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句町”及与之相关的西林地名的考释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xia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句町”本义应是“红色的藤蔓”。通过对“句町”及西林部分地名的考释,认为广西西林曾是古句町国政治中心。
  [关键词]句町;西林县;地名;政治中心
  [作者]吕嵩崧,百色学院。广西百色市,533000
  [中图分类号]K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2-0118-007
  
  “句町”是横跨于广西西部和云贵高原前沿一个古老的方国,史籍记载非常简略。“句町”首见于《汉书》,既是王国名,也是县名。根据《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记载,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前),“句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虏有功”而诏封统治句町地区少数民族首领亡波为王而得名。《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说: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会越已破……郭昌、卫广引兵还,行诛隔滇道者且兰,遂平南夷为群舸郡。”句町县当在此时开始设置,并与夜郎同为群舸郡属县。应劭注《汉书·地理志》说句町县为“故句町国”,说明此县是在古老的句町联盟部落活动范围内设立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句町县……其置自濮王,姓毋,汉时受封迄今。”这里所谓的汉时受封当指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毋(亡)波封为句町王。所谓迄今,是指常璩作《华阳国志》时,即东晋穆帝(公元334—360年)时期,由此看出句町国在历史上存在了约400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 要】乡村旅游对中国乡村文化尤其是对民族村寨中民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使得民间艺术从隐形民俗生活状态走向旅游景观的场景中,在改变自身文化特质和外在形式的基础上,以旅游产品或旅游景观的样式得以存显。就湘西德夯苗族村寨而言,其拥有的民间艺术是基于苗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村寨日常生活文化运行机制而生成和存显的,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知识特征。受制于乡村旅游的影响,苗族传统民间艺术强烈的地方性知识特
期刊
【摘 要】中越边境地区上世纪80年代末两国关系得到改善以来,中国与越南毗邻村屯边民之间缔结的跨国婚姻数量呈快速上升的态势,越来越多的越南妇女嫁入到中国家庭。本文着力探讨中越边境跨国婚姻建立的基础,同时关注这些嫁入中国家庭并生育子女的越南妇女的处境。由于制度等各种条件限制,她们难以有正常的婚姻登记,最终沦为尴尬的“无国籍女人”,这对中越边境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关键词】跨国婚姻;中越
期刊
【摘 要】在社会转型期,侗族社会以歌唱为重要乐生手段的艺术化生存方式发生了日趋淡化的变化,因而,侗歌艺术传承场域如何实现现代性转型,有侗歌“活态”仓库之称的歌师为此担当着重任。然而,当下传统型歌师、民间新型歌师、学者型歌师等类型歌师的概念内涵、外延已发生了变化,歌师日常生活状态由于文化市场化操作、利益最大化等诱因的影响亦悄然发生了改变,侗歌艺术传承场域模式也发生了颇具现代性特征的衍化。因此,呼吁传
期刊
【摘 要】在中国民族学的理论来源及其发展上,无论是“舶来说”、“本土化”,还是“中国化”,都是把西方民族学作为中国民族学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和立足点,难免会陷入一种以经典诠释现实、以今套古、以外导内的研究困境。坚持中国民族理论的“中国特色论”,就在于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以及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和研究出发,以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史来作为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主干思想,中学为主西学为用,这样才能促进中
期刊
【摘 要】随着多学科研究理念的逐步确立,历史人类学与其他研究领域也有了深广结合,区域社会史研究便是其中之一。赓续此一顺势,本文从壮学本身所处的境况出发,在探寻历史人类学与壮学研究领域的契合点的同时,将目光置于少有人关注的近代壮族边疆社会史的研究。以此为释例,在理论与方法上做些尝试性探究,以期为丰富历史人类学的区域和民族研究经验探引一二。  【关键词】历史人类学;壮学;边疆区域社会史  【作 者】覃
期刊
壮族及其先民自古以来就在华南—珠江流域生息繁衍,这里特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区位优势、族群构成与互动背景,造就了独具一格的壮族文化,理清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不仅是唤起壮族民众族群记忆、增强族群认同的前提,更是建构壮族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精神文明结构的基础。作为自幼浸润在壮族文化氛围中的壮族学者,覃德清教授致力于壮族文化特征、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的研究,新近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
期刊
【摘 要】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问题,一直以来被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形形色色的民间组织重点关注,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焦点话题之一。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有关生态与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等议题,使得“生态人类学”研究成为备受瞩目的一个新兴学科。本文简略地梳理了生态人类学的概念及其发展,侧重分析近30年来我国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生态人类学研究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因而在学科规范上问题较为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法理分析,认为传承人和群体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二元主体,并结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群体立法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主体  【作 者】甘明,贵州凯里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光梓,贵州凯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贵州凯里,556000  【中图分类号】D923.4;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哈尼族私人生活领域仪式中最为隆重和耗费最大的是丧礼。对箐口村丧礼中的经济消耗的分析证明,它并不是非理性的,而是具备着按大致同等比例灵活决定实际支出、契约式的代际转移、有等级差异的社会性消耗等主要特征。它是一种独特的食物储存、再分配和分期提取的制度。丧礼礼物的赠予和分配过程进一步表明,哈尼族丧礼的根本要义,就在于通过经济的消耗,来实现当地基于亲属与非亲属区分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关
期刊
【摘 要】20世纪前半期,中国掀起了西南民族研究热,大学和研究机构纷纷开展了西南民族调查,中山大学是西南民族研究与调查的先驱之一。20世纪20年代后期,该校生物系师生实地调查了两广瑶族。随后,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调查云南民族,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有组织有影响的西南民族调查。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山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师生广泛开展了西南民族调查,成就斐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