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在《Go for it》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rong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英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为基础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基本理念。“提问 追问”应当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常态。从现状来看,仍有不少教师追问意识淡薄和追问能力缺乏。笔者尝试在《Go for it》教学中采用的有效追问策略有:在混沌之处追问——天堑变通途;在薄弱之处追问——画龙重点睛;在失误之处追问——迷途而知返;在生成之处追问——溯本以求源;在“无疑”之处追问——拨雾见青天。当然,有效追问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
  关键词:
  追问二度开发有效性自纠其错预设和生成
  
  《Go for it》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设问、提问、追问……应当是英语课堂的主旋律,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应该在课堂的不断“提问 追问”中得到巩固和深化。丰富而有趣的追问必定是教师开展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每位英语教师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举措,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课,它的课堂教学过程最接近日常的真实语言交际环境,因此英语课堂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提问 追问”,都成为了师生、生生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在充满着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成为一名“追问者”,而且应该是一名闪烁着教育智慧的“追问者”。善于追问的教师,看似“无为”却“有为”。 擅于追问的教师能够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和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从而对如何突破教材重难点了然于心。擅于追问的教师往往能在“无疑”处“设疑”,于“无疑”处“质疑”,从而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于“无疑”处“思疑”。追问实质上是不着痕迹的点拨和引导,从而“于无为处而无不为”。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基本理念。有效的课堂追问能针对学生的回答,让学生重新考虑,重新回顾或者更新他们的初始回答,从而顺利联系起前面所学的旧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学习效率。通过课堂追问,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他们在思考什么,而且也能让学生看清自己是如何思考以及为什么是这样思考的。
  一、课堂提问的有效应用
  英语课堂提问属于启发式教学,提问往往被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灵活、有效、机动的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积极性。通过提问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学习及生活等许多方面的困难,也了解到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观点、态度。通过提问教师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英语课堂提问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英语教学中提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推测可能式,What may happen later on? 比较异同式,Can you say something different between Lucy and Lily? 探究原因式,Why was the old woman worried? 预测后果式,How will you be when you eat too much? 类比隐喻式,What does “〇” look like? 角色扮演式,If you are the girl ,what will you do then? 假设想象式,If we are on the moon, how will our life be? etc.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对课堂“提问”教学或不在意、或不在乎,甚至不懈之,从而大量采用“地毯式轰炸”、“全方位出击”、“高密度教学”,这迫使学生接受大容量、高节奏、重负荷的课堂,其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牺牲了学生的积极情感,破坏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目标过多过杂,教学重点无从把握,教学方法满堂输送的状态,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值得我们深思。
  二、课堂追问的内涵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层层递进地问,它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追问是在学生回答教师的第一个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二次开发”,提出的后续问题。它将学生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方法、所要形成的技能,分解为一个个子问题,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一环紧扣一环地追问。课堂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性,启迪学生的再思考,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激发思维活度,拓展思维宽度,掘进思维深度,提升思维高度,锤炼思维纯度。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层追问,思考、获取新的知识不仅是对已学知识的重温、巩固、运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连环追问中品尝到运用旧知识去发现、去探索的乐趣。课堂追问“看似信口拈来,实则苦心思索”,是一项重要的课堂教学基本功,通过有效的追问,时刻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着课堂核心目标。
  例如:在《Go for it》九年级Unit 15section B时,通过问“Can you tell me how we humans are harming the earth?这个问题,来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阐述现在环境受到了种种危害。再通过追问“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大家从小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
  三、课堂追问的现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更为如此。现在“对话”式教学已经蔚然成风,但由于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也就导致“对话”的形式虽然有了,但课堂的低效并没有得到实质上改变,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教师追问意识的淡薄和追问能力的缺乏。教师在课堂追问方面突出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问题的单一化、简单化,缺少思考价值。主要表现为 “满堂问”,一问连一问,处处开花但不着边际,问题的数量多、回答的人数多。据不完全统计,甚至有教师一节课问了近百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开动脑筋,仅仅是随声附和而已,可以说是造成学生思想懒惰、盲目附和、学习被动的主要原因。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类型单一,回答时只需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重述或检索性确认,学生的回答被限定在待定的范围内,往往只需在“Yes”或“No”中选择。这些提问内容上的偏差,使得看似热闹的“提问”失去了原有的效果,丧失了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性。
  2、问题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提问未经精心设计,随意设问,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缺乏主次先后与前后贯通,提问内容与教学目标关联不密切,所提问题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与课文内容无实质联系。显然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问题大多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没有多大价值,表面上看似乎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实际上由于问题缺乏有效性,导致收效甚微。
  3、课堂缺乏互动交流。提问的目的、行为存在偏差。课堂中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机会,也几乎没有学生愿意主动提出问题,而教师反复强调或中途打断学生发言,采用“直接告诉式”教学法,把语言现象作为一种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不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会、分析和解决等现象普遍存在。
  大部分学生在这样课堂教学中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学生自主发展。追其原因,实质上是教师普遍缺少对课堂追问的把握能力,在追问的时机选择、追问的具体设计、追问的及时评价、问题与思维深度、广度的结合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策略。
  例如:一个教师说“Can you elaborate your answers?”若学生没能反应,有教师觉得浪费时间没有必要继续下去。其实教师应当迅速改变说法,如“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it?”等等。毫无疑问,课堂上让那些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更应随时给以提示,以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堂有效追问的主要形式
  1、分解追问。将一个较难的问题(教学重难点)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小问题。老师提出一个小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追问几个小问题,一般属于分解追问。这类追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它的优点在于能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
  2、因果追问。从反馈学生的思维过程角度来分析,因果追问的意义重大。因果追问特别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对事物必然性的探讨。“由果追因”和“由因导果”都十分有利于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和理解。这类追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也很常见,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相应的追问几个“为什么”。它的优点在于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指导。
  3、发散追问。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让学生的思维呈辐射状,从多角度、多层面充分展开,启发学生利用过去的经验、技能、方法来开展对新知的探索。它的优点在于能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的发展。
  4、比较追问。比较是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可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求同可以找出词汇与词汇间的共性;求异是找出词汇与词汇间的特殊性。这两种形式的比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训练。通过比较,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更能调动学生掌握词汇的积极性。
  5、归谬追问。促其产生顿悟。如学生所回答的答案明显的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理解的偏差,甚至与正确答案大相径庭,可巧用错答,引入歧路,促其顿悟。经常进行此类训练,学生的兴趣很高,在笑声中使其答题的质量不断提高。
  五、课堂有效追问的具体策略
  1、在混沌之处追问——天堑变通途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面对老师的首发问题茫然不知所措,完全不知道怎样回答时,要么说明问题难度太大,或者是问题中条件不清晰,指向不明确,教师就必须改写问题进行追问。有三种改写的方法常常用到:其一,难度过大的,通过追问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步骤问,降低问题的难度;其二,条件不清晰的,需要增加新的说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其三,指向不明确的,重述问题,利用恰当的语气强调关键词,或者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把问题的意思再解释一遍,以便于学生理解。这样的追问训练,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够得到有效增强,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要善于提一些学生在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而又与课文关系十分密切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力。例如:在《Go for it》九年级Unit 3.section A 3a时,在课文学习之后,巧妙的通过二个开放式的提问:
   1.What will you do if someone doesn’t understand you?
   2. You have different ways to do with your problems.
  But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Why?
  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其见,分析比较得出结论。这样在一层更进一层的提问中,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让学生体验到那种天堑变通途的喜悦之情。
  2、在薄弱之处追问——画龙重点睛
  当学生的回答答非所问,观点不清晰,没有涉及到问题的关键内容,教师就应该通过追问让学生把握关键,理清思路。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困难,那么,他就永远难以迅速地进步,更难体会到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因此,对一些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或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进行追问,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如在讲授《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时,设计以下逻辑性较强的提问:
  Which is the biggest animal on land/in water?
  Which animal lives only in China?
  Which animal lives only in Australia?
  Which animal eats just grass/meat?
  学生既得到了情感上的洗礼,在思维上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3、在失误之处追问——迷途而知返
  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是非常正常而且是难以避免的。教师要直面错误,解剖错误,让学生认识得更加深刻。如果教师能通过追问有效指导学生,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特别是对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造成的失误,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而应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学生自识其陋,自纠其错,其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例如:在《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12:
  Please say some of you own rule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ules?
  Which rule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Why?
  Which rule do you think is not so good? Why not?
  Design your own family rules.
  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高层次的课堂提问,因发散性和概括性较强,更适合中等生,能给予他们冲刺的机会。教师除了在问题难度上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外,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应顾及学生的特长发展。在教“Music Club”时,可多向爱好popular music的同学提问,这样能鼓舞他们的士气,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4、在生成之处追问——溯本以求源
  课堂是互动、多元的。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旅程。”可见,课堂教学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生成”往往是个性化的,执教者所“预设”的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答案,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筛选出有价值的答案,予以引导深化。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下Unit3中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的阅读文时,精心设计下列问题来引入。
  ①.Who was the first Chinese astronaut in space?
  ②.In which year did Liu Xiang win the gold medal of Olympics?
  ③.Where was the World Trade Center?
  ④.When was Beijing made the host of the 2008 Olympic Games?
  在四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后,对重要事件和事物有了了解, 接着设计以下T/F问题让学生生来解决。
  ①.Dr Martin Luther King was killed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in America.
  ②.Robert Allen was a student when he heard the news.
  ③.Yang Liwei’s flight around the earth lasted about 22 hours.
  ④.The writer gives out some more terrible events in Paragraph 4.
  随着教学的深入,笔者又尝试让学生结合文章猜测划线部分的意思。
  ⑴ This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modern American history.
  A. 发达的B. 现代的 C. 不幸的
  ⑵.Robert and his friends walked home together in silence.
  A. happily B. hardly C. quietly
  ⑶.Even the date---September 11,2001--- has meaning to most Americans.
  A. 意思,含义 B. 作用C. 结果
  ⑷.When he returned, he became a national hero in China.
   A. 骄傲 B. 象征C. 英雄
  通过层层追问,学生的思维顺利地越过障碍完成转折。学生都觉得在本堂课上有所收获,学生通过跳一跳就能够得到“果子”,极大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意外生成,以睿智的追问,给予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激活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课堂也因此会充满了生命活力性。
  5、在“无疑”之处追问——拨雾见青天
  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时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表现为认为所有问题已经解决,没有疑问了。这时教师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学生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上完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4I want to be an actor后紧接着追问:
  What do you want to be after you leave school?
  Why? And What do your parents want you to be?
  课后开放性的追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互相讨论,自由提问,自主学习,更使学生合作融洽。
  六、结束语
  当然,课堂追问还要注意对象。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所能够回答的问题也不同。课堂追问也要看对象,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追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追问,使得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各有所得。同时,追问的对象也应该是灵活的,可以追问同一个学生,也可以就同一个问题转而询问其他的同学。询问其他的学生,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互动,也使课堂的生成更加多样化。应尽可能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追问的艺术属于教学的艺术,当然更是引导的艺术。它集中地展示着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机智。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生成智慧的快乐天堂。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美] Marylou dantonio,paul C.Beisenherz. 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96~202
  [3]费广洪、申继亮:《关于儿童提问价值及类型的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l期。
  [4]《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周小山主编,2002 年 6 月
  [5]王君:《追问,让课堂对话富有实效》载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四期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Go for it》七、八、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论文摘要:英语写作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不高。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教师不但要在思想上重视英语写作,还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英语写作能力 写作现状 如何提高  虽然英语写作能力只是英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之一,但是它所占据的地位却是其他三项无法比拟的。英语写作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和提高英语语言的正确运用,因此也就贯穿着英语教学的
摘要:本文是因为看到现实生活中,中国孩子学英语费时费力,引发想象未来孩子学英语的情形,通过走进一个名叫杨洋的男孩生活中,我们看到未来时代发达的科技,先进的语言装备和机器人老师们对孩子学英语的巨大帮助,从而突出了语言的重要交际性,这也启发了现代的英语教师要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应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步伐。  关键词:机器人美式英语交际工具  正文:做为一名从教十多年的英语教师,近来倍
(一)文化背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英文作品,不仅仅需要一定语言功底,而且也需要练好一定的理解能力。在理解能力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方面的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是涉及到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逻辑推理和不断猜测求证的过程。总的来说,中国人学汉语没有文化背景这方面的困难。像一些中国的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差之毫厘,失
期刊
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使外语教学更加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符合心理学、教育学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我曾因课堂教学气氛呆滞而苦恼,也曾为课堂教学能师生双向交流、热情洋溢的情景而深感喜悦。总之,在教学中,有负面的教训,也由正面的体会。为了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我在使用新课改教材的过程中作了一些探索。归纳为以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