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to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原汁原味的国外原版资料,课堂上大量介绍国外的文化与习俗,很多专家学者也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如何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的研究上,但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决定了大学外语教学应同时兼顾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外语学习不应该只是了解西方文化,还应更好地理解本民族文化,并能够用外语对外传播本民族文化。而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外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成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的最为重要的交流与沟通工具,已经成为实际的世界通用语。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从传统的英语语言学教学到英语技能专项训练,再到重视跨文化交际,聚焦目的语文化,大量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然而,众多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作用却未予足够重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严重欠缺,母语文化知识及目的语文化知识严重失衡。很多大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元素,如:包子、清明节、中华名胜古迹名称、四大古典名著、儒家道家经典名称等等。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更有甚者,为数不少的中国学者不知令西方人也十分崇敬的孔夫子的英文译名是Confucius,还有人闹出把Mencius(孟子)奉为异国圣者而译为“门修斯”的笑话。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公开质疑:“内地来的留学生ABC 很好,XYZ 也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不知道《史记》、《资治通鉴》,这种学生毕业出去以后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90%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翻译一些汉语里有而英语里没有的词语,如“素质教育(all round education),安居工程(housing project for low-income urban residents),实现小康目标(to achieve the goal of ensuring our people a relatively comfortable life)”。应当承认,目前大学文化教育存在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教学失衡的现象。笔者通过调查研究,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归纳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社会观念误导
  改革开放后,接受西方文化成为中国社会的时尚,情人节送玫瑰,圣诞节比春节热闹,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到国人脑中。从上幼儿园的孩子到大学的天之骄子,国人都把学英语当成头等大事,在家长和学生眼中,汉语可以学不好,英语却不能丢下。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晋职、评职称、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等等,高度重视英语,只要英语成绩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就会被首先拒之门外。英语在当今中国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可怕的不是英语的冲击,而是面对这种冲击我们所表现的无动于衷,对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肆意漠视。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说:我们很多国人对不起自己的语言。中国人自己不把自己的语言当一回事,自己看低了自己的“母语”。在有些场合就连“中国”二字也懒的说了,只用“CHINA”来代替了。许多的国际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的运动服上除了“CHINA”和国旗以外,“中国”这两个最具“母语”代表的汉字却无处看到。此外,母语文化对学习目的语的负迁移作用被过分的夸大,在实践中也极力强化,社会上流行着让人汗颜的中国式英语就是因为没有英式思维,学好英语就要摆脱母语影响的说法。以上种种错误观念的误导,使大学生重视英语知识的积累,崇尚西方文化,忽视对中华文化的输入。
  二、政府引导不力
  教育部在2007 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但并未对“跨文化交际”做清晰的界定。文件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除对“更高要求”的“翻译能力”提出“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外,未对大学生正确运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做出其它的要求。该文件是教育部下发的旨在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制定教学大纲的主要依据。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大学英语四级英语考试,其考试大纲对学习目的语能力与母语文化的关系更是只字未提。甚至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听力的要求也只是听懂VOA、BBC、CNN 等国外电台的节目,以至于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对自己母语文化的介绍与传播。如此的政策导向必然使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忽视教学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很多英语教师把中国文化内容看作外语学习“以外的东西”。有的学校为了让学生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竟然停掉其他所有课程,只上英语课。一部分师资良好的学院包括某些知名高校大范围展开双语或全英授课。这使得学生中造成一种语言优越感,引起部分学生认为西方语言文化及文学优越于中华民族文化和文学,从而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 忽视对汉语的学习。汉语认读错误百出,汉字写得歪歪扭扭、中文表达词不达意,国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借助英语来表达,这不能不说是汉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悲哀。
  三、教材选用失当
  我国的英语教学课堂语言输入主要依赖于教材,英语学习和英语教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纵观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编大学英语》和《新视野大学英语》,上海外语研究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以及面向高职高专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英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英语教程》等,这些教材都顾及了英语的原汁原味,课文所选内容大多来自国外的报刊杂志,多选取介绍西方社会及文化背景的文章,语言中处处洋溢着英美文化的气息,这些对学生掌握纯正外语,了解西方文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母语文化相关内容的输入明显匮乏,特别是表达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和文章,在众多大学英语课本中难得一见,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资料可供查阅,造成了学生不能从英语教材中学习到中国文化的有效英语表达。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时,表达能力明显不足,甚至是错误频出,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明显都低于表达英美文化的水平。
  四、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课堂教学一直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渠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随着社会对英语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可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素质却亟待提高。有的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薄弱,无法利用动画、声音、视频等刺激立体输出教学内容,致使教学效果不良,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低下;有的教师文献检索能力差,无法为学生从纷繁庞杂的中国文化中查找和辨析出正确的英语表述,满足学生需求;有的教师以应试教学为目的,在英语教学中未能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致使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教学失衡;有的英语教师自身汉语言文化功底薄弱又不善学习巩固;有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强烈的奴性意识,在介绍西方文化时极力赞美西方现代文明,贬低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这些不仅与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格格不入,甚至是背道而驰。教师的素质高低对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有着直接而明显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失语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母语文化的失语不仅会导致我国文化在国际上传播的困难,而且也会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缺乏。只要是有跨文化交际存在的地方,都会涉及到母语文化输出的问题,这不单单是时代的需要,它更是交际中的本质上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来破解这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的现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升学生母语文化的表达能力,这是当下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崔刚,罗立胜.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7]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文化出版社,199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考察浩然的《艳阳天》(第1-4章),指出在“十七年文学”中始终存在着性、政治和现代性的纠缠。这体现了中国现代性道路的独特性。  关键词:性;政治;现代性;浪漫与想象的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微暗的火》这部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既有诗歌,又包含故事,读后会让人无法忘怀。本文试从《微暗的火》的结构设置和作者的一贯风格入手,借纳博科夫最喜欢应用的蝴蝶和游戏者这两个意象,分析他在《微暗的火》里面的玄妙。  关键词:蝴蝶情节;游戏者;文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 要:在翻译界,长久以来,就文化传播所采用的恰当手段之一的归化和异化这两个主要的方式,是一直被热烈讨论的话题。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对一节选英文原著的翻译,来分析对归化和异化手段的选择,并说明两种翻译技巧的重要性,以及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点的必要性。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文化信息  中图分类号:H315.9
期刊
摘 要:随着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变化必然体现出语言使用者的特点。本文试图从文体学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从语音,语言形式,语义的变化着手揭示网络语言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进而总结网络语言使用者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语言;文体;语言使用者  中图分类号:H08
期刊
摘 要: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的第四卷里虚构了一个纯理性的理想国—慧马国。通过对慧马们文明理性却冷冰冰的生活与“耶胡”们丑恶龌龊的生活的对比发现一方面斯威夫特对人类的理性已经绝望,另一方面他对纯粹的慧马的理性也存在困惑。  关键词:慧马;理性;困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互动式教学法的特征、优点,并结合作者在中医院校教授英语的经验,从互动式教学法的角度入手,对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实践进行了粗浅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互动式;英语;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可谓是北京方言简洁、明了,文学语言精炼、成功。此外,《骆驼祥子》可以说是老北京文化的一个缩影。施晓菁女士将其翻译成英文并于1981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译本基本上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及风格。作为一名优秀的译者,施晓菁女士谙熟和深刻理解老北京的方言及其文化。本文主要研究施晓菁《骆驼祥子》英译本中有关中国称谓语的翻译。  关键词:称谓语;文化内涵;翻译  中图分类号:H3
期刊
摘 要:零课时教学模式以其科学性和可行性逐渐受到国内英语教学界的重视。本文力求从教学理念、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评估等多方面来探索阅读零课时在二本院校的可行性,并设计了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寄希望于丰富阅读零课时的研究。  关键词:建构主义;零课时;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
期刊
摘 要:I interpret the address forms in the movie to indicate how the address terms chosen by the speaker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haracters and predicate the consequence.  关键词:power, solid
期刊
摘 要:本文对电视节目高标清同播标准进行研究、探讨,提供了高标清同播系统建设主要方式。本文在分析高标清同播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电视台现状给出设计思路和应对策略建议。  关键词:高标清同播;AFD;基带信号;幅型变换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