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 :热带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566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互存互促关系。以海口周边生态文明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现状及乡村旅游发展条件为依据,探讨该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路径,提出应以生态文明村建设成果为基础,注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文化促进和民生服务等多重功能发挥,通过提高居民主体意识、制定乡村旅游整体规划、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质量、保护乡村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实施乡村旅游生态补偿、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宣传等,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 乡村 ;生态文明 ;乡村旅游 ;海口 ;发展路径
  分类号 F590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2.020
  Harmonious Path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ircumjacent Countryside of Haikou
  CHEN Haiying1) ZENG Xiaohong2) HUANG Chongli3) KANG Youfa4)
  (1 Tourism Colleg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2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CATAS, Haikou, Hainan 571101, China ;
  3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China;
  4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Chengxi Campus,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01,China)
  Abstract There is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rural tourism in circumjacent countryside of Haikou, this paper aims at the harmonious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path between them. It proposes that the harmonious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should be support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 and multiple functions of rural tourism should be emphasized,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culture promotion and service for people's livelihood. By the way of raising the local residents,consciousness of being main part, developing an overall plan of rural tourism, enhancing rural infrastructure,elevating the quality of tourism service and protecting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ou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propagating rural tourist products as well, the harmonious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will come true.
  Keywords country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rural tourism ; Haikou ; development path
  1 问题的提出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的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形态,其追求的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和谐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生态文明建设能解决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之间的矛盾,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服务需求,是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和客观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其建设的好坏关系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1]。
  生态文明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载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近年来,海口市区周边(以下简称“海口周边”)乡村地区立足自身生态环境的优势,在农村经济基础并不十分雄厚的情况下,从改善村容村貌村风入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的道路;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该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有关调查发现,整体规划缺乏导致各村域乡村旅游发展处于“各自为战”的散乱状态,缺乏专业教育和培训导致社区参与服务水平较低,乡村旅游经济因缺乏配套产业支撑而难以形成系统化、规模化发展,开发经营户过于注重经济收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和公共资源保护,等等,是当前海口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本文拟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入手,在分析海口周边地域生态文明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以乡村旅游促进该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以期为海南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2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2.1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自2000年海南省政府有组织地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以来,海口周边乡村区域依靠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找到了一条既符合省情,又颇具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推动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下,海口周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到2013年底,全市已有1 577个自然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74%[2]。生态文明村已经成为海口周边区域的一道亮丽风景。走进生态文明村,人们可看到新鲜欲滴的热带瓜果、古老苍劲的大榕树、椰林掩映的湖泊,优雅洁净的林荫小道,还有农家小院里嬉戏的家禽,等等;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村民的纯朴热情与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热带乡土文化。
  2.2 海口周边生态文明村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体现在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观基础、精神动力、衡量尺度和创新手段等方面[3]。现实中,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还能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近年来,海口周边乡村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整顿了乡村环境卫生,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审美品位,这些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基础。截至2014年底,海口市范围内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基础而建立的具有接待能力的特色乡村旅游点已达38个,年接待市民游客近百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超过5 000万元。从发展格局来看,已初步形成了以美兰滨海休闲游、琼山红色和绿色生态游、秀英火山古村落探秘游、龙华历史文化游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集中反映了海南乡村旅游的风貌[4]。
  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也可成为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具体体现为其开发的综合性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一致,其产品的“绿色性”可增强旅游者和开发经营者的生态意识,其消费的“自然性”利于促进产业经营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等。除此外,旅游发展还能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对外展示和交流的“窗口”,积累必要的资金和人才,同时通过乡村休闲游憩环境的营造而促进村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例如,位于海口市三门坡镇的龙鳞村,自2008年以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已初步建成以龙湖、特色民居、椰林、橡胶林、特色农家菜肴、地方土特产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载体,以田园观光、龙湖泛舟、湖边垂钓、棋牌娱乐、特色餐饮、闹公期等活动为内容的乡村生态休闲园地。2010年,该村游客接待量达1.2万人次,接待收入31.4万元;到了2014年,该村游客年接待量和旅游接待收入分别达到了3.8万人次和216万元,成为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不仅促进了该村产业结构加快向第三产业为主体转变的步伐,也极大地推动了其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近几年来,经过政府、公司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以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乡村旅游开发经营效益为重要依托,龙鳞村的交通、饮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明显提升,村民的产业经营管理水平、生活质量及对外文化交流程度等也不断得到提高;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也进一步为该村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形象基础。
  可以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充分利用多种有利条件,实现两者的协调互动发展。
  3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路径
  3.1 海口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
  3.1.1 优越的自然环境
  海南省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型省份,有很强的生态和乡村旅游吸引力。海口市地处海南省北端,其周边乡村地域常年空气清新,有着美丽宜人的热带自然景观,包括阳光、沙滩、绿树、田园、奇峰、异岭、河流、湖泊等,使这里具备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优越自然环境条件。
  3.1.2 独特的人文环境
  海南少数民族众多,风情各异,有独特的田园风光、民族风情、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海南岛因为长期孤悬海外,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不仅风光优美,黎苗文化更是独特,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历史遗迹和丰富的地方性土特产品等,构成海南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人文环境。海口周边乡村区域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黎苗民族文化,船形屋、竹筒饭、山兰酒、黎锦、竹木器乐以及丰富多彩的黎苗工艺品等,也构成该区域旅游资源宝库中的一朵朵奇葩。
  3.1.3 有利的政策条件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享有许多优惠的发展政策。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性产业,旅游业倍受海南各级政府的重视,在规划、投资、税收、用地、人才等诸多方面都对旅游业实行政策倾斜。海南省政府2008年4月正式提出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目标,为促进旅游业全面与国际接轨,正在努力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同时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点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旅游发展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发展纲要》已明确提出将热带乡村观光和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推动海南旅游产业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增长点及重要内容。为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相关要求,海南省农业厅也已提出在海南各地创建100个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的目标,并将争取相关部门在政策、投资、用地、税收、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此外,自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海南省各项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不断升温,这些都为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2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途径
  作为乡村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构成和分布具有较强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地域单元,海口周边乡村区域应本着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旅游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念,探索本区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3.2.1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思路
  乡村旅游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时间尺度上既要满足当代人旅游的需要,又不能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旅游需要的能力,在空间尺度上,既要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又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既要协调保护环境、维持乡村“独特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又要注重乡村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5]。
  鉴于此,考虑到海口周边乡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紧密关系,本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以现有的生态文明村建设内容和成果为基础,从发展意识、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入手,加大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坚持走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在重视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发挥,促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发展的同时,倡导发挥乡村旅游的文化促进和民生服务功能,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项目开发、环境建设和宣传引导,将海口周边乡村区域建成生产、生活、生态和人文等多维景观和谐共生的环城休闲游憩地带,实现乡村旅游与村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双赢发展。
  3.2.2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策略
  (1)提高社区居民的主体发展意识
  “生态”村建设旨在促成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和谐,“文明”村建设旨在促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当这四种“和谐”浑然一体时,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则会水到渠成[6]。村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提高村民对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的认识,是海口周边乡村地域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政府等管理主体在制订实施乡村旅游政策方案的同时,鼓励社区居民通过合理参与方式与外来旅游开发商进行合作的意识和水平,不仅可有效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矛盾冲突的管理效果,还能增加当地社区社会发展资本的积累[7]。因此,在努力提高海口周边乡村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同时,加强培育其乡村旅游参与和合作发展意识势在必行。在这方面,应当发挥村委会、乡村专业合作社及模范经营户等的组织和引领作用: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办专题讲座和学习班等活动,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使村民摈弃落后的开发思想和理念,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其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乡村旅游协会、研究机构等组织的支持和配合,在积极引进外来企业和资金进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特色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社区居民进行旅游服务、经营管理、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解决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问题,促使居民在提高旅游参与意识、更新发展理念的同时,获得文化、环境和经营等素养的综合提升。
  (2)制定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规划必须先行。在这方面,应坚持以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科学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应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积极探索符合所在地域特征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8];以涵盖当地居民、开发经营者、行业专家等有关主体的对话协商机制建立为基础,制定体现实用性、预见性、保护性、协调性等特征的乡村旅游整体规划,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秉持“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景观为基础、以特色文化为亮点、以绿色营销为手段,努力建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同时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当地居民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升,从而有效发挥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促进功能,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海口周边乡村地域可在当前生态文明村落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中要坚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要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统一规划,结合本地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二是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因地制宜、贴近自然、突出地域和乡土文化特色,避免城镇化开发趋向,注重提升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三是注重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到位,避免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低档化及重复建设,既使游客获得便利舒适的旅游体验,又能使社区居民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
  (3)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否配套完善,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在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调动各方投资积极性,加大对乡村旅游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当前海口周边乡村区域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的问题,应当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以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为契机,在近年来本区域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各项乡村旅游接待功能项目的建设,完善村域内外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具体来说,可采用政府补贴、企业投资建设、村企合作运营的方式,促进村内外道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清洁能源、公共厕所、景点标识系统等设施的完善,同时建设农村宽带网、有线电视、卫生服务站等,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环境,同时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供良好的功能配套。
  (4)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质量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突出乡村特色,要注意与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民族风情、文化传承相结合,整合特色优势资源,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项目,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务质量。当前,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经营主体服务意识较弱、接待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方面应该制定统一标准,规定对乡村旅游接待点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促使经营主体不断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应当以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通过开设专门课程、举办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务和经营管理意识,使村民充分认识到接待服务和管理水平是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促使其改变过去那种散漫、自由、服务意识差等习惯,努力学习旅游接待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整体的接待管理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提升村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水平。   (5)保护乡村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
  尽管不同乡村地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存在差异,但就本质属性而言,乡村旅游应具有乡村自然性与地区文化性的双重特性[9]。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乡村旅游产品与形象的自然特性,尽可能减少人工行为对乡村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应注重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梳理、挖掘和展示,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乡土文化体验空间和内容。海口周边乡村地域在开发利用本地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积极探索科学保护地域民族民俗文化以及进一步提升村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热带田园风光、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建筑、饮食、节庆、祭祀等地方民俗文化,是本地域乡村旅游业所能吸引外地及附近城市游客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综合协调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避免因盲目发展和低层次竞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坚持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及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6)实施乡村旅游生态补偿
  现实中,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个人往往会通过一些公益性的宣传、捐赠、劳动、培训等活动参与海口周边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社区扶贫发展;同时,许多居民也常会通过自觉或非自觉的个体或集体行为进行当地乡村生态资源保护与环境建设(如护林防火、保护水源等)。尽管这些组织和个人开展上述活动不一定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初衷,但其实施的乡村生态保护和建设活动过程往往会付出相关成本或损失相应利益,其行为既能促进海口周边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也为该地域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功能维护与提升做出了贡献,因此理应得到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者、游客等生态利益获得者和有关管理部门的合理补偿。
  具体而言,对上述保护和建设者的补偿,一方面可依托当地政府或有关管理部门所设立的生态保护公共基金,结合其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要素投入情况,以资金或实物等形式对其生态环保行为进行对应经济价值的物质补偿。另一方面,可根据其对乡村旅游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贡献情况,设置相应等级的荣誉称号等精神奖项并开展公开授奖活动;也可由乡村旅游经营者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其免费参加乡村旅游体验活动,等等。
  (7)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宣传
  为增强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效应,除了应实施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相结合的营销组合策略,通过媒体广告、人员促销、公共关系、互联网、节庆会展等多种方式进行乡村旅游产品推广之外,还应努力实现本地乡村旅游产品宣传营销模式的多样化,具体包括,①主题集中型:可针对专门的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群体(观光型、度假型等),依托海南省及海口市的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平台,推出本地域不同特色和体验内容的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分别采用专门的宣传主题来集中促销;②首脑推动型:借助2014年李克强总理来访本地并购买土特农产品而产生的“轰动效应”,与国家和地方主流媒体合作,加强本地生态文明村形象和乡村旅游特色商品的宣传促销;③部门协同型:本地乡村旅游开发管理部门除了应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协调外,还要争取与不同部门合作,参与其在国内外的各种非旅游行业经贸交流活动,以形成多部门协同促销本地乡村旅游产品的格局;④区域联动型:要加强与邻近区域(如文昌、琼海、澄迈、定安等)的联系与合作,同周边若干个距离相近、线路相连、特色互补并具有共同客源市场的旅游目的地进行联合促销,以实现跨区域、互惠互利的旅游市场营销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玉明. 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87-290.
  [2] 郑 峰,林志岩. 海口市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 时嵩杰. 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4.
  [4] 祝 勇.“后观光时代”:海口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之路[N]. 海口晚报,2014-11-07(9A).
  [5] 杨 朗.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2009.
  [6] 尹正江,李 颜.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J]. 价值工程,2009(2):8-10.
  [7] Park D B, Lee K W, Choi H S,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socialcapital in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 in South Kore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6): 1 511-1 520.
  [8] 蔡永海,孙 垚.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乡村生态旅游对策——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 农村经济,2014(3):70-73.
  [9] 蒙丽琴. 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 农业经济,2014(3):105-106.
其他文献
农业部橡胶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海南儋州 571737)  摘 要 木霉菌具有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能力,因而成为开发土传根部病害生防菌的首选之一。利用对峙培养法,测定8个木霉菌菌株对3个橡胶树红根病病原真菌的体外拮抗作用,并对筛选出来的木霉菌进行相互间的对峙培养分析。结果表明:有6个木霉菌对3个红根病病原菌具有显著拮抗效果;所选出的6个木霉菌之间尽管多数可以共存,但存在空间和营养竞争
期刊
摘 要 以火焰兰的茎段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植物激素配比对茎段侧芽萌发和生根壮苗的影响,以及不同培养基配方和不同添加剂对火焰兰生长过程中褐化现象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最佳侧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0.5mg/L,培养40 d,后诱导率可达97.95%;添加活性炭0.3 g/L可有效抑制侧芽诱导过程中的褐化现象,褐化率仅为13.17%;1/2 MS+6-BA 0.2 mg
期刊
摘 要 实蝇(fruit fly)是水果和蔬菜类作物的重要害虫。本文对我国南方(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福建)实蝇种类、分布范围、寄主(诱剂)进行总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华南地区采集(诱捕)的实蝇已达18属97种,其中海南21种,广东15种,广西30种,云南59种。同时,就主要实蝇在我国的分布特征及实蝇科昆虫的鉴定和分类上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 实蝇 ;南
期刊
摘 要 综述天然橡胶生产的风险属性,介绍国内外应对天然橡胶价格低迷的生产技术措施,推荐一种全周期间作模式,同时探讨应对胶价低迷的生产技术对策。  关键词 天然橡胶 ;胶价 ;生产技术 ;应对措施  分类号 S794.1  Discussion on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eriod of Rubber Price
期刊
摘 要 采用大棚饲养及连续2年定点监测、分级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云南河口香蕉褐足角胸叶甲进行动态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香蕉受褐足角胸叶甲危害的高低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与发生危害的田间消长规律成正比;12月至翌年3月份的温度、湿度为每年当中的最低值,其危害率、危害指数最低,仅为0~3.08%及0~0.77;5~9月份尽管温度都很高,但仅5~6及8~9月降雨量最多,出现了2次高峰值,危害率、危害指数达
期刊
摘 要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台农、紫花、凯特3个品种芒果为实验材料,探究套袋对芒果的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粗纤维、β-胡萝卜素等4个主要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套袋台农、紫花、凯特3种芒果果肉中维生素C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9%、10%和18%;果肉中β-胡萝卜素含量降低了19.4%、23.4%和28%;可溶性固形物有显著性差异,套袋处理的芒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对照组;台农和紫花2种芒果
期刊
摘 要 从时间、研究领域、申请人地域分布3个方面对巴西橡胶树全球以及中国专利申请数据进行分析,并从时间、研究领域、申请人类型3方面对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情况再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全球以及中国专利申请量虽波动起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和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中国发明专利的国内申请人主要为科研单位且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国外申请人主要为企业且集中在植物保护领域。分析
期刊
摘 要 采用根箱试验,对胡椒/槟榔间作系统根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胡椒/槟榔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根系生态位有重叠现象;间作系统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导致了胡椒根系向下生长,而槟榔根系生长空间缩小;间作系统中胡椒处于竞争优势。  关键词 胡椒 ;槟榔 ;间作 ;根系空间分布  分类号  复合栽培可充分利用水土光热等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一直以来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
期刊
摘 要 灵芝是一类木腐真菌,具有重要的药理价值,灵芝栽培方法研究能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选择一株分离自海南五指山的灵芝进行室内栽培方法研究,并分析其出芝和菌盖形成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子实体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灵芝出芝动态具有显著的规律性,随着时间的进行,出芝逐渐减少;而菌盖形成没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此外,室内栽培灵芝出芝率及菌盖形成率较高,但子实体大小相对大田栽培灵芝小,反映了可通过增加栽培
期刊
摘 要 为缩短橡胶树籽苗芽接苗育苗期,加快籽苗芽接苗接穗萌发与生长,采用4种植物激素对橡胶树籽苗芽接苗的萌发情况和2种植物调节剂对籽苗芽接苗生长情况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00 μmol/L 6-BA和200 μmol/L GA3均有促进籽苗芽接苗萌发、缩短抽芽时间的作用。500 μmol/L NAA和20 μmol/L ZT对萌发没有作用。萌发后,10~40 μmol/L ZT和50 μm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