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构建算法的策略探究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W8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篇名为《从“拉牛上树”到“驱牛向草”》的文章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当前的计算教学更多的是对计算的算理和算法把握不准,教学重点的疏漏,甚至转移,缺乏计算整体认知结构而至计算效率低的“拉牛上树”型,而不是让学生从自己独特的经验、认知起点、认知视角和思维的“驱牛向草”型。教师要基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构建算法,即老师的“讲”一定要基于学生的“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数学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认知经验的基础上。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理解算理;算法;教学策略
  郭思乐教授在2009年第10期《人民教育》上刊登的《从“拉牛上树”到“驱牛向草”》中提出了“拉牛上树”和“驱牛向草”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揭示了“拉牛上树”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更有市场。落实到具体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并不十分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而仍然采用“我教你,我牵引你”的教育形式,机械地开展计算教学,而这样会造成教学效率低,影响学生对计算整体认知结构的建立。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基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构建算法的必要性,并运用观察情境图、激活已有知识、迁移运用经验、借助直观操作等多种策略,有意识地突出“过程能力”的培养,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观察情境图,理解算理,构建基础性的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应是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从具体表象向抽象知识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一个熟悉的场景里,通过化抽象为形象,解决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诱发学生主动建构基础性的算法。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的具体的学习对象,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为理解算理、构建算法提供直观的帮助,而理解算理是掌握算法的逻辑起点。
  二、迁移运用经验,理解算理,构建发展性的算法
  计算内容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一般以数位增加、进位或退位等情况的出现而逐渐增加复杂程度。但基本的算理和算法都可以由不进位、不退位等的计算迁移到要进位、退位的计算中,由数位较少的计算迁移到数位较多的计算中。教师应注意把握教材计算内容的结构序列,找准新的计算内容出发点,有效地促进已有计算经验的迁移,构建发展性的算法。巧妙地利用“正迁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1. 由口算方法向动手操作要领迁移,构建算法的直观形象
  在计算方法的探索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等形式,这是数形结合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但数形结合必须强调“结合”两个字,假如任由学生没有方向的摆小棒,所得的结果只能是把最后答案予以呈现。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出算式:42÷2。在学生得出口算方法——40÷2=20(棵)、2÷2=1(棵)、20 1=21(棵)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小棒的方法来说明口算的计算过程。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先摆出4捆和零散的2根,第一步把4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2捆,也就是20根;第二步把剩下来的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根。同样在教学“52÷2”的笔算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分小棒的操作要领:先分整十的,再分余下的。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要领与口算的算理相结合,学生需要思考小棒的呈现、小棒的分与合。只有这样数形结合,才能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 由口算、摆小棒的方法向探索笔算方法迁移,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般来说,学生的认知需要经历“行为表征——表象表征——符号表征”这三个阶段。在由直观操作过渡到一般算法的过程中,表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口算、摆小棒等学具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让学生体验算理而设的。但是,往往因为教学时间的设定,使学具操作流于形式。教育学心理认为,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是遷移的基本条件,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
  教材在编排教学笔算之前,学习的是口算除法,这样就能通过口算除法的过程,找到笔算除法与口算除法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笔算除法的思路,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48÷4,学生在独立思考后交流分法,个位管个位分,十位管十位分,不强调先分十位。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交流分法并思考:(1)先分什么较好,为什么?(2)十位上分剩的怎么办?当学生达成了共识,笔者请学生脱离实物,采用“模拟分法”算一算“52÷2”。在学生普遍体验到模拟分法有点困难时,笔者又引导学生将口算、小棒与竖式结合起来。“5个十除2得2个十,2写十位,剩下的1个十怎么知道的?先算你分掉了几个十,再算余下几个时。1个十怎么办?和2合起来12继续除2得6,算一算,分完了吗?”
  在教学中,体现了算理的迁移过程,也正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认识到,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操作学具,体验学生怎么分,才能对后面的竖式教学产生正迁移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物操作的过程和方法,在头脑中进行类似的操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更好地构建算法。因此,要给予学生时间体验笔算的过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发现算法,提升学生的思维。
  3. 由笔算步骤向语言内化迁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认为,用简明的词语来表达复杂的事物或记载分析的结果,有助于简缩思维过程和不断地抽象、概括。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语言的内化的过程既是知识的内化过程,也是思维的生成过程。有些教学环节对于低段的孩子而言,由教师或同学说一次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完全领会算理。通常,在笔算方法得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笔算方法向语言内化迁移,从而巩固算理的要领,这样,不仅加强了学习的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
  学生能够讲清楚思考的过程,那做起来也就不复杂了,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怎么做。
  交流时允许学生表达得模糊不清,允许学生一开始就结合实例进行描述,在把握要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表达的正确、明确、简练。在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计算进行整理小结,提取相关原理,内化为算理。真正把握算法和算理的本质内容,完善认知结构。
  三、激活已有知识,理解算理,构建一般性的算法
  数学学习总是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先前的学习是后继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新的计算内容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并灵活运用新的知识帮助理解算理,实现对算法的构建。教师要能抓住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有效引导学生避开思维的迷惘点,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240=( )×8、48=( )×8、240 48=( )×( ),要用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思考过程比较长。可以将学生分解横式作为基础,把加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的训练。这样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的理解。数的意义构成了算理的重要内容。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同时可以把重心转向获得结果的思考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实情境、直观图、动手操作等手段,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可以丰富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计算教学的趣味性。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发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找出他们是如何理解一个问题的。如此,计算教学才能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理解算理,构建算法。
  参考文献
  [1]侯正海.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构建算法[J].小学数学教师,2010(7-8).
  [2]李帮魁.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从学生的视角改进小学数学教育[J].小学数学教育,2012(Z1).
  [3]郭思乐.从“拉牛上树”到“驱牛向草”——兼论评价情结[J].人民教育,2009(10).
其他文献
【摘 要】“研学问题”是当前响应新课标号召的有效课堂的主导体,其探究价值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研学”过程中有效问题的巧妙设计,能促成“研学后教”理念下的有效课堂。设计数学研学问题时要注意明确“研学问题”的核心,紧扣“研学课堂”的目标,突破“研学探究”的难点,彰显“思维价值”的取向,还要关注“问题产生”的时机。巧妙地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提高“研学”的效能。  【关键词】小学数
【摘 要】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表现。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示范朗读、朗读指导、反复训练、记忆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语感,促进语感层次的提升,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培养语感;有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
摘要:长期以来“重读写、轻听说”的不平衡局面导致教材上的口语交际板块一直难以突破。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交际的独立性越来越重要,研究教材中口语交际的独立性是当今语文教学的趋势。文章通过选取小学语文教学中较大范围使用的版本及最新出版的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两版教材中口语交际板块与课文阅读之间的关系,分析两版教材中口语交际板块的独立性,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研究教材、使用教材。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
【摘 要】学生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从而渐渐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导问促学”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只要教师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不断激发学生提问的激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且注重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关键词】创设情境
【摘 要】竞赛式教学,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而且能寓教学于竞赛之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竞赛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引入竞赛式教学法的实践基础上,分析其理论依据和实践中的利弊,探讨其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竞赛;教学法;数学课堂;小学高年级  竞赛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比赛的形式来学习新内容获取新知或复习旧内容巩
摘 要: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也就是对人的教化,包括对真理的探索、美的追求、善的向往,以达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为人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文章根据笔者的语文教学体会和学习经历,提出开展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人为本,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重视审美教育,让课堂充满“美”的氛围。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教
在几何画板中。要把一个水平放置的正方形绕右下角的顶点旋转一个角度。直接对图形进行旋转变换即可轻松实现,但是,如果要让正方形在直线上连续滚动形成流畅的动画,再直接操作圖形,就会非常繁琐甚至难以实现。本文介绍一种通过“以数算形”实现这一动画的思路。供方家指正。  1 方形车轮的滚动  情境: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通常会想,如果车轮不是圆的,比如是方形的会怎样?  任务:制作动画,实现正方形
摘 要:画图策略指通过画图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搜寻到解题的途径。画图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审题、分析、检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知识经验、发展水平,巧妙地运用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单线分段图、复式并列图、形象图、简单示意图等画图策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搜寻到解题的途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数学思维  教育心理学研
摘 要: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只有具有良好的教学领导行为,才能改善课堂教学品质。文章从如何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教学领导力,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学会“动手”、学会学习这几方面进行阐述,为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思路和方法,从而实现小学語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教师;教学领导力;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主要体现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如何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教学
【摘 要】口语交际教学更注重人际交流,借以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教师要注意让口语交际教学回归生活,注重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敢说;合作学习,重视评价,让学生有话善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