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袋米的故事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wq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终记得岳父当年“雪中送米”的故事。
  1987 年,我与当时还没买“城镇户口”的妻子结婚后,一贫如洗。虽然是一名乡卫生院的医生,但工资少得可怜,每月仅有百把元,只能糊口而已。妻子婚前在娘家某乡镇企业当出纳,婚后就没去上班了。母亲为我们的生活万分着急,她考虑到我家在古镇首创的个体布店生意很好,就叫我二姐在县城刚开业的“文昌宫农贸市场”二楼租下了一间门面房,让妻子也开一个小布店,并说干就干,所以我们的“迎仙布店”(聪明的二姐夫特意赶制出一个很典雅的牌匾)很快就正式开张了。
  从此,妻子总是起早摸黑,谨慎经营,热情待客。我呢,每天都骑车上下班,中午在乡政府食堂搭伙,晚上就回到县城,用煤油炉子烧水做饭。平时的节假日就帮妻子到外地进货,跑得最远的是浙江柯桥等地。每逢“五一”“十一”和春节等重大节日,就毫不害羞地将店里的布匹、毛线和床上用品等,用板车拖到文昌宫大门口或县城的小市口“大甩卖”,一些同学、同事和老友看到我后,都不好意思地绕开了。我却依然坚持着,因为我心里很坦荡,利用工作之余帮妻子卖货,用汗水换来一点收入,是堂堂正正的。记得妻子在“大甩卖”后帮我数票子时那份激动和惊喜。由于我俩的共同努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一年后,儿子出生了。我和妻子在高兴之余,也为“增丁添口”犯了愁,因为我们三口之家唯有我一人吃商品粮,每月计划是菜油半斤、粮食二十七斤。这对于年轻的我们特别是哺乳期的妻子来说,显然是不够吃的。所以一遇“冒火”,就逼着我们到黑市上偷偷买粮买油吃,有时还厚着脸皮到妻子的娘家“想办法”。
  1988 年农历二月初的一个周六傍晚,我下班刚到家,就听到妻子说:“小铁桶里没米了!”我找出“粮油供应卡”,打开一看,上面的计划全买光了,只好叹息说:“今晚只能下面吃了。”妻子一边在柜台上忙着“滚布”,一边对我道:“明天是星期天,你干脆騎车去我娘家讨点米吧!”我说:“不行,上次已在你家驮过一袋米了,咋能再去呢!”可心里很着急,难道真的喝西北风?
  第二天天蒙蒙亮,我就起床了。我想骑车回二十里外的古镇,自信母亲会有法子的,当年那么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我家也没饿死人,难道现在还会饿着我们?可我刚把店门打开,竟然发现整个农贸市场白茫茫一片,哇,老天竟然下了一夜的雪,地上和屋顶都白茫茫一片。料峭的寒风依然在呼啸着,骑车回家找米显然是不行了,我不禁仰天长叹……
  此时,我忽然听到楼下传来一个非常熟悉的声音:“小钱啊,快来!”谁会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大清早叫我?我立即跑向了楼梯,扶在水泥栏杆上朝下望,啊,楼下竟然站着一位“雪人”!吓得我赶紧“噔噔噔”地往楼下跑。到了一楼,才吃惊地看出,原来是岳父大人!“大,您怎么一早进城来?”个头矮小的岳父一边笑着喷出热腾腾的粗气,一边拍了拍靠在他腿肚上的一个鼓鼓囊囊的口袋说:“给你们送点米来!”“啊?”我听后,感动不已,两眼不禁涌出一串热泪来:“大……大!这个大雪天,您咋想到送米来!若摔倒在哪里,怎对住您呀!”说着,便用双手为他拍打身上的积雪。老人家一手扶着墙,一手将绑在胶鞋上的草绳解开(防滑用的),再轮换着将胶鞋在墙上磕了磕,这时我才发现他的一双厚袜子全被冰雪给浸湿了,脚上还冒着热气呢。老人家却故作轻松地说:“没事,只有五六里的路,不远!”我回头看了看他的身后,难过极了,因为他在雪地留下的一串很不规则的脚印,深一脚浅一脚的,说明他是一路挣扎而来的。我慌忙对楼上的妻子喊道:“你还不快下来,大来啦!”妻子一听说父亲不期而至,立即像皮球从楼上滚下来。在明白父亲特意冒雪为我们扛来半袋米后,她忍不住哭出声来:“大,您何苦呀!我们的米还没吃完呢!”老人家却哈哈一乐道:“哭啥!你妈昨天夜里知道下雪后,就叫我今早送米来。嗨,只扛了半袋,多了扛不动!”
  我听后,感到异常震惊,血脉亲情啊!
其他文献
“大毛”是我养的一只猫的名字。  女儿在外地工作。一天,她在工作回来的路上,看见路边一只流浪小猫,觉得可怜,便带到公寓饲养,取名“甜甜”。前年春节前,她工作有变,把甜甜送回家来养。初见它满身浓密且又长又白的毛发,我索性给它改了个名字叫“大毛”。  父辈们常说:“狗不嫌家贫”,是说狗不因主人家境贫寒而失去对主人的忠诚,但说起猫来却是“没有不沾腥”的,意思是谁家的生活好它就跑去谁家。受此影响,我对猫就
期刊
米,雪白雪白,经打磨抛光,确有晶莹之美。米粒有如婴幼儿的乳牙,匀称好看,闻而有香,捧在手心,有如童话王国里的小人儿,粒粒起舞,美若天使。  小时候关于米的记忆,委实不怎么美,贯穿了我营养不良的童年。自己家种的谷自己去打成米,简易的打米机,米粒参差,粗细不均,糠粉包裹,灰头粉脸。一担谷进去,变成大米、碎米、米糠出来,风车摇过之后,米中还有零星漏网的谷,细看,也有小颗粒的稗子混杂其中。米糠也是要干干净
期刊
在湘西南马头桥,这个巴掌大的地方,人们是最讲礼数的。  礼数不到、礼数不周或者失礼的人是不被大伙尊重的。会被别人骂“死不通道理”,是无知的表现。接下来的日子,在一簇簇游离过来的目光里,他们的岁月如一池死水,受乡人唾弃……  在乡间,礼数也叫礼性。它们在乡人的共同努力经营下,四季葱茏,世代葳蕤。当时,村里的人们没有多少文化,大字识不得几个,呷墨水最多的人也不过上了个高中,在乡民们的眼中,是太学了!是
期刊
一次月光行动,记忆深刻。  月光下,我们几个孩子正聚精会神地把捋好的麦头放在火堆上燎,微黄的麦粒瞬间变成了嫩黄香甜的美食,阵阵清香飘荡在田野,馋得我们饥不择食,谁也没注意到看坡护麦的孟大爷,顺着火光悄悄地来到我们身旁。“孩子们,千万要注意安全防火啊!千万不要烧了麦田,烧了麦田可是大事!吃了赶快回家吧。”冷不丁把我们吓了一大跳。大家心想:坏了,这次要闯祸了!吓得一个个溜之大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
期刊
猪獾是鼬科,哺乳动物,长得非常像猪,喜欢吃蚯蚓、蜥蜴、蝼蛄等,也盗食玉米、红薯、花生等农作物,生性胆小,平时很少见到。我在乡村长大,也只是在小时候见过两次。前不久,母亲在电话里说烦透了。我问:“么事?”母亲说:“咱家的瓜园今年被猪獾给糟蹋惨了。”  母亲每年都会种西瓜和甜瓜。一到瓜成熟的时候,便打电话让孩子们回家拿。瓜果虽随处可买,但母亲总觉得自家种的瓜更香甜,不打农药,孩子们吃得更安心。当然,还
期刊
在我们家乡广东省雷州半岛的大海边,每逢海水退潮时,人们发现在海边的沟渠、滩涂及石块的周边,爬满了一只只大大小小的蟛蜞。  这些小家伙,宛若一个个小精灵,在沙滩上时而走动,时而停歇,一旦见到赶海人的影子,便迅速地爬入洞中,躲藏起来。  生活在雷州半岛大海边的渔民,于上个世纪的70 至80 年代,家家戶户都有捉蟛蜞腌渍磨蟛蜞酱的习惯。那时,渔民们每当出海捉到蟛蜞,回来就及时用清水洗干净,用盐腌上个把星
期刊
一说到石灰,像我这样的“90 后”或“00后”,也许会知道明代于谦的那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但几乎没人知道,石灰究竟是怎么烧出来的。听了爷爷奶奶的讲述,才知道我们诸葛庙村居然曾是本市一个重要的石灰产地。  对于农民而言,石灰的主要用途有两个:一是消杀虫菌和改良土质,二是用来当作建筑材料。爷爷说,农田土壤多数含酸性,而石灰属碱性,水稻插秧前
期刊
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背着书包,走在放学回家的小路上,折断路边伸出来的一根小树枝,抽打着脚下漫长的杂草,树枝上原本有的几片叶子掉了,青绿的树皮也脱落了,光溜溜的。  小男孩端详着手里光秃秃、白亮亮的树枝,高兴起来,仿佛得到了一件心爱的玩具,指天画地,扮演绿林好汉,嘴里不由得吹响了口哨。他会唱的歌不多,口哨声也就不成曲,如同鸟鸣,时长时短,时高时低,蛰伏路边山林里的几只不知情的小鸟也跟着应和,清脆地鸣
期刊
父亲弟兄姊妹五个,奶奶在我出生前就已过世,爷爷也在我两三岁时不在了。为了在土坷垃里刨食,单帮的父母在繁重的农活之余几乎无暇照看我。因此,童年的我基本上大半时间被父母托付给了屋后的干娘。  我是在干娘家那个门墩上长大的。每次,我在地上爬,脆格生生地干哭几声耗尽气力后,软软地与地面来个亲吻。干娘需要照料家里猪啊鸡啊,还要忙活一大家人的饭食,也没有时间整天将我背着抱着,无奈就将我交给了堂屋的门墩。从小乖
期刊
说实在的,它并不香甜,相反,有一种苦涩的气息,但在这容易犯困的季节,它的到来,能给人提神,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它是谁?芳名叫作女贞子,开满了我们的校园。  四月中旬的春雨中,那矮矮的女贞树的枝叶间,冒出来一些细长的淡绿色的花秆来,花秆的顶部,是一颗米粒形的花蕾,身形也是修长的,色彩则是白中略帶点绿意,远远地望去,像一把米粒撒落在绿叶间,一幅丰收在望的图景;过了三四天,这批花蕾开放了,四片花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