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间荒原,遇见勇敢的自己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xww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尔会想起记忆里那个怯懦的自己,在每一个深夜里徘徊,因为不知方向而彻夜难眠。一次跌倒,两次碰撞,三次磕绊,勇气在不经意中逐渐消失,在无助中溃败。在溃败中沉寂。
  终于有一天,我看见彩虹,回望过去走的每一段旅程,这才发现,自己其实曾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的风景。

1


  那年夏末,我只身一人北上,前往另一个城市念书。
  下午四点的动车,车子在铁轨上狂奔,窗外的景象在眼前飞速倒退。建筑物也从熟悉到陌生……我靠着窗栏一言不發。朋友发来信息——希望你能一切顺利。
  隐忍了三个小时的情绪终于决堤,我将自己埋在外套里落泪,小心翼翼地抽泣。或许是我的动静打扰了坐在身边的阿姨,她凑过头,小声询问道“你还好吧?”
  我摇摇头不说话,心里满是委屈。
  回想不久前,朋友在站台与我挥手告别的场景,想象着那些熟悉、鲜活的面孔有多半将在未来的时间里慢慢变浅变淡,最后变成熟悉的陌生人时,我的喉咙便满是酸涩。
  阿姨见我没有搭话,也不再追问,自顾自地说:“你肯定是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吧,别怕,有时候,未知的旅途会让你收获更多的事物。”
  我将自己埋得更深,哑着声音对她说“谢谢”,心里却有满满的不认同。如果可以,我不愿成为背井离乡的一员,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土地,也不愿离开熟悉的伙伴,可当你被迫做出决定,能做的就只有接受。
  母亲在出发前一遍遍告诉我:“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你是妈妈的骄傲,所以你一定要勇敢。”
  我点点头,伪装坚强,对她说:“我明白。”
  从发呆中回神过来,列车已到达目的地。我起身离开车厢,亲戚早在先前发来信息,说路上交通拥堵,需要再等待一些时间。我将手机收回口袋,在站台上走得缓慢。我不敢抬头去看别人的脸,只是一味地低头踩着方格,竭力让自己看起来冷淡而从容。
  列车重新飞驰离开,我停下脚步,回过头看着它来时的方向,直到旅客全部散尽,站台上的工作人员前来提醒,我才又留恋地看了一眼空荡荡的远方,转身离开。
  于我而言,故乡无疑成了我血肉里的一个念想,因为踏上征程,所以只好将它深埋心底。

2


  隔天,我一人拖着行李前去学校报到,比对着入学成绩寻找自己的班级位置。
  那年的中考,我拿了很好的分数,成绩远超过家乡小镇的录取分数线,母亲四处打听,一遍遍与招生办联系确认信息,将我送进了这所小有名气的重点高中。就在通知书送达的那一天,父母的关系画上休止符,长时间的冷淡终于迎来结果,他们松了口气,我好似也松了口气。他们近一年以来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全都是为了让我不分心,为了让我能够全力迎战中考这一场战役。
  可是也只有我知道,那个残破的缺口早已出现,即便我佯装不知,到底还是躲不过风言风语。长辈们拙劣的借口和欲盖弥彰的行为。都不过是在印证我所猜想的正确性罢了。
  自此之后,母亲将全部精力倾注到了自己的工作与我身上,而我北上念书以后,她更是化身女强人——总有忙不完的工作,加班加点成为常态,往往我给她打去电话。没过半分钟就被草草挂断。
  彼时的我在被大家孤立,班里总有隐隐的谣言传来传去,他们谈论我的衣着打扮,谈论我的为人处世,谈论我的学业,也谈论我的家庭……我试图反驳解释,可是没有人愿意倾听,久而久之,我也就不再去争辩。
  同是住校生,大家偶尔会在周末相约一同外出聚餐,出于礼貌,他们也会邀请我一起。在饭桌上能够明显地看出大家分成多个小组,他们一群一群地窝在一起聊天、打闹,唯独剩下我一人坐在安静的角落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偶尔会有人来与我打招呼,或是闲聊几句,可也就仅限于那几句话。
  更多的时间里,我就像一个隔岸观火的局外人,站在热闹的中央,孤独地存在。
  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想念在家乡的日子,在那里,我不会是孤立无援的一个人,悲伤心事有人分享,喜悦快乐有人相拥。再后来,这样的聚会我多是拒绝,不再参加。
  我本就是性格安静的存在。在那段日子里变得更加沉寂。懦弱的性格没有给我带来足够的能力去抗争,我能做的只有刻意忽略他们讨论的声音,躲开他们的视线,这样一来就不会被那些有意无意的言语所伤害。
  我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课业上,看大量的书籍,包括且不限于必读书目。偶尔会有人私下议论我“书呆子”,抑或说我故意装出好学的样子。那些议论,我能记住的所剩无几,或许是知道他们并非全是恶意,只不过是因为出现一个人与大多数人的日常习惯不同而引发的冲撞而已,时间久了,也就算了。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期中考试结束。成绩公布的那一天。我考了班里第三名。因为语文一科拿了年级最高分,班主任特地留了半节班会课时间来让我分享经验。
  那是我第一次直面所有人探究的目光。我浑身冰冷,僵直地站在讲台上发言,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到后来逐渐放松,最后,整个教室变得安静而平和。语毕,我合上笔记本准备下台,就在那个瞬间,安静了许久的教室里突然爆发掌声。我就在突如其来的鼓励里红了眼眶。
  那次的班会成了一个契机,慢慢地,开始有人来向我借笔记本,或者请教课业上的一些问题。大家真正接触和了解我的为人之后,流言开始慢慢减少,直至消失。
  在高一分班考结束的那个午后,我们班最后一次聚餐,班上的同学邀请我参加,我没有拒绝。吃过饭,有人提议去唱歌,说是为这一年以来的同学情画个分号,以后即便分散在不同的班级,也不忘记有过的点点滴滴。
  那天的最后一首歌是同桌唱的《倔强》,她说要将这首歌送给我,希望我能如同歌词唱的那般,逆风飞翔,决不放弃。
  她见过我那一年孤立无援的开始,也见过我逐渐明朗的现在,她在我跌进泥泞的中途路过,更是伸出手将我努力拉出。
  于是,在她放下话筒的那一刻,我忍不住给了她一个拥抱。


3


  我度过了一个没有什么波澜的高二,也非常顺利地进入到高三。
  上了高三后,寝室的人员发生大变动,一半的室友因父母想要就近照顾,申请成为走读生,而剩下的三个人,除了我之外全是本地人。每到周末,她们的父母总是提着大包小包到寝室来看望。相比之下,我就像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透明,再一次站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之外。
  那一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张狂起来,班里开始有不少人感冒生病,一时之间,紧张的备考氛围变得更为压抑。
  我从小体质弱,那一次也没有意外地直接中招,在不断咳嗽的当天早上,我“久违”地发烧烧到了39℃。校医务室没有办法进行治疗,只好给我开了请假单。让我休息。
  室友早已被家人接回家,整个寝室只剩下我一人。然后。我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
  到了医院才发现,输液室坐满了学生,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被这次流感所波及,他们的父母坐在一旁端茶倒水,而他们一边挂水一边还在努力地写试卷。
  我晕乎乎地去领了药水,又在护士的帮助下坐到了位置上。输液没多久,我陷入沉睡。
  梦里是过去数十年来的经历:一个人吃飯,一个人睡觉,父母总是早出晚归,异常忙碌,而后他们剧烈争吵,最后分道扬镳。在外人的眼里,我好似有良好的家境、优异的成绩,可实际上,我自己却觉得人生凉薄。缺少许多关心。
  我迷迷糊糊醒来,输液已经完成,护士过来为我拔了针,又嘱咐了口服药的注意事项,最后才低头忙碌。我道了谢,转身向外走去。医院里依旧是父母带着孩子走来走去的身影,我突然觉得心里有点难过。对于父母,我并不是没有抱怨,抱怨他们明明将我生下,却没有办法关心我的一切。
  思索了许久,我还是没有忍住,给母亲打了电话。电话那端是忙碌嘈杂的交谈声。母亲一边指挥着货物出厂的事,一边费神地回应我。我小声地喊了声“妈”,而后就湿了眼眶。
  “有事吗?没有的话,那我要先忙了。”母亲有点急促,语气听起来有些不耐烦。
  这一句话终于成为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站在人来人往的医院门口突然痛哭出声,哑着声音冲话筒吼:“你永远就只知道工作,你从来都不关心我。”
  大概是听出我的声音状态不对劲,她终于开始紧张,问:“你怎么了?”
  可当时的我正在气头上,于是直接挂了电话,擦了眼泪往学校走。我偏执地认为。她并不会因为我这一点儿小事而有所改变,所以根本没有想到,她会在那样忙碌的情况下,驱车来到学校。
  因为身体不适,班主任准许我早点回到宿舍休息,晚上十点,舍管老师敲开我的门告诉我:“你妈妈来看你了。”
  她的样子看起来很憔悴,是似乎很久没有安眠的状态。她一见到我就紧张地摸我的肩膀和脸颊,低声问我还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我怔在原地,很长时间没有反应,然后红着眼扑进她的怀里。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所发的这一场小脾气不过是为了引起她的注意。希望能由此得到一些安慰。
  接下来的两天,母亲住在学校附近陪我,陪我去医院。一边陪我打针一边絮絮叨叨地念我:“你一定要在这个学校好好学习呀,其他的都不要担心,妈妈都会帮你解决的。”
  我点头,说:“好,我知道了。”
  我终于学会和自己的不安和解,也终于学会和父母的别扭和解,那些年少时就存在的伤口虽然不能完全愈合,但是它们会凝成勋童,变成成长的经历。


4


  我现在已经无法再去回忆高考那两天半的情景了,因为考完最后一门走出考场,我的心里只剩下平静。
  回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段话——“高考结束,我以为会很不寻常,但是每个人从考场出来,回家,吃饭,没有满地的喧嚣,没有熬夜唱歌上网,没有喝醉了在马路上大声歌唱,最美好的时光却在这一夜的平常中,轰然倒塌。”现在想来,用来形容我当时心境最为恰当不过。
  我们所有人结束考试,坐上回校的公交车,一路上只有热闹的聊天,没有沮丧的分离。到达校门口,走读生和往常一样,结伴离开,而住校生则回到寝室收拾,等待父母来学校接我们回家。
  没有兵荒马乱,没有泪水涟涟,就这样,我的高中生涯结束了。
  后来,高考成绩出来,一切都和预计中的没有太大出入,数学更是超常发挥。我顺利考进了自己向往的大学。再后来,我知道曾经的朋友们,有一部分人没有发挥好,只好选择复读甚至是放弃学业。
  他们偶尔会说,羡慕我这一路走来,一切顺利,可只有我知道,我曾跌落谷底,然后一路努力攀爬,最终才看见了彩虹。
  而今,我已大学毕业,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再回味起过去的那些岁月,突然有了一些感谢:感谢我孤身一人,执剑远方的勇敢;感谢我遇见的所有人给予我的帮助。让我能在这短短的小半生里尝过酸甜苦辣,为喜悦而笑,为悲伤而哭,能在这奋斗中学会成长,也在这成长中学会释然。
  我们都是时间里微不足道的星辰,可是只要你不放弃,就一定能在浩瀚宇宙中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愿读这篇文童的每一个迷茫的“你”,都能穿过时间荒原,遇见勇敢的自己。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很多人把高考比喻或独木桥,可是我更愿意将它想象成跳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挤不上就只有摔下来,这样的心理预设容易带来压力和对结果的恐惧,让人迈不出脚步。  我的高三,跟高一高二没什么区别,除了班上多出的一些复读生,除了数字一天天变小的倒计时,除了每天早读自修前一遍遍喊起的口号。这得感谢班主任的“机智”,为了让我们提前适应高三生活,从高一刚入学便照着高三的标准要求我们,就像温水煮青蛙,不能在沉默中爆发
期刊
高源,笔名蜜蜂听雪:90后作家,热爱诗歌的孩子.曾在《诗刊》《诗选刊》《中国诗歌》等刊物上发表作品:长篇小说《秋安》已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看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我们不需要界定或者审判他人。如我们这般的凡夫俗子很少能真正了解到真实。我深以为然,于是每次在网上看到尚未了解到具体情况就慷慨激昂妄加评论的网友,就暗自叹气。这几年,觉得自己已经过了幼稚自恋、“中二”矫情的阶段,能够审视自己的局限和无
期刊
其实我不应该说的。秘密告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以算作是秘密了。你就一定值得相信吗?你总不会一转身就告诉别人吧?好吧,我在纠结要不要讲的时候,其实内心是很想说的,只是少了一个理由而已。真的就是这样的。那我开始讲了,你保证不告诉别人吗?  现在我在学校里还是很害怕看见她的。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为她知道那个事情是我做的。我确实做错事了,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对她说。什么?不是,我不是喜欢她,而是做了件对不起她
期刊
曾经的“白云小姐”:  嘿,你还好吗?我还是那个瘦小又有点秀气的男孩,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变化。那个撕碎了又被你一针针缝好的玩偶还摆在我的案头,陈旧的气息在周遭弥漫——有些东西不远万里,穿越时间和光年,最终还是来到了我的面前。  我仍清楚地记着那个蝉鸣翻滚的八月,小镇上的夏花开得很好。我坐在那棵歪脖子的老榆树下乘凉。怀里抱着我最珍爱的、小时候妈妈去城里买回来的玩偶,对它说着那些难以向他人倾诉的心里话
期刊
高三百日誓师的时候。我坐在大礼堂望着褐红色的丝绒幕布泣不成声。伴着抒情的音乐和老师慷慨激昂的语调,高中时光与年少志向交织成十八岁通红的眼。周围的人都拖着鼻音喊着自己的目标,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是为了即将逝去的高中生涯而难过。也不是被雄心壮志的激荡冲破了眼眶。  老师说的没错,十几岁是站在天台上仰望蓝天就敢幻想飞翔的美丽年纪。青春之所以被人反复怀念,就是因为它像一场无边际的瑰丽的梦。但我的这场梦既
期刊
【知趣】  问:为什么男艺术家喜欢留长头发呢?比如,贝多芬不仅留着长发,而且一直凌乱不堪。  答:一个人成天待在画室,不种庄稼,不做生意,不去打工……却留着半长不短的头发,长度及肩,偶尔扎着很壮观的马尾辫,偶尔胡乱散着,这种人差不多就是艺术家了。  搞艺术的男人都喜欢留长发、长须及其各种组合,原因总体上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不屑与普通人等同,他们不能容忍自己梳着跟别人一样的板寸;群体的影响和惯性,一走
期刊
凌晨两点,静谧,就连风吹树枝的声音都被无限放大。街边昏黄的路灯带不来一丝睡意。我索性开了电脑修改论文。  QQ上各种消息、通知一股脑涌现,提示音在深夜里有些刺耳。起身去厨房热了杯牛奶,等到终于不再有消息提示的时候我坐回电脑前。翻看以前的留言。视线透过杯口蒸腾的热气有些模糊,我看着屏幕上的留言日期一点点倒退,如同时光回溯。  慕白说:“我是如此喜欢安静的夜晚,也是如此期盼有一次旅行。”也喜欢自己偶然
期刊
他知道了,他可以记住她,他可以不那么孤单。虽然不可以再行走,但是,他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前行。他抖落了一身的叶子,于是,顷刻之间,整座山上,全部都是他。  故事的开头是很久很久以前,到底有多久呢?  他说,久到树木尚能行走,山石尚能言语。那为什么现在的树木都不会行走了呢?  他说,因为呀,世界一开始是一座山,整个世界就只有一座山,山上只有一棵树,他小小的,世界对他来讲大大的,可是这个世界有点太大了,所
期刊
从入学分配寝室的那一天起,我就发现,自己与室友们有个相同点:都很爱玩游戏。别误会。这并不是一个大家都沉迷于游戏的寝室,也并不是所有玩游戏的行为都等同于沉迷。相反,如果哪位同学从来不玩游戏,或者没有一款拿手的游戏,还会有点儿格格不入。  那么,怎样玩游戏才是科学的?如何处理游戏与学习的关系才是合理的呢?这里有玄机,也有学问。从游戏中,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长以及当前所处的状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达
期刊
“你是什么专业?”  “玩具设计。”  “哇,玩具设计?没听过。”  当有人问起我大学所学的专业的时候,总会是类似的对话。没办法,因为这个专业实在有些冷门,整个国内有开设玩具专业的院校,也是鲜少。总之,在我来到学校之前。我是绝对想不到将要上的课会是怎样的内容。  譬如大一刚进来时的色彩课,其他设计专业画风景画静物,我们则是专门给BJD娃娃画肖像。BJD全称ball joint doll,是指关节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