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作性学习实施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sle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合作性学习既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初中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文从适时调整分组的策略、采用多种合作方法、实施合作性学习需注意的失误三方面论述合作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运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合作性学习 实施初探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合作性学习作为培养其能力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合作性学习也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频频采用,实践证明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友好交往、探究意识、口语交际、解决问题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当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实施。
  
  1.适时调整分组的策略
  
  (1)自由式:在开学伊始,教师一般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采取3-4位学生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由于是学生自愿情况下的自由组合,所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自由式的小组合作很可能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好好组合)、基础薄弱学生分在同一组(差差组合),或者性格外向的归在同一组(外外组合)、性格内向分在同一组(内内组合),必然造成好好组合和外外组合的小组发言积极,常常得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多,因此越学越有趣;相反,差差组合或内内组合的小组就可能索然无味,越学越没劲,出现厌学的趋势。因此在运用基本合作性学习4—5周以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转为基本式分组,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并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2)基本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小组由3人至4人组成,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3)特殊式: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临时采取的分组形式。如同桌式、拼盘式等。
  
  2.采用多种合作方法
  
  (1)目标合作学习: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必要性,对自身进步,对班级的重要性、迫切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团体合作观,并制定适合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冷战后的和平主题》时,在合作研究目标方面,可以进行这样的处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查阅、阅读、归纳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查询,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电脑能力;通过编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与写作的能力;互帮互助,增强集体团队精神,树立集体荣誉感。
  (2)课堂合作互动: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互助合作的技能,如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学会不中途打断发言,学会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高中历史课堂讨论中得到有用信息等等。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互动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拓宽互动互助的领域。实施时,教师要挖掘每个“角色”的潜力,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在互动合作性学习中的作用。通过这种高中历史课堂互助互动的合作性学习,不仅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因为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头绪较复杂,笔者将全班學生分组并作了明确的分工:第1—2小组围绕“官渡之战”来学习,其中第1小组为袁绍方,第2小组为曹操方;第3—4小组围绕“赤壁之战”来学习,其中第3小组为曹操方,第4小组为孙刘联军方。每个小组先谈一谈本方的优势和劣势,接到任务后学生们认真地去查找相关内容;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讲台来介绍本组的学习成果;最后请一名学生来点评四个小组的观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发言,学生们把这两次战役双方的优劣势讲得很清晰,尤其是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前胜后败的原因,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地总结“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战略战术对战争的影响,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课堂合作辩论:这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这里,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所讨论的高中历史问题,给予灵活恰当的讨论引导。比如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人口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课堂辩论中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人人可以充当辩手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教师担任记录员,学生座位可以围成马蹄形,便于面对面展开辩论。通过小组合作辩论,学生们不仅强化了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了教材的内涵,同时激活联想思维;学生们历史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而且锻炼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竞争意识。
  (4)角色扮演的合作性学习:角色扮演能让参与学生体验其中的感觉,让其他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是课堂教学表现形式的创新。同时扮演者更需要在过程中的配合,这既是一种合作,又是一种学生才能的表演。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可以通过历史剧的形式来表现的,把它们编成历史剧进行表演,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各种能力,如口语的表达能力、文学写作能力、舞台表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学习《杯酒释兵权》时,设计成小品,学生自告奋勇担任有关角色,通过短短的准备,学生把人物的性格、动作、造型等表演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还适度创新台词和动作,笔者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引导全班学生鼓掌,让参与者有一种成功感受。学生不仅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和观众,编演历史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们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3.实施合作性学习需注意的失误
  
  在开始合作性学习时最容易失误的有两点:一是方法指导不足,让合作性学习流于形式,美其名曰合作性学习,而其实质是放羊式教学,自由放任,毫无目标与中心;二是操之过急,要求过高,损害了学生对合作性学习的兴趣,挫伤了学生参与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不到合作性学习的乐趣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显明.中学历史教学初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2]吕世虎,刘玉连.新课程与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
其他文献
一、对地理概念要明确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能一知半解。因为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科学的基础,它是发现地理问题的基础,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只有概念清楚了,才能准确判断、科学地运用地理逻辑推理问题。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俗语说得好:理不辩不清,事不比不明。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太阳
新鱼腥草素钠(Sodium New Houtluyfonate,SNH)是药用植物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挥发油中的主要抗菌成分鱼腥草素的人工合成物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复合物,其去除了
地理与美育,前者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后者是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地理与美育的关系相当密切。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弘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图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新课程标准中也反复强调:要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已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犹如百米赛跑中的起跑。常言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假如教学能够采用恰到好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让学生从上课的第一刻开始,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对新知识学习和探究的过程,那么,这节课肯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仅学到了地理知识,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导入不只在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