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地玩游戏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ibian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入学分配寝室的那一天起,我就发现,自己与室友们有个相同点:都很爱玩游戏。别误会。这并不是一个大家都沉迷于游戏的寝室,也并不是所有玩游戏的行为都等同于沉迷。相反,如果哪位同学从来不玩游戏,或者没有一款拿手的游戏,还会有点儿格格不入。
  那么,怎样玩游戏才是科学的?如何处理游戏与学习的关系才是合理的呢?这里有玄机,也有学问。从游戏中,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长以及当前所处的状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经过我与室友们长期的互相观察、接触和监督。我们总结出了一些东西。虽然我是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但是,也完全适用于高中生。


喜欢的游戏类型


  室友小李最喜欢的是动作类游戏,如战斗、赛车等。平时她也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善于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一项任务。所以,虽然她的成绩不算突出,但每到临近考试的几天里,她的复习效果往往好于多数同学。
  有人觉得她是天才,只是学习不太认真。她自己却说“其实我也很苦恼。紧张的时间我能利用好,反而是宽松的时间,我总是很难集中精力,不知不觉就浪费掉了。我该怎么办呢?”
  我建议她试着这样做:将大量的时间拆分成多个小单位,一次学习45分钟或60分钟,然后玩一两局游戏,再学习。按照这种节奏反复交替进行,增强紧张感,可能会帮助她劳逸结合,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既学好,也玩好。
  室友小徐则偏爱养成类游戏,如建设城镇、经营俱乐部等。与“急性子”的小李相反,小徐是个“慢性子”。但是。她好像天生就有掌控大局的禀赋。
  在她的时间安排表上。极少出现以“小时”为单位的规划。通常是“一天”或“一周”。无论做什么事,她从来都不争不抢,总有自己的思路和节奏。时间、空间越是充足,她就越是泰然自若、行动连贯,越能将各科功课都安置得有条不紊,同时游戏水平也会在不紧不慢中稳步提升。
  当然,她也有弱点:最怕被人过于细碎地要求必须在某个时间段做什么,或者突然插入一些临时任务,这可能会打乱她的全盘计划。针对这一点,她正在努力参考小李的长处,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加灵活。
  下面说说我吧,我擅长的是益智类游戏,如消除、策略等。在寝室,并非我自夸,我确实是手脑协调能力最强、也最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个。我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将游戏背景深入挖掘一番。比如现在许多游戏的设定中,都会涉及历史故事和地理知识,从经典的三国、热血的水浒,到神秘的印加古城、消逝的亚特兰蒂斯……通过这一渠道所学的课外知识,虽然不能直接体现在成绩上,但也在潜移默化中扩展了视野,形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
  每当有人问我关于未来的憧憬,我并不会说出某种具体的职业,而是会说:我想成为一个知识多元化、思想足够充实的人。
  要说我们当中最特殊的一个。当属小张了。她有强烈的复古情怀,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仍然对于单机游戏情有独钟。她常说:“联网是让人上瘾的重要症结。在遥远的红白机时代。没听说过有谁因为沉迷游戏出事的。”虽然我总会反驳她:“那是因为当时信息传播得慢,就算真有人出事,咱们也不知道而已。”但静下来仔细想想,我还是有些赞同她的观点的。
  在寝室偶然断网的一天。小张拷贝给了我们另外三人一款英文版的《祖玛的复仇》。她告诉我们,她最早就是一边翻词典查询单词、短语。一边分析关卡规律和技能特色,寻找通关诀窍的,希望我们也试试。
  就这样,我们寝室中的四个伙伴,在不舍弃游戏的同时,各自探索和总结着经验教训,也互相提供和借鉴着更好的学习方法。几年下来。我们都曾获得过奖学金,其中获得数额最高的,正是“复古”的小张。


玩游戏的时间和目的


  我相信一定不只我,绝大多数人也是如此:在挑战一款不太熟悉的新游戏时,想一直玩到“赢”为止。这时我能感觉到自己有一股征服的欲望。或是正处于精力充沛的状态,享受研究攻略、闯过难关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在达到目标之后,对于这款游戏的狂热程度就会自然减退。
  但问题是,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总是心想事成,在游戏里也一样。越是暂时达不到的目标,就越容易急于求成,比如强求自己“必须在今天之内通关”。一旦我出现这种苗头,小李就会把我曾经提供给她的方法“改造”一番,再还给我:将游戏的目标拆分成多个小单位,只要每次都有进展就可以了。循序渐进才是最关键。也最有效的,无论学习还是游戏都是同理。
  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是,在已经很熟悉的游戏中,一直玩到“输”为止。这很好理解,做简单的事情,总会自然地产生快感,直到“碰壁”再停下。不过,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在学習或其他方面遇到了困难,所以才躲进游戏中寻找存在感,或是觉得现实生活很累,想暂时放松、休息。只要在经过调整后,可以回到现实中去迎难而上,积极解决问题,倒也未尝不可。
  最危险的情况莫过于下面这种:输了就想赢回来,赢了又想赢更多,总说“最后一次了”,实际上却一拖再拖。这是我们最缺乏自控力的时候,也最容易出现沉迷的倾向,自己过后往往也会因为在游戏上荒废了太多时间而懊悔。
  要想马上远离游戏,当然是很难的。不料,性格迥异的小李和小徐,在这方面倒是很一致,都是从“切断连贯性”做起。比如先缩短每一次游戏的时间,如果自己停不下来,对方就强制“没收”她的电脑或手机。归还后,无论是否选择重新登录,只要已经有过中断,就会“意兴阑珊”,逐渐倾向于不再登录进去。   我的方法则比较“奇葩”。我曾有个坏毛病:吃饭也在电脑前,右手使用筷子,左手还在玩游戏。于是,免不了要用左手操作鼠标,其实也是一种逆向思维。这样游戏成绩自然不会太好,但我猛然发现,我的关注点好像不知何时已经不在游戏上了,做别的事情时也开始主动练习用左手来操作右手型的鼠标。虽然这只是个意外的惊喜,但确实有助于将注意力从游戏上转移到别处。
  听我们说了这么多,小张突然开口了:“你们搞得这么复杂干吗?索性将计就计。制定一个远远超出自己实际水平的目标,让游戏成为一项枯燥乏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迫使自己失去或减弱兴趣,不就行了吗?我就是这么做的。”


游戏中的特殊习惯


  只要是具备一定规模的游戏。都会有五花八门的道具可以提升玩家的技能。但是,我从不愿使用额外的道具。根据我的这种习惯,父母很早就推断,我长大后会是一个做事勤恳、踏实的人,但要注意的是避免过于教条,随机应变也是很重要的。
  而我的三位室友,她们也各有一些特殊的习惯。有人从不开启音效,有人从不将游戏设置为全屏,在游戏进行的同时也会留意边角处的时间或弹窗等其他信息。降低专注度,也是一种防止沉迷的方法。还有人虽然会在线与其他玩家聊聊天,但如果交流的话题超出了游戏技术的范围,就会立刻停止,以免接触到不良信息、交到坏朋友。
  虽然不尽相同,但我们所有人都针对以下两点达成了共识:绝不叫外卖,哪怕游戏正处于最让人欲罢不能的时候;绝不在游戏上投入金钱去充值,哪怕数额再小。因为这些举动可能会让人“与世隔绝”,走向沉迷而不自知,同时产生“用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观念。在其他方面也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世界上有许多值得做的事情,每一件都占据着相应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每一件也都不应霸占其他事情过多时间和空间。将玩游戏的重点放在鍛炼思维、磨炼技术和意志品质上,并将这样的理念也推广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这是我们共同的行为准则。
  在各有所长的游戏世界,我们从来都玩不到一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一直都能够“和而不同”地相处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高考是伴随着18岁成人礼到来的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既是命运的馈赠,也是挑战。从我这个过来人的角度来看。高考是件不那么容易。但又并非难于上青天的事。  高考的不容易体现在其知识面广,需要动用考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运算能力以及记忆能力。几乎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量。除了考查學生,高考也是对家长、老师的考验。别的不知道,反正我读了三年高中,我爸妈都成了营养师和大厨。 
期刊
下课铃响,老师在黑板上布置完作业,便让我们放学。身边的同学总是以风卷残云之势收拾好书包,三两结伴而走。我向来是最晚出教室的那一个,因为没有人与我同行,我不用赶时间收拾,也不想一个人独自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  骑着单车穿过大小的街道,在路上徘徊,不愿意回到家。那个冷冰冰没有温暖的地方。回到家以后,我吃掉外婆给我留下的饭菜,就匆匆上楼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早早地上学去,放学回来,
期刊
很多人把高考比喻或独木桥,可是我更愿意将它想象成跳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挤不上就只有摔下来,这样的心理预设容易带来压力和对结果的恐惧,让人迈不出脚步。  我的高三,跟高一高二没什么区别,除了班上多出的一些复读生,除了数字一天天变小的倒计时,除了每天早读自修前一遍遍喊起的口号。这得感谢班主任的“机智”,为了让我们提前适应高三生活,从高一刚入学便照着高三的标准要求我们,就像温水煮青蛙,不能在沉默中爆发
期刊
高源,笔名蜜蜂听雪:90后作家,热爱诗歌的孩子.曾在《诗刊》《诗选刊》《中国诗歌》等刊物上发表作品:长篇小说《秋安》已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看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我们不需要界定或者审判他人。如我们这般的凡夫俗子很少能真正了解到真实。我深以为然,于是每次在网上看到尚未了解到具体情况就慷慨激昂妄加评论的网友,就暗自叹气。这几年,觉得自己已经过了幼稚自恋、“中二”矫情的阶段,能够审视自己的局限和无
期刊
其实我不应该说的。秘密告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以算作是秘密了。你就一定值得相信吗?你总不会一转身就告诉别人吧?好吧,我在纠结要不要讲的时候,其实内心是很想说的,只是少了一个理由而已。真的就是这样的。那我开始讲了,你保证不告诉别人吗?  现在我在学校里还是很害怕看见她的。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为她知道那个事情是我做的。我确实做错事了,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对她说。什么?不是,我不是喜欢她,而是做了件对不起她
期刊
曾经的“白云小姐”:  嘿,你还好吗?我还是那个瘦小又有点秀气的男孩,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变化。那个撕碎了又被你一针针缝好的玩偶还摆在我的案头,陈旧的气息在周遭弥漫——有些东西不远万里,穿越时间和光年,最终还是来到了我的面前。  我仍清楚地记着那个蝉鸣翻滚的八月,小镇上的夏花开得很好。我坐在那棵歪脖子的老榆树下乘凉。怀里抱着我最珍爱的、小时候妈妈去城里买回来的玩偶,对它说着那些难以向他人倾诉的心里话
期刊
高三百日誓师的时候。我坐在大礼堂望着褐红色的丝绒幕布泣不成声。伴着抒情的音乐和老师慷慨激昂的语调,高中时光与年少志向交织成十八岁通红的眼。周围的人都拖着鼻音喊着自己的目标,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是为了即将逝去的高中生涯而难过。也不是被雄心壮志的激荡冲破了眼眶。  老师说的没错,十几岁是站在天台上仰望蓝天就敢幻想飞翔的美丽年纪。青春之所以被人反复怀念,就是因为它像一场无边际的瑰丽的梦。但我的这场梦既
期刊
【知趣】  问:为什么男艺术家喜欢留长头发呢?比如,贝多芬不仅留着长发,而且一直凌乱不堪。  答:一个人成天待在画室,不种庄稼,不做生意,不去打工……却留着半长不短的头发,长度及肩,偶尔扎着很壮观的马尾辫,偶尔胡乱散着,这种人差不多就是艺术家了。  搞艺术的男人都喜欢留长发、长须及其各种组合,原因总体上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不屑与普通人等同,他们不能容忍自己梳着跟别人一样的板寸;群体的影响和惯性,一走
期刊
凌晨两点,静谧,就连风吹树枝的声音都被无限放大。街边昏黄的路灯带不来一丝睡意。我索性开了电脑修改论文。  QQ上各种消息、通知一股脑涌现,提示音在深夜里有些刺耳。起身去厨房热了杯牛奶,等到终于不再有消息提示的时候我坐回电脑前。翻看以前的留言。视线透过杯口蒸腾的热气有些模糊,我看着屏幕上的留言日期一点点倒退,如同时光回溯。  慕白说:“我是如此喜欢安静的夜晚,也是如此期盼有一次旅行。”也喜欢自己偶然
期刊
他知道了,他可以记住她,他可以不那么孤单。虽然不可以再行走,但是,他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前行。他抖落了一身的叶子,于是,顷刻之间,整座山上,全部都是他。  故事的开头是很久很久以前,到底有多久呢?  他说,久到树木尚能行走,山石尚能言语。那为什么现在的树木都不会行走了呢?  他说,因为呀,世界一开始是一座山,整个世界就只有一座山,山上只有一棵树,他小小的,世界对他来讲大大的,可是这个世界有点太大了,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