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海无边》中黑人形象的颠覆与重塑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jmengm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藻海无边》的问世,大家重新关注了加勒比海周围的风起云涌。本文着重分析小说中的所有黑人形象,分析遇到殖民残酷统治时候,究竟该使用怎样的方法来进行反抗?是暴力革命,还是语言冷战,还是像克里斯托芬一样,用文化来武装自己。
  关键词:《藻海无边》;黑人形象;颠覆
  作者简介:郝书良(1993-),女,汉族,山西大同市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
  这篇文章的题材和开篇会令人想到毛姆的《木麻黄树》。这种颇显冷漠自私的金钱社会下,里斯表明了殖民地的白人尚且在夹缝中生存这一事实。经过作者的打磨,似乎殖民者也经历了不可预想的伤害。甚至对一些黑人的做法我们都产生了不理解甚至埋怨的态度。然而这些黑人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反抗的权利。本文探索殖民地的黑人面对剥削与压迫时到底该如何自处。
  1.暴力,热战
  想要深刻理解黑人的所作所为,就要回顾殖民地的血泪史。庄园经济解体时,曾经的施暴者变成了身无分文的落魄者,而曾经的受害者在新的权力竞争中粉墨登场。所以以怨报怨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这一切冲突无关乎他们是否是上帝的选民或种族低劣与否。黑人的反抗是无处不在的,肢体冲撞暴力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黑人邻居在开篇就为整个文章笼罩了一层死亡的气氛,他们杀害了安托瓦内特家里的一匹老马。老马是家里为数不多的财富之一,老马之死暗示了安托瓦内特一家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了。在白种人安托瓦内特的凝视下,这些黑人邻居都是未开化的不可理喻的,打砸抢烧更是家常便饭。黑人这种丑陋的嘴脸在里斯笔下显得那么顺其自然,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背后深层次的根源。这种宣泄恰恰反映了当年他们自己家园在殖民者铁蹄的践踏下变得支离破碎的事实。
  在黑人邻居中有一个和安托瓦内特同龄的小女孩,她们曾经一起吃饭,在同一条河里洗澡,甚至换衣服穿。一度时期安托瓦内特甚至认为自己有了一个很好的闺蜜,就是在她家罹难的那一天,黑人姑娘蒂亚(Tia)手中的石头终于敲破了她们之间脆弱的温存。但是我们也不妨回顾在她们所谓的友谊发展的过程中,安托瓦内特又何尝是一次将蒂亚与自己放在了同等的地位上,黑鬼,贪财,不讲卫生便是她给自己的朋友贴上的标签。蒂亚在妈妈身边哭红了眼睛,她也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又何必苛责她在混乱中可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事实上,由于种族肤色的原因,蒂亚与安托瓦内特根本不可能真正在一起,她们二者之间的融合就会意味着背叛历史。
  2.语言,冷暴力
  “你教会了我语言,我受益于它。是的,但我也学会了诅咒。”(Spivak, 2001:211)斯皮瓦克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在属下的世界,诅咒成为了发声的必要条件。这种不同寻常的语言形式就是体现话语之间差异的重要策略。
  因此除了暴力冲突之外,小到语言方面,黑人也在进行着自己的独特的反抗。仆人巴蒂斯特(Baptiste)是格兰布瓦庄园的仆人总管。罗切斯特与安托瓦内特在这里度过他们的蜜月时光。这个高大威猛的男人虽然会说一口标准的英文,在罗切斯特这个英国绅士面前从来都是不卑不亢,用心守护者自己的家园。当罗切斯特在森林中迷路时,问到了法国人修的石子路,巴蒂斯特始终保持沉默,反复告诉了罗切斯特一句话:“没有路”。连续三个话轮,巴蒂斯特只回答他没有路,并不多言其他。对于巴蒂斯特而言,这个岛屿是他长大的地方,再三的否定就是为了扩大罗切斯特对这个岛屿上的一无所知。他不了解这里就没有办法征服这片土地。
  小说中的克里斯托芬的反抗方式更多地融入了文化因素的反抗。文中出现的第一句直接引语,并且是一句语法错误很明显的话就是出自克里斯托芬之口。作者交代过,克里斯托芬不是不会讲英文,如果人家愿意,她不仅讲一口流利的英文还会说法语。就是这么一个人,她采取了像其他黑人一般说话。因为她自己清楚在西印度群岛的他们,选择了什么样的语言就关系到了自己的立场。所以她故意使用一种“黑色语言”来证明自己所选择的力量与将要颠覆的潜能力。不仅仅是黑色语言,更是黑色权力的代言人。作为一位资深的奥比巫婆,她继承了西印度群岛的本土文化。对于奥比巫术,这些殖民者都有一种又爱又怕的心理。
  克里斯托芬与罗切斯特的对话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小高潮。在这场对话中,克里斯托芬可以算得上是酣畅淋漓地痛斥了伪善的西方宗教,告诉他们压根就没有上帝在的邪恶世道,她尖锐地指出来了安托瓦内特婚姻的真实价值,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人。作为一个与殖民者的文化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代言人,她充分吸收了这种黑色的文化,运用自己的力量来颠覆宏观叙述与普世价值。克里斯托芬的存在虽然没能改变安托瓦内特的命运,却为广大的黑人群众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学习对象。她始终没有屈从罗切斯特的逻辑,最后毫发无损地离开了。
  3.结语
  在后殖民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不仅仅是被有意无意地删除,丑化,更多的是在重新塑造出来一个新的个体。用暴力的或者非暴力的方式进行反抗。这些反抗同时也为整个殖民历史的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Ashcroft, Bill, et al. 1989. 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M]. London: Routledge.
  [2]琼·里斯. 1996. 藻海无边[M]. 陈良廷 刘文澜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其他文献
辽宁省大洼县新兴农场在今年8月初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侵袭。农场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在21.5公里长的防洪大堤上与汹涌的洪水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搏斗,赢得了
摘 要:荻生徂徕所作《峡中纪行》叙述了作者寻访奇景的过程,共有上、中、下三篇。中篇对饿鬼嗌的探索描写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荻生徂徕;峡中纪行;饿鬼嗌  作者简介:谭若丽(1984-),女,山东省莱芜市人,2015年获吉林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古典诗词、东北文学。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在山东鄄城有一位革命老人李凤英,她11岁参加八路军,为革命立下功勋,几次身负重伤,濒于生死之界,是鄄城的普通百姓救了她。此后四十多年,她始终怀着向鄄城百姓报恩的念头,先
摘 要:莎士比亚不仅是伟大的剧作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在十四行诗方面的成就,不仅在英国,乃至在世界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巅峰。莎翁作品中含有大量的博喻现象,西方人把这种博喻现象称为“莎士比亚式比喻”,十四行诗也不例外,诗歌中大量博喻和隐喻的使用,使诗歌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而是具有千变万化的修辞之美和深邃的思想。  关键词:十四行诗;事物性博喻;事件性博喻  作者简介:赵梦(1991-),女,湖北人,上
进入文明史后,女性悲剧是一个人类性问题。西方女性的“她者”身份从其三大文化渊源即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和《圣经》中一览无余。《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为19世纪欧洲
塑造敬业爱岗的警魂 在鞍山市郊的月明山上,有一个高墙和铁丝网围成的院落——鞍山市公安局收容审查所。 这个所不仅地域偏僻而且任务繁重,担负着收容审查、行政拘留和收容
摘 要:日本历史的发展中,是在明治维新之后逐渐步入现代化的社会。在西方文化的传递下,原先封建式的日本思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男女平等的观念也逐渐渗透到日本思想发展的潮流中,而日本女性的地位在这样的形势下也得到了提高。从日本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女性形象的变化。因此,本文将会结合芥川龙之介等的作品来分析其内含的女性形象的特点,以此来分析文化视野下女性的地位。  关键词:文化视野;日本文学作品;女
新闻工作是一个严肃而神圣的职业。能够成为讴歌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是十分光荣的。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像新闻工作者那样以深刻的历史纵深感,理性地触摸和探究 Journalism is
摘 要: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是其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部。小说中的内容很好地表达了他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一生》的探索,希望能够好的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与主旨。  关键词:《一生》;文学创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  《一生》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生平仅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