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甘草 乱用中毒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日子,社会上流行喝甘草水养生;有些基层医生也喜欢在各类汤剂中添加甘草,因为据说它能“解百毒”。殊不知——
  
  甘草是中医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从有文字记载起,至今已有四千余年历史。甘草味甘性平,能入心、脾、胃、肺经。临床应用甘草有“生用”“蜜炙”之别,生品甘草性微凉,治咽喉肿痛,痈疽疮疡,解药石之毒。蜜炙品甘草性微温,治脾胃虚弱、食少纳呆、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气短。
  
  甘草并非只“解毒”
  
  “解毒”是甘草的一大功能,历代医家所言甘草能解的药毒,均为草木、乳石等中药诸品之毒。长期临床实践也证实甘草解毒之功名不虚传,能够有效减毒或者解毒、缓解中毒症状,降低死亡率。中医常用甘草配伍川乌、附子、半夏等毒性中药,以起到降毒、解毒的作用。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甘草所解“百药之毒”的“毒”,与通常所讲的致人死伤的“毒性”不完全一样,除了狭义毒性之钋,还涵盖药物的偏性、烈性、峻性。也就是说,甘草的“解百药毒”除了解除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之外,还有“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功效,既能够缓和药力过于猛烈的药物之药性,使峻猛之药不伤正气,又能够协调某些药性相反的药物在人体内发挥作用。
  因此,不能将甘草效用误读为只“解百药毒”,或者把“解百药毒”中的草木金石类中药扩大为现代的各种化学药。
  
  甘草也可能“致毒”
  
  甘草解毒效用并非万能,而且甘草误用也可能导致毒副作用。
  早在金元时期,张从正《儒门事亲》“十八反”就记载“藻戟遂芫俱战草”: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等药合用,不但不解毒,甚至可能产生毒副反应。现代也有实验研究发现甘草对吗啡、乌头碱某些有毒化学成分无解毒作用,甚至对关木通等某些药物的毒性可能有协同作用。
  甘草毕竟也是一种药,它并非百无一害,有利亦有弊,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降低疗效,增加毒副作用。无论把甘草当作药品还是保健品服用,都应持审慎态度。
  
  高血压患者慎用甘草
  
  研究发现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可水解成甘草次酸,而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和作用都类似于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引起血压升高。
  虽然甘草属于天然植物,相对比较安全,但长期滥服甘草的话,也会产生全身浮肿、血钠浓度增高。长期的水肿又会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高浓度钠离子对血管壁的损害,最终导致高血压发生。
  冰岛科学家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每天食用小量甘草也会引起血压增高。因此,欧盟对含有甘草的饮料、糖果等食品,规定标签标示在成分列表后还应加上提示信息:“含有甘草——高血压患者应避免过量摄入”。
  
  胀满浮肿者少用甘草
  
  研究还发现,甘草次酸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呈明显的抗利尿作用,能影响水和电解质的代谢,加重钠盐及水在体内的潴留及钾的排泄,使血钾下降及血钠上升。
  长期服用大量甘草及其制剂,可能引起水分储存量增加,会导致水肿;同时过多血钾流失引起的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腹泻、头痛、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甘草味甘,能助湿壅气,令人中满,明朝医家张景岳的《本草正》指出甘草“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故湿盛而胸腹胀满及浮肿、呕吐的患者不宜服用。
  
  甘草的正确用量、用法
  
  《中国药典》规定甘草的用量为1.5~9克,而临床中有不少处方的甘草用量超过了规定,有人还以每天数十克生甘草水煮代茶服用以养生,应引起警惕。
  甘草的用量应依病情变化、个体差异而定。甘草连续使用期限不宜超过3个月;调和药性用量宜轻,一天服用1.5~5克,作为主药用量可稍大,可用至10克左右;中毒急救应重用,可用30~60克。
  甘草还有生甘草和炙甘草之分,生甘草性凉,长于清热,泻火,解毒;炙甘草偏补,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二者不可代用。临症应用,应严格遵循甘草的用量、用法,避免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抑郁症:原来是脑功能发生异常  抑郁症是常见病,研究显示其患病率约为6%。很多人认为抑郁症就是一种单纯的心理疾病,但最新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种大脑疾病,可能是脑功能发生异常所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医学科苏亮等通过PET显像(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对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功能进行了监测,结果观察到抑郁症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发生异常(与正常人不同)。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在大脑一部分(岛叶及边缘系统
赵安静邹文斌  腹泻发生后,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服用抗生素治疗。事实上,并非所有腹泻均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通常,只有细菌感染性腹泻才需要使用抗生素,以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非感染性腹泻病因复杂,与消化系统肿瘤、炎症性肠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功能性腹泻等有关,滥用抗生素不仅不利于病情恢复,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腹泻症状。  宜:可以用抗生素  1、细菌感染性腹泻它是由各种细菌引起、以腹泻为主要表
医生手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为牙科治疗的特殊性——各类牙钻、超声动力系统的使用易造成飞沫喷溅,为防止病毒传播,口腔专科门诊暂停。于是,我便转去了口腔急诊应诊。一天,诊室来了一位小伙子,他眉头紧锁,左颊红肿,嘴只能微张,原来是“长智齿”了。经过一番检查后,我诊断他患上了“智齿冠周炎”。幸好就诊及时,尚未引起颌面部间隙感染。经过对症处理、两次换药后,他的症状明显缓解。最后一次复诊时,我叮嘱他疫情过后
医生手记  55岁的张先生有乙型肝炎病史20余年,一个月前经磁共振检查发现肝内有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肿块,考虑为原发性肝癌。同时,张先生的多项肝功能指标异常,存在重度肝硬化。张先生若接受手术治疗,风险很高,进行局部消融是比较好的选择。消融术后1天,张先生就出院了。1个月后进行增强磁共振检查,显示肿瘤完全坏死,肝功能指标也有所好转。我告诉张先生,他的肝癌治好了,以后定期随访即可,他都有点不敢相信。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虽然艾滋病出现至今还不到40年,但其传播迅速,危害严重,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恐慌。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消除恐慌,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目前,艾滋病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作为普通大众,我们能为防控艾滋病做些什么呢?  为控制
谣言一:胡萝卜必须过油炒  真相:蒸制才是烹调胡萝卜的最佳方法  分析: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可在人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对维护皮肤、视力健康和正常免疫功能都是必需的。胡萝卜素只溶于油脂而不溶于水,常被认为必须经过油炒,才能被人体吸收。其实,胡萝卜素的吸收过程发生在小肠,只要进入小肠的食糜里有脂肪,就足够使胡萝卜素被吸收了。  实际上,油炒胡萝卜算得上是“最不友好”的烹调方式。胡萝卜素在油炒的高温下不
药品的非法广告,已经成了公害,屡禁不绝。在电视、在大众报纸,在网络,处处都可以看到药品广告。甚至你走在街上,都可能“被收到”药品广告单。不法厂家、不良媒体等无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时常发布虚假药品广告,混在合法的药品广告中,使人防不胜防。而相信虚假药品广告购药吃药,轻则贻误病情,重则受害于毒副反应,甚至引起药源性疾病。危害甚多,不得不防。  那么,如何避免被虚假药品广告忽悠?下面4招有助于大家提高
“菠菜颜色那么深,是不是化肥施多了?”“反季蔬菜到底能不能吃?”“冬天有没有应季蔬菜?”一到冬天,类似的疑问就多了起来。实际上,真相是——  蔬菜“绿得发黑”,营养价值更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范志红(副教授) 王淑颖  绿得发黑:叶菜营养价值高的标志  提到营养价值高的蔬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绿叶菜。鲜为人知的是,叶色深绿甚至绿得发黑的绿叶菜营养价值更高。这是因为,绿叶颜色越深,说明叶绿素含
胃药是指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等的药物,一般分为抗酸药(如氢氧化铝)、抑酸药、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促胃肠动力药、铋制剂(如胶体果胶铋、枸橼酸铋钾等)五种类型。其中,铋制剂、铝制剂(如氢氧化铝、硫糖铝)因含有金属铋、铝,被通俗地称为含“金”制剂。  铋制剂  铋制剂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正常情况下,铋制剂口服后在酸性胃液中形成不溶性铋盐,呈胶状物覆盖在溃疡面上,
专家简介  李杰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产科感染和肝病专业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乙型肝炎学组副组长。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分子流行病学等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乙肝病毒的病原学、分子病毒学、预防及流行病学。  乙肝病毒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及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大多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