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经费及生均预算内经费为例,发现它们均比全国高职生均经费低,但比全国普通高中要高,中部塌陷明显,公用经费的比例较低,预算内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较低。因此,国家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预算内经费水平,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水平,以保障中职学校的教学办公的正常运转。总体来说,各地生均经费的离差程度较大。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配置差异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沈有禄(1976- ),男,四川盐源人,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广西南宁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XJY005)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创新研究——基于教育券的视角”(项目编号:09YJC880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沈有禄。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3-0010-04
  
  根据2008~2009年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提供的2007~2008年有关各地(省/区/市)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经费及预算内生均经费(之前的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没有2006年及以前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的统计数据),用极差、极差率、标准差、变异系数这四项差异指标对上述指标的生均值进行差异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全国分地区地方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分析
  1.总生均经费分析。全国地方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从2007年的6245(-4175/779)元,增加到2008年的7275(-4384/1032)元(括号内“/”前数字为与全国高职生均经费值的差,“-”表示比全国高职生均经费低,“/”后数字为与全国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值的差,全文皆同);生均事业经费从6014(-3577/764)元增加到7027(-3997/962)元;生均人员经费从3410(-868/357)元增加到4048(-846/526)元;生均公用经费从2604(-2709/407)元增加到2978.7(-3150.9/435.4)元;生均基建经费从232(-598/16)元增加到248.16(-387.3/69.91)元。可见,地方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经费比高职的生均经费要低4000元以上,相差甚大,且差距在增大;但是要比普通高中的生均经费高700元以上,且差距在增大,说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经费已经高出普通高中一个较高水平了,这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的改善。
  中部的安徽、河南、湖北、江西及西部的贵州、陕西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最小地区,而西藏、浙江、海南、北京、上海是最大地区,呈现出明显的中部塌陷现象。2007年、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最大地区均为上海(16853元和20385元),最小地区为贵州(3881元)和湖北(4114元);其极值相差倍数(极差率)从4.34倍增加到4.96倍,基建经费的极值相差更是悬殊,从90.19倍增加到122.40倍。
  2.预算内生均经费分析。全国地方中等职业学校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从2008年的3247(-777/480)元,增加到2008年的3940(-888/606)元;预算内生均事业经费从3123(-668/478)元增加到3809(-719/604)元;预算内生均人员经费从2407(-117/270)元增加到2899(2/391)元;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从716(-550/208.1)元增加到910.2(-721.2/214)元;预算内生均基建经费从125(-109/3.3)元增加到130.32(-169.34/0.56)元。可见,2007年全国地方中等职业学校预算内生均经费均比高职预算内生均经费要低777元以上,且差距在增大,但普通高中要高480元以上,且差距在增大。
  中部的湖北、安徽、湖南、江西、河南和西部的陕西、重庆是中等职业学校预算内生均经费最小地区,而天津、西藏、海南、上海、北京是最大地区,呈现出明显的中部塌陷现象。2007年和2008年的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最大地区为海南(9577元)和北京(11455元),最小地区均为湖北(1641元和1840元);其极值相差倍数从5.84倍增加到6.23倍,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极值相差倍数从20.46倍增加到25.27倍,相差甚大,预算内生均基建经费的极值相差倍数更是从208.80增加到354.75倍,相差极其悬殊。
  二、财政投入努力程度——预算内生均经费占总生均经费比例分析
  11页表1反映了各地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财政投入努力程度,即预算内生均经费占总生均经费的比例情况。
  1.各类预算内生均经费占其总生均经费的比例分析。由表1可知,2007年全国地方中等职业学校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占总生均教育经费的比例从2007年的51.99%增加到2008年的54.16%,预算内生均基建经费占总生均基建经费的比例从53.88%下降到52.51%,预算内生均事业经费占总生均事业经费的比例从51.93%增加到54.21%,预算内生均人员经费占总生均人员经费的比例从70.59%增加到71.62%,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占总生均公用经费的比例从27.50%增加到30.56%。可见,各类生均经费占其总生均经费的比例不高,尤其是生均公用经费部分仅为30%的样子,说明地方中等职业学校的公用经费的财政经费来源很低,因此很难能保证正常的教学办公秩序的正常进行;而人员经费的财政拨款比例却是比较高的,达到70%以上,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工资等得到了财政的较好保障。
  2.各类生均经费比例的最大及最小五地分析。2007、2008年度中各类预算内生均经费占其总生均经费的比例及其2008比2007年增长的比例的最大五地及最小五地情况分别如表3及表4所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预算内生均经费占其总生均经费的比例在2008年比2007年没有增加反而呈下降的省区市数量分别为生均经费6个、生均事业经费6个、生均人员经费12个、生均公用经费6个、生均基建经费12个。
  三、经费结构分析
  1.总生均经费各类经费结构比例分析。由表2可知,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事业经费占总生均经费比例从2007年的96.30%增加到2008年的96.59%,生均基建经费占总生均经费的比例从3.71%下降到3.41%;生均人员经费占生均事业经费的比例从56.70%增加到57.61%,生均公用经费占生均事业经费的比例从43.30%下降到42.39%。可见,总生均经费中事业经费所占比重很大挤占了基建费用,而基建经费仅占3%左右,很难保障中等职业学校的校舍、大型实验器械等基础设置的建设;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的比例不是很合理,为五五比四五开,说明中等职业学校的正常办公条件还是能得到保障的,但是人员经费的比例稍微低了点,因此可以进一步压低公用经费占事业经费的比例来增加人员经费的比例以提高教师待遇。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造园文化作为世界上三大造园体系之一,极具生命力,两千多年未曾中断,并历经沧桑不断丰富、发展。但古典园林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古为今用的同时会呈现出局限性。因此,现代
控制油系统是汽轮机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阐述了上海汽轮机厂超超临界1000MW汽轮机控制油系统的组成和特点,介绍了系统出厂前的冲洗过程。
[摘要]将网络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反过来也将促进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法的全面改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和挑战。“两课”精品课程建设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重大举措。做好资源共享是“两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两课 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唐立杰(1973- ),男,河南郑州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
新课程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需要掌握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功。其中,教师能否有效调控课堂尤为关键,因为它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和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学科更强调动手操作能力,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多媒体软件的使用、网络操作及程序设计等。如果缺乏教师有效的调控,课堂容易成为学生收获甚微的喧嚣闹市。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调控,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氛围。    课前准备
普通高校贷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梳理普通高校贷款的规模,总结各地化解贷款风险的各种措施,并对其作出初步评价,提出政府是高
依靠行政权力干预农村资源的配置、管理机构主要人员安排是新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基本路径,因与现行管理体制对接而得到广泛运用。这种运行路径导致机构、人员膨胀并与乡村债
  介绍了国内外4个代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ISC)电厂的概况、特点和应用情况,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并总结出ISC电厂的适用条件。针对山西某电厂扩建2×600MW ISC工程。阐述了
2012年5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总目标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终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即是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提升得益于应用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掌握终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呢?教师仅将自己认为好的方法直接“转运”给学生是不行的,惟有引导学生摸索发现、整合运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