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祖英《望月》转型背后的审美文化意韵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e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宋祖英一贯的歌曲类型和演唱风格是或恢宏壮丽,充满大气磅礴之势;或欢欣明快,饱含俏丽民族风味。而《望月》(国风词、印青曲)则一改前辙,由恢宏欢快转向宁静忧伤,令人耳目一新。这种转型具有深层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望月》;恢宏欢快;宁静忧伤;转型;审美文化意韵
  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和肯尼迪艺术中心留下她美妙的声音,把湘西、把中国唱给了世界。时间见证了她的成长和发展。总体来说,欢乐与歌颂的作品居多,而独特的湘西风味和俏丽的民族味道则几乎成了她的标志和名片。但《望月》则一改往昔风格,由恢宏欢快转向宁静忧伤,这种转型具有深层的审美文化意蕴。
  一、从恢宏欢快到平和忧伤
  《望月》这类作品,音乐不再是那样恢弘壮丽,节奏不再是那样欢快。而是随音乐而起的安宁平和,就像诉说往事一般。
  《望月》所传达的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深情。它不是欢快的,而是淡淡的悲剧式的哀伤。钱钟书曾说过,"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汉魏六朝,风尚如斯。"审美和艺术常以激发人的悲哀为特征和极致,这大概是一种普遍规律,也是塑造人性情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或模式。这也就是塑造情感,陶冶性情。[1]悲剧具有净化作用,带有悲剧性的音乐作品同样有着这样的净化作用。因此,像《望月》这样带悲剧性的作品就会给听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望月》中的哀伤是思念,思念的对象是多解的。这哀伤又恰恰符合了华夏美学的标准尺度,即深情、执着、温柔含蓄。这思念暗合"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
  在我国,月亮有着众多美称与雅号,从中就可以瞥见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对月亮的深情。月亮情结,中国人自古有之。究其原因,首先,它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相吻合。在华夏礼乐文化影响下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中更多表现为一种含蓄、内敛和阴柔。其次,中国人的月亮情结还源于中国人审美的人生态度。再加上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传说赋予月亮神话意味,都使月亮意象成为一种美丽的象征。最后,还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的身心、社会群体与整个自然的同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2]月亮与世人的心理产生共鸣,月亮被寄予着各种人类情感。
  月亮是一种集悦目、悦心悦意、悦智悦神三者于一身的审美形态。月亮原型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韵。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和谐统一的心理。月亮周而复始的阴晴圆缺,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息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是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月亮象征着和谐静谧的中国智慧和超群拔俗潇洒飘逸的士大夫风范。 [3]同时又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反映着女性的悲伤忧郁之情,《望月》便体现了层叠的美学意蕴和歌者的复杂情感。
  二、第二人称的运用及其审美效果
  作为第二人称叙述的歌曲,《望月》的独特在于望月思念之情是中国人所共有的情感和共同心理。所以当"你"与"我"的角色变化时,就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从而,作品就富有了歧义性与多解性。
  《望月》中的"你"可以理解为在场,那就可能是唱给爱人听的一曲婉转的情歌,表达了他们的思念之痛和相思之苦。但是不若"你"不在场时的意义丰富。当"你"不在场时,感情的受众是广大的听众。"你"可以泛指所有听众,也可以特指一类人。"你"的身份可以由听众来根据自己的感情而确定。当然,"你"不在场时,也可能是"我"的内心独白。
  "你"可以是确指的,也可以是泛指的"你"。《望月》中的"你"可以是远在天涯的游子,而"我"是母亲,游子不管走到哪里,也走不出母亲的思念。华夏民族的普遍心理,共同诉求是千山万水也隔不断的。这也与游子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遥相呼应。不管走到哪里,都有那剪不断的乡愁,理还乱的对家园父母的思念。"你"对于不同的听众而言,是不同的个体。可以是爱人、亲人、多年不见的朋友,亦可以是那些已逝的人。对逝者的思念,对亲人一去不复返的感慨,用"你走得多么远,也走不出我的思念"来表达,是最恰切不过的。月亮又成了对逝者的情感寄托。"你"可以是信仰或者信念,也可以是对自己理想状态的渴望。古代文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迁客骚人的失意与孤独,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从而把月亮当做复位。古人难免有些消极,但月亮的确是慰藉。现代的生活工作中,人的压力很大,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不如意的时候举头望月,喟叹一下自己的境遇,未尝不是解脱。在寻求解脱与调剂之时,"你"就是"我"生存中的理想状态,渴望自己回归与理想的状态。此时,月亮被引为知己。
  情感、生命、運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音乐以及整个艺术并不只是个体情感的自我表现,而是某种普遍性的情感形式。[2]望月思念是中华民族的普遍性情感,通过月亮来传递思念就是这种普遍性情感的表达形式。《望月》中,哀伤淡淡,月色温婉,情感深切,正是温柔敦厚的流露,暗合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三、《望月》风格转型的审美文化意韵
  《望月》的歌词文本具有文学意义上的美,是不著一字而尽显风流之美,是文质彬彬之美。小提琴奏出主旋律,将听众带入一个寂静而又充满思绪的月夜中。"望着月亮……就想起月亮"。月亮是"我"和"你"的感情桥梁,甚至,月亮就成了"你"的象征。同时月亮与"你"是相互呼应的。"世界上最美……更美的是你"这是对比,"你"比最美的月亮还要美,也是感情上的层递。"我"和"你"的感情是无物可比的。同时,这也暗合比德传统。
  月亮是高洁纯粹的象征。"没有你的日子里……抚慰着我的心"。首先,从形式上说,这里有着反复,也是情感的深切强烈地表达。其次,这还是移情,把"我"和"你"的感情转移给月亮,溶溶的月色就像你的脸庞,见了月亮就如同见了你。被移情的月亮替"你"抚慰着我的心。这里,又有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惦念与牵挂。情感表达婉约含蓄。"我的泪水,浸湿了月光",泪水浸湿了月光是通感的修辞。由月色想到"你",因而湿了眼眶,继而又湿了月光。可以把月光浸湿的是怎样的情感?"月亮在天上……我在天涯","我"和月亮的天地之别,与"我"和"你"的天各一方是对比,又是比喻。分隔天涯的你我,可望而不可即。思念之情迅速积聚、升腾,高潮与转折也就随之而来。"月亮升的再高……也走不出我的思念",由月亮与天的关系,联想到你和我,"你"走的再远,却是如何也走不出我对你的思念。又是巧妙的通感,思念,又该是怎样的距离范围?思念的高潮之后,又回复到小提琴的独奏,"望着月亮……更美的是你……"。结尾与开头呼应,是传统的回环结构。以此开始,又以此收束。渐弱的结束,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温婉的月色萦绕在这首作品中,"我"对"你"的思念之情表达愈加深切,这深切又是含蓄地流露。望月思念的意境油然而出。同时,宋祖英的演唱又恰到好处。甜美的音色,亲切的语气和口吻,姣好的形象,民族与通俗唱法融合式的开始,会使人很快融入歌曲中,继而就会被这情境所感染。高潮时思念之情的迅速积聚与升腾,又通过宋祖英的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唱法表现得充实而有力。她饱含情感的音色传达出强烈的震撼。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李泽厚.美学四讲[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批评[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张翼驰(1989-),女,河北秦皇岛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其他文献
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居多,女性馆员在工作、科研、家庭、地位等多方面承受着压力,工作成就明显低于男性图书馆员。因此,需要从地位、观念、教育等多方面改变高校女性馆员的工
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为学生日后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的科技战略力量,是我国科技扶贫的先行者、践行者、主力军.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科学院参与帮扶县已出列贫困村68个,已脱贫户27966户,脱贫人口101041人.20
期刊
【摘 要】探究式教学法在电子教学当中的尝试和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透彻的掌握电子教学当中所传授的知识和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得到对于课本知识内容的新认知,同时还能够有助于学生正确的分析问题并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 电子教学 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
随着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大案要案的查处,新闻媒体对腐败案件的挖掘报道也在不断深入,营造了严惩腐败的社会氛围.然而也有少数媒体为迎合、满足猎奇心理,不惜夸大其词、甚至歪
如今,电力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展开了全方位优质服务工作,这不仅仅对企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面对深化改革的现实和转换经营机制
疝气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切口疝、脐疝等类型,其中腹股沟疝在成年人中最为常见.而腹股沟区就是我们的下腹壁和大腿交界的三角区域,
期刊
西藏分行结合特殊的区情行情,针对问题创新学习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讲政治、顾大局、作奉献,更加奋发有为地践行总行党委“支农报国”号召,形成了党建和业务
期刊
摘 要:《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疯、癫、狂是一种非理性的文化隐喻,它是对传统理性文化的颠覆,并直接指向作为社会学对象的身体,这是鲁迅的身体解构策略,意在通过对人的身体的纵深挖掘,指出"时代病"的病根,找到救治的良药,以期唤起"人的觉醒"。  关键词:鲁迅;狂人日记;身体话语  鲁迅小说中的身体话语直接指向作为社会学对象的身体,这是他的身体解构策略。在《呐喊》与《彷徨》的25篇小说中,指出身体症状的作品
农广校承担着开展农民教育的重要职责,面广量大,任务艰巨。教学质量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笔者以自己的教学体会,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农广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能力    一是改革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进农业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目前。农广校的中专学员大多为农村干部和农村科技人员。为了增强办学活力,学员学有所得,在教学内容改革中,一应改专业设置,各分校在招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