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剪个性之花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32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接触的事物不断增多,我们初中生也越来越具有思想,越来越具有个性。首先我从日常教学、语言行为、日常穿着三个方面介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老师的相应的教育引导方法。接着我又介绍了个性的可塑性和可变性,从而从帮助改变观点,树立信心,通过严格的要求规范,老师的言传身教三个方面来说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良好的个性。
  关键词:个性;可变性;信心;言传身教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162-03
  “个性”是时下比较流行的名词,何为“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人们通常通过各种言行、打扮、穿着来表达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用于区别每个人的差异。一个人的眼光和做事态度、兴趣爱好等都属于个性的范畴。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所接触事物的不断增多,我们的初中生也越来越具有思想,越来越具有个性。这种个性表现在语言、行为、穿着等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但从生理上来说,初中生的各种心理尚未成熟起来,他们现在的性格和个性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因此,只能将其看作是初中生某一阶段的心理反应,而非成熟的个性。鉴于此,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初中生现在的年龄特点,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各种心理、性格上的表现。
  总而言之,初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表现在不平衡和偏激上,突出地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进入自我意识从外化向内化转变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活动空前高涨,但他们对自己形成的自我观念却常常是动荡和片面的。一方面,自我意识的高涨使得初中生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目光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人际关系和价值理念。他们的内心世界迅速丰富化——围绕“我”的问题层出不穷,因而围绕“我”的探索和体验也迅速展开,这为他们培养自知力和自控力提供了可能,也为他们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学会与别人沟通和相处提供了强烈的主观愿望。但另一方面,他们经过反复的思考也不一定能对有关自我的种种问题有什么明确的客观结论,有时会因为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让自己陷入经常性的迷惘和困惑之中,乃至对人对事出现一些敏感、偏激的认识,他们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观点,使其自我观念中伴随着许多夸大的、消极的情绪体验。比如现在有些初中女生相当成人化,穿着时髦,有个别还涂了指甲油,耳朵上戴起了耳钉,还谈起了恋爱。其实这也是偏激的认识,过分强调了个性。
  2.个性的发展特点。反抗性是初中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突出的个性特点——对一切外在的力量予以排斥或拒绝的意识和行为。初中生出现明显的反抗性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我意识的需求不断变化,这导致初中生急于向人们树立和维护独立自尊的自我形象,一旦这种自我独立的诉求得不到对方的认同,便会偏激地认为是对方在妨碍自己,于是产生叛逆心理;二是性生理活动中神经系统的过分活跃与性腺的尚未成熟之间的不协调引发行为和态度上的过敏。
  比如现在90后、00后的很多孩子的语言行为让我们很多老师、家长无法接受。以往我们老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学生大都能欣然接受,现在却不一样了,很多孩子会提出他们自已的看法,有的甚至会反驳老师,和老师发生冲突。几星期前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政治课上,老师让没有做完作业的同学站起来,有一个同学没做,就是不愿意站起来,他的理由是“我会做的做完了,剩下的我不会做,所以我不站起来”,政治老师相当气愤、无奈。再比如有一次上课时我发现一个女生在写小纸条,我走上前要她把纸条拿出来,她怎么都不愿意拿出来,并相当有个性地茫然地看着我,我也非常生气。所以对于这群孩子们的教育对于我们老师是很困难的,也是具有挑战性的。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对个性产生片面的理解。大多数人认为与众不同的、表现突出、十分显性的性格就是所谓的个性,比如:“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等,这就是个性,但对于“文雅”、“平和”、“斯文”、“柔弱”则视为无个性。这种是十分错误的、片面的。“倔强”、“要强”、“坦率”、“固执”是人们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带有着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很容易区别于其他人,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很容易识别。
  同时,“文雅”、“平和”、“斯文”、“柔弱”也同样是一种性格特征,它希望与其他人和谐相处,这种个性心理特征也不同于其他人的个性,只是我们将其忽略了。
  人的个性是在长期的生活历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也会有所变化。尤其是青年人的个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例如,一个本来乐观开朗的人,如果突然遇到重大的挫折和打击,他就可能由此变成一个性情抑郁的人,这就是个性的可变性。
  所以这也给我们老师的教育工作提高了很大的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祖国的花朵,我们需要修剪,修剪不是为了控制或遏制花朵的生长,而是为了让鲜花绽放得更加美丽,同样,对于初中学生的个性问题,我们的老师也要研究如何利用人的个性的可塑性、可变性,去“修剪”,去引导,帮助学生把个性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把不良的个性转化为具有动力、积极向上的个性,使学生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完善自已。
  首先,我觉得老师一定要以理服人,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老师要做到说话的真实性,说到做到,并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对个别学生有歧视。要以理服人,和学生讲道理,但是千万不要用咄咄逼人的语气,因为柔性策略往往更具说服力。另外你的肢体语言和神态很重要,坦诚的眼神和适度的肢体语言,更能加深你的领导气质,让人信服。一次我们班上的一个同学和其他同学发生了一些口角,动手打了人,我让他来办公室,并直接了当地问他:“你觉得你这件事做得对吗?”又接着说:“老师一直以为你是很讲道理、很文明的,以后不希望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这位同学很快就认识了错误,并主动向那位被打的同学赔理道歉,很自然地就把这件事情给顺利解决了。   其次,老师可以从思想上帮助改变观点,树立信心。
  信心在学习、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生只有充满信心才能把书读好,把事情做好。而一个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学生,往往在个性上表现出来如说话声音比较轻,没说两句就脸红了,不愿意表现自已,比较内向等。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加以鼓励,要善于发现这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加以表扬,使这个学生慢慢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够做到的,他同样能够做到,这样改变了观念,也就慢慢树立了信心,个性自然也会慢慢变得开朗,生活也变得充满阳光。记得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成绩还是比较好的,上课能回答出老师的提问,但从不举手发言,每次大型考试前的一晚都紧张得睡不着觉,其实这还是因为他对自己信心不足。我找他谈话,对他说:“世上没有不可能,不可能只是不敢做,而不是不能做。相信自己,去做那些不敢做的事情,我们会看到成功在向你招手的。相信自己,人生难免风雨的考验,只有勇敢地走过、闯过,在你的信念中,就会多增了一份自信。”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教育引导,这位学生慢慢树立了信心,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上课也经常举手发言了,晚上也睡得着了,成绩也越来越好了,而个性中的消极因素也转化为积极因素了。
  再次,老师可以通过严格的要求规范来改变学生的个性。
  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人,从小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规范约束、严格的教育,养成了遵守规范、严于律己的良好习惯。列宁视规范如生命,他说过:“如果想做革命的人,忘了革命秩序是历史上最正常的秩序那就糟了。”因此,他平时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革命纪律,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一次,列宁到克里姆林宫下理发,那天理发的人特别多,大家都按次序坐着排队,轮着理发。列宁进了理发室,没有惊动大家,悄悄地排在后面。不知道谁先发现了列宁,大家纷纷请列宁先理发。列宁说:“谢谢大家,不过,这样不行,应该按次序理发,我们自己定的纪律,应在一切方面,包括琐碎生活中也要去遵守它。”可见严格的要求规范的重要性,我们老师可以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和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向积极的因素发展。
  另外,老师的言传身教也很重要。
  言传身教的含义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教育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更是智能的化身,是道德的典范。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带有一种社会责任。初中生心智其实还不是很成熟,他们也比较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因此,我们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语言、仪表、行为等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他们健康成长。比如平时我进班级上课,如果有眼保健操,我看到教室里比较脏,就会在学生做眼保健操的时候打扫一下教室,有一次我有点事晚进教室,发现我们班的班长正在打扫教室了,当时我真的很感动!
  总之,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关系着人的一生。人的个性需要、动机和理想、理念、观念,直接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
  参考文献:
  [1]袁汝明.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对策[J].丹东师专学报,1997,(2).
  [2]李长岷.少年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及其特点[J].四川教育,1981,(9).
其他文献
摘要:生活就是语文,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就是语文学习的内容。现阶段学生获取“双基”的主要渠道仍然是课堂,课堂教学仍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优化对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提高课堂效益就要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双边互动,让学生在单位时间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本文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语文;课堂效益;教学效能  中图分类号:G633.3
2007年11月27日至30日,由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湖北省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纪念黄海怀逝世40周年·新世纪中国二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学术论坛系列活动”在武汉音乐学院隆重举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闵惠芬,二胡学会会长安如砺和刘长福、果俊明、蒋才如、王宜勤、关乃忠、汤良德、鲁日融、吴素华、于庆新、关铭、朱昌耀、宋飞、周维、严洁敏、胡志平、林聪、刘光宇、李滨、杨光熊、曹德维、区景星
摘要:本论文从高等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出发,对设计与素描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观念与创新上进行分析、阐发与研究。同时,在当下培养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设计与素描;高等美术教育;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009-02  纵观艺术史的发展变化,素描都是表达现实事物的一种方式,素描不单轮廓
2014年,国务院决定开展高考综合改革,全面设置考试科目,分类提出考试要求,建立“两依据、一参考”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考试科目设置是为“培养什么人”立杆定标,直接关系到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转化落地。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科目设置的变化,分析当前试点省份改革实践的得失,笔者认为,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地方学校必须有效应对。  
摘要:音乐活动是幼儿园广泛开展的教育形式,良好的音乐熏陶能促进幼儿身体、社会、情感和认知的发展。面对幼小的儿童,教师需要寻找适宜的方法组织音乐活动。适宜教育—发展理论是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准备学习的环境,发展儿童适宜的经验。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都对教师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音乐活动中践行适宜教育—发展理论,能有效促进教师以适宜的方式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与儿童共建美好的音乐人生。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苏格拉底。他说:“谁一旦看清楚,在科学奥秘的启蒙者苏格拉底之后,各种哲学流派如何像后浪推前浪那样不断兴起,一种闻所未闻的包罗万象的求知欲如何波及知识界的广泛领域,作为每个才智杰出的人的真正任务,把科学推向大洋大海,使它得以汹涌澎湃地发展,从此就再也无法把它拖回小河小溪,由于这包罗万象的求知欲,一张共同的思想之网如何覆盖了整个地球,并且窥探整个太阳系的规律,谁
1.父亲的样子  思念像个惯犯  身怀利器  穿过六月的忧伤  今夜  我注定和街灯一起失眠  今夜  我注定和月亮一样残缺  一纸书信  在天空下着细雨  我从怀念中望过去  父亲在云端上行走  我不再用半句悲词  我看见  父亲健康了一些  宽厚的肩膀  结实的胸膛  完整的牙齿  以及依然生长的络腮胡  我看见父亲  衣着整洁  面带微笑  没有贫困和孤苦  我看见了  父亲幸福的样子  2
摘要:“9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身鲜明的时代特色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及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并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模式、信息化手段、教育重点等几方面出发,探索出一条新的高校学生管理之路。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特点;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08-02
摘要: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中进行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而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教学场所,其运行与管理模式是否有效进行直接关系着实践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而现行的校内实训基地在运行与管理方面缺乏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从而制约了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实训管理制度,加强开放式管理,构建智能实训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使校内实训基地真正发挥实践教
做媒  家声下班回家,惠娴又来问公司里有没有可以用的未婚男士。  家声说没有。  惠娴说,离了婚的也行。  家声说,离了婚的也没有。  惠娴说,年龄大一点的也可以。  家声说,你也知道的,年龄再大的男人,都是喜欢年轻的,你们那帮师奶拜托给你的女的,肯定都三十好几了。  惠娴说,哎,二十岁的男人要二十岁的女人,三十岁的男人要二十岁的女人,四十岁的男人,还是要二十岁的女人。  家声说,就是五十岁六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