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给课堂注入活力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赏识教学活力
  
  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这就是赏识教育的精髓。赏识教育外在表现为对人对事有积极的态度,内在素质则注重自我成长,以克服心中的阴影,塑造健全的人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用丰富的语言去赞赏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应当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自主研究的良好习惯。而以欣赏的心态、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教学语言去赞赏,就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首先,口头语言要亲切感人。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应做到这一点。对待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即使微不足道,也应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赞赏;对学生的答题,哪怕是错误的,也要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和慈祥的目光予以鼓励,以便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用“你答得不错”、“你并不比别人差”等语言,做到多鼓励,少指责。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冲劲,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其次,作业评语要情真意切。在批改作业时,要仔细分析和评价每个学生的作业,琢磨他们作业时的思维与心绪,充分肯定作业的优点,客观对待作业的错漏与不足,并且在作业本上写下恰当的批注或评语。批语不必长篇大论,也无需文采飞扬,关键是启迪和智慧、热情和友善、虔诚与关爱,让学生每次翻阅作业批语都心潮激荡、欢欣鼓舞。如此,就能有效地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沟通师生的感情,融洽师生的关系。特别是对学生的作文,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对学生的作文不必要求“完美”,要学会欣赏学生的作文,用语要恰到好处,富有个性,因为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的心血。
  再次,体态语言要恰当传神。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适当运用表情、手势、动作、眼神等体态语言,与有声语言相伴随,能更确切地向学生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做到神态亲切,举止得当,尤其会善于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眼神,就能使学生得到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并由此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激发潜能,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口说话,用手操作,用心感悟,通过发现知识、体验知识、获得与众不同的感知效果和情感体验。
  
  二、以亲切的微笑去关爱
  
  进行赏识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和爱心,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勇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情绪与情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蔼可亲、面带微笑的教师走上讲台的那一瞬间,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学生带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有了心灵沟通,接下来温故而知新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记得在我初上讲台,面对一个好班和一个差班。每次到好班上课,我都满面春风,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课堂效果也非常好;但是每次面对差班教室乱哄哄的场景,我是人未进门,就已经怒气满面,结果学生自然是跟我对抗到底,我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越拉越大。直到有一天,一个女生公然在课堂上向我抗议,她说:“老师,为什么每次上课你都不笑?”我为之一震,并开始自我检讨。从此,我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以赏识的目光肯定他们,以亲切的微笑关爱他们。不久,那个差班的成绩竟然提高了许多,令我深受震动。同时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微笑也是一种关爱和赏识,它能给学生激励与信心,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活力!
  
  三、让赏识在课堂外延伸
  
  赏识教育,能重塑学生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其奥秘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永远坚信孩子行,也就是学会赏识。赏识使学生在自信中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因此,我经常与家长用电话沟通,赞扬孩子在学校的优点。在作业本上经常写上“好”,“很好”“做得很整洁”,等等,无声地肯定孩子在学校的进步。我对学生的赏识,紧紧抓住了情感因素,营造了家庭、学校宽松和谐的环境,满足学生在无形生命中的要求,使他们得到肯定和欣赏,也更喜欢听课了。
  赏识教学必须掌握和运用多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其中常用的有符号赏识法、评语赏识法、打分赏识法、竞赛赏识法、发表赏识法等等。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正是赏识教育的见证。赏识学生,可以带给他们自信和成功的机会,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赏识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校园里,也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事情,赏识教育应当延伸到课堂之外,充盈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当中。愿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用心去贴近学生、亲近孩子,让他们在赞赏中找到自信,在关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他文献
课堂讲授是教师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教学行为,在新课程的理念中并不排斥课堂讲授。它从孔子的“私学”和柏拉图的“学园”时期一直延续至今,是因为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简捷地传授大量系统的知识。在新课程的视野中,教师的言语讲授并不是要“宣布”某种事先存在的不容易置疑的金科玉律,而是要在互动与对话中通过教师提供的自身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来促进、引导和支持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所以,对于一
期刊
为提升全市中小学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学籍管理、毕业升学、招生录取等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自2004年秋季学期起,南宁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中小学学籍电子化管理工作。在当年学籍电子化管理的基础上,如今南宁市教育局已经初步建成涵盖学生学籍管理、初中招生系统、中考报名系统、高中招生系统、高中毕业会考管理系统等功能的大型学生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纳入系统管理的学生达110多万人,学校2000多所。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而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这点已为大家所认识。为此,广大教师纷纷踏上了“反思的旅程”。亲历反思的实践后,不少教师反映出一些困惑:教学反思的内涵是什么?怎样确定反思点?怎样进行有效反思?笔者在学习、实践、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关的思考。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反思最早是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概念
期刊
现代学校管理中,如何把握管理的主动权,做到管而有理、管而有效,是学校管理者们共同探讨的课题。在众多的管理方略中,有人主张制度万能,实行重奖重罚,想把教师管得服服贴贴,结果却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效果不佳;有的管理者则在实践中过分强调民主,乐于做“老好人”,久而久之,丧失了管理者的权威。其实,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我们应该做到“刚”“柔”相济,将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期刊
苏学东老师的《电生磁》的课堂设计,运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1 采用“参与教学法”,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积极而又创造性地主动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该教学法强调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以及随之产生的能力提高、兴趣激发、个性发展等都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积
期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区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桂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一、广西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历程    30年来。广西围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两基”达标,推进基础教育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期刊
在百色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冯碧红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张与众不同的大贺卡,上面以贴吧的形式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话语:“老师,您和花儿一样美,您和荷叶一样水灵”、“老师,有你的地方就有诗,有你的地方就有梦,你是我们的诗我们的梦”……一个从教25年的教师,怎么说也不会年轻了吧,但依然是一群十六七岁孩子眼中的诗,心中的梦,这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  冯碧红娴静、温婉,多年超负荷的工作没有给
期刊
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试点将启动    本刊讯 我国近期将启动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试点,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建立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近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当前和今后三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制度创新和项目驱动双管齐下,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改革试点和发展试点,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
期刊
苏学东老师在玉林教育界颇有名气。1990年,年轻的苏老师一举夺得了广西首届物理教学新秀的荣誉称号,从此之后,她在教学领域收获不断,路子越走越宽。1999年,苏老师以其不俗的教学成绩,人选首届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学员;2001年,她参加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苏老师扬帆教海二十四载,一路走来可谓顺风顺水。而她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苏老师。    博取众长
期刊
近年来,为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平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向更高层次拓展,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确立了“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体,社区是依托”的大德育观,实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经过9年的不懈努力,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德育创新之路——“集体家访”系列活动。    一、积极开发社区资源,形成校内外教育合力    2002年,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积极响应南宁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