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互动更应该注意自主学习

来源 :教育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he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既合作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 注重课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眼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在预习中要求学生自主画出重点词句,找出不解这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质疑研究,这就促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营造了新的学习氛围。为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使导学互动的课堂更为流畅。
  二、注重导纲设计,创设自主情境
  在阅读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心中有数。导纲的确立,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如学习《索溪峪的野》一课,在板书课题后提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到想知道索溪峪野在什么地方。我表扬了提出问题的同学,并出示导纲,让学生找找从那几个方面写了索溪峪的野,并找出写的好的句子写体会。学生兴趣盎然,自己提出了许多学法。
  三、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采用(1)“揭题质疑法”引出课题后,让学生看题提出问题,然后自主学习,讨论解决。如在学习《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引出课题后,我让学生看质疑。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田忌为什么要赛马(即故事的起因);田忌是怎样赛马的(即故事的经过),如何(即文章的写作意图)。这三个问题便是本课的导学提纲,学生自主质疑后急于想得到答案,我随即让他们自主阅读。(2) “中心切入法”即根据中心句质疑,造成欲答不能,急于找到答案的心理态势。如在学习《养花》一课时,学生根据预习很快便知道课文中主要讲了养花的乐趣。养花有哪些乐趣?学生找到了中心句,读的有滋有味。(3)“课后反思法’,反思还有何疑问。我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四、 注重自读自悟,自主获取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在引导朗读《丰碑》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选择文中令你感动的段落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小组的同学选择了别的小组都是没有选到的一段。大家都觉得该段课文并不能打动人。但通过小组同学阐述的理由经及他们阴阳顿挫声请并茂的朗读,其他同学都深深地感动了。给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学会了学习。
其他文献
目标教学如何走向新课改,这是目标教学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谈谈自我体会:  一、让学生自主去确定教学目标  “过程目标”是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之一,在“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过程”是其他目标得以落实的纽带和桥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主宰学习过程的学习。然而,传统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剥夺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导学互动就是一种能够开启心智、培养情感、提高素质的课堂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紧抓课本基础知识,精心编写导学提纲  导学提纲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纲要,因此在编写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争取其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1.导学提纲必须有明确的重点与难点。上课的时候教师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侧重,因此为学生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也就是说简单的知识点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
在新课改形式下,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改变  “新课程、新理念”是我们常常挂在口头的词语,如何全面把握“新”、“旧”理念,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下面我从备课角度谈一下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下教师怎样备课?备课改革首先从观念上突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教育观念的突破。备课的改
对于广大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在课改的大浪潮中,七八年级时都会潜心研究和体验课改精神,把“三维目标”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而到了九年级,面临难言的中考成绩会给老师们带来不小的压力,使得一些老师在不知不觉中便又重新回到老路,捡起“满堂灌”的方法。我认为要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与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落实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息息相关。现谈谈我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提高自信心 
目的:1.从一般人口学特征、家族史、怀孕分娩情况、行为习惯及孕期精神状况等方面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与正常孕妇的差异。2.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孕妇、配偶及其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