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理性思维飞扬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sd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使人妙悟事理。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领悟寓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92-1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位少年讲了怎样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学文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呢?少年又是如何巧妙地劝说的呢?
  1.请同学们读一读第9~11自然段,认真地读,专心地记,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讲这个故事,你可以用上这些词语。
  出示:(1)蝉 悠闲 自由安闲;(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5)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
  (这儿,通过五组词语,“暗暗”帮助学生记住“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梗概,为后面复述课文埋下伏笔。)
  2.师领复述课文。(1)学生根据画面,练讲故事,尽可能地用上刚才五组词语。(2)指名讲述故事,师生边听边评。(3)同桌互讲互评。(4)总结: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3.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4.“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板书:恍然大悟)
  5.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诉吴王的吗?(不是,是吴王自己听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讲这个故事的过程,实际也是在劝。不过,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少年的巧劝,“巧”在哪里?请读读课文,3~11小节。)
  (寓言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也富有变化。教学中抓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既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为揭示寓意做好了铺垫。)
  三、品析人物
  1.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指名交流。(友情提示;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
  (1)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
  (2)小组讨论之后,集中交流。
  (3)大臣们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说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恍然大悟)
  2.从这个对比中,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你认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呢?
  4.分小组准备后组织交流、评议。
  (揭示寓意要经过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逐步引导过程。因此,掌握了寓言的故事内容之后,要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作出评价。但这一切都要依赖于学生对文章的正确解读,做到有理有据。)
  四、拓展延伸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们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2.多媒体出示练习。
  3.教师引导学生填空、齐读感悟。
  4.同学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会时有发生,我们应谨记!我们生活周围有哪些如螳螂一样,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的人呢?(学生畅所欲言)
  (寓言的形象往往是用比喻的手法塑造的。寓言中所讽刺和批评的真正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准确揭示寓意的另一诀窍就在于从现实生活中找出众多的与之类似的现象,结合对寓言中事件或角色的理解做出评价,举一反三,让学生懂得道理或吸取教训。)
  五、表演深化
  1.激趣: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
  2.组织:寻找合作对象,练台词。(这儿的台词主要是课文中人物的对话)
  3.设计: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4.演练。
  5.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6.润色:学生即兴写旁白、画外音。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这儿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
  六、链接名著
  建议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以下书籍——《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代寓言》。
其他文献
摘 要:国际理解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课题,也是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研究的重要课题。我校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通过课程主导、活动推进、交流渗透三条主要途径探索和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从而让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每个师生心中,落实在每一次教育行动之中,伴随着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内涵;学科活动;课堂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纯粹讲解理论知识,显得枯燥无味。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给孩子提供了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与创作空间。孩子们用各种绘画材料,用各种绘画工具,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不墨守成规,创造性地进行美术绘画活动,并在创作的过程中,巩固积累经验,探索求知新知识。  关键词:美术活动;游戏;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绘画材料  中图分类
摘 要: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追求时尚,个性十足,带有很强的个性审美观,并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此,我们有必要正确引导,重视青少年审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促进青少年正确的审美发展,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塑造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美术课;审美趣味;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22-1
摘要:长期的办学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没有名师就没有名校”,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后发优势;更新观念;名师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05-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
摘要:写作需要积累材料,多积累,勤积累,善积累,勇积累。要做到这点,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真正做到“见好就收”,把素材的积累真正落实到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随地积累。  关键词:写作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84-1  写作需要积累材料,多积累,勤积累,善积累,勇积累。笔者发现多数学生写作文时冥思苦想,无内容可说可写。《高
摘要:《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认识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笔者通过自己经历的一次有关围绕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呈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断,并从教学活动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展开了反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混合运算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
摘要: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素质教育的提升下,应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重要步骤。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美之名,敏化童心,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审美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摘要:教师要活用教材,超越教材,对教材进行重新解读,善于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处理好课堂上学生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抓住时机,恰当地引导点拨,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堂也会变得异常精彩。  关键词:课堂;教材;生成;精彩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56-1  一、源起  学校教研活动,我执教《一路花香》。试上课时,我指导
摘 要:如何鼓励教师长期当班主任、当好班主任,化解班主任职业倦怠等“负能量”?这是我校在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努力进行探索和实践的重点。  关键词:班主任;素质提升;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15-2  班主任是学生精神家园的守护者,是陪伴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又是学校具体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重点是提高信息素养,让广大人民群众都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打造美好的信息氛围,建立起有成效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小学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也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必经之路。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如今的许多学校都发现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育成果并不是很理想,这便成为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