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LP、IL-1β、IL-6在干眼症患者血清与泪液中的表达意义探析

来源 :医学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2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在干眼症患者血清与泪液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本院眼科就诊的47例干眼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眼科体检未见异常的47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予以人工泪液治疗2周后,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泪膜破裂所需时间、希尔默(Schirmer)泪液分泌所需时间及其角膜荧光染色评分,采取ELISA法测定两组受检者泪液和血清中TSLP、IL-1β以及IL-6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TSLP、IL-1β、IL-6与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泪液分泌所需时间和角膜荧光染色评分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和泪液中的TSLP、IL-1β、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和泪液中的TSLP、IL-1β、IL-6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泪膜破裂时间和Schirmer泪液分泌所需时间明显长于治疗前,而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干眼症患者血清和泪液中TSLP、IL-1β、IL-6水平与泪膜破裂时间和Schirmer泪液分泌时间呈负相关,与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干眼症患者血清和泪液中TSLP、IL-1β、IL-6水平上升与其病情发展密切相关,检测TSLP、IL-1β、IL-6水平可为干眼症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正>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的古印度,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长久的发展,佛教在我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社会影响力较大。佛教中的一些佛理思想与我国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文化存在一些相通之处,在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下,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主流思想之一,为我国文学、艺术学、哲学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内容与思想借鉴。例如在文学领域,汉译佛经词句典雅、善用譬喻,为中国诗歌发展奠定了语言
期刊
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然而近年来,由于实体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人力成本持续增加、市场需求萎缩等原因,我国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明显下滑,取而代之的则是不断膨胀的虚拟经济。资本的趋利性使得大量产业资本涌入高收益的金融和房地产行业,最终导致企业过度金融化的现象,并引起了政府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基于实体企业金融化如何影响其财务行为的视角,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
近几年,政府与市场关系再次成为欧盟及西欧主要国家的讨论热点,而如何处理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也成为当前欧盟经济界关注的前沿性问题。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欧盟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由来与演变,着重剖析了近年来这两项政策的新进展以及两者关系的新发展趋势。总体而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欧盟经济政策调整的重要分水岭,此后受到欧债危机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欧盟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都经历了深刻变化,两者关系也
针对当前数字化研究概念混淆与界定缺乏的情况,以SCI、SSCI一区期刊与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认定的30种重要期刊为主要文献来源,使用文献计量法与文献研究法对“数字化”与“数据化”以及“数字化转型”与“数据化转型”两组中英文概念进行区分与界定,明确其内涵外延、演化规律及应用现状,提出数字化未来的研究框架。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明确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将减少后续研究中的混淆与偏误,为数字化领域
学位
学位
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宏大且难观其详,但在源于《四十二章经》的典故“三宿恋”的发展变化中却能窥得一二。其典形在两方潜移默化的作用下由“树下”“不再宿”变成了“桑下”“不三宿”,典义则从警戒沙门勿生留恋转化成了对世俗的爱恋。该典从佛教文化中生长、逐步演化并最终漫延至中国文化整个版图的过程极具代表意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数字媒介时代出现“视觉化转向”,主体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图像成为了信息交流、传播内容的重要话语形式。通过对主体图像社交中的行为进行层级化的研究,从行为主体在图像社交中的生产、行动和与理念三个层面,分析其内在的行为机制与动因。图像是数字媒介时代重要的社交符码,其重构着传统的述情方式,主体通过对图像的再生产,达成对画面、语言及情绪的二次叙事。社交媒体作为社会表演的典型舞台,主体呈现着自我角色化、自我与
康德所提出的“根本恶”概念,实际上涉及个体在其自由决意(die Willkür)的准则上根本性地倒置了自爱原则与道德原则之间的关系,而作为这一概念所引发的伦理效应,人的道德改善在康德看来也就相应地体现为恢复道德原则相对于自爱原则的优先性与纯粹性。然而,在弗洛伊德对恶的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拉康对于康德构想和探讨“根本恶”问题的基本进路进行了彻底反思。通过深入揭示自爱原则与道德原则在康德学说中未被探明的
巴迪欧与齐泽克关系密切,他们都关注事件和实在界,但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分歧。巴迪欧认为事件是真正的变化,是非在的绝对化;齐泽克师承拉康,在拉康欲望理论的基础上将事件比作现实世界的一个裂口,它给现实世界带来一种普遍的原则。虽然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存在差异,但是又殊途同归。二者的目的都是要在现存世界找到一个转折点,打破现有状态,使不可能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