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兰茎段侧芽离体再生及褐化的研究

来源 :热带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guo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火焰兰的茎段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植物激素配比对茎段侧芽萌发和生根壮苗的影响,以及不同培养基配方和不同添加剂对火焰兰生长过程中褐化现象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最佳侧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0.5mg/L,培养40 d,后诱导率可达97.95%;添加活性炭0.3 g/L可有效抑制侧芽诱导过程中的褐化现象,褐化率仅为13.17%;1/2 MS+6-BA 0.2 mg/L+NAA 1.0 mg/L+AC 0.5 g/L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达到100%,且植株生长健壮。利用火焰兰茎段侧芽能够离体再生获得瓶苗,建立高效的火焰兰茎段为外植体的离体再生体系,为扩大拓宽火焰兰组织培养外植体来源和快速繁殖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火焰兰 ;离体再生 ;褐化 ;茎段侧芽
  分类号 Q943.1;S682.31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establishing efficient and stable Renanthera in vitro regeneration system by using stem buds, aim to expand the Renanthera explant sources and provide the technical support of rapid propagation technique of Renanthera. This research by using stem buds of Renanthera as explants,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 growth regulator combinations on the stem bud's inducing and rooting culture, and inhibitory effect of different medium and different additives on the growth process of Renanthera imschootiana Browning. Result:The optimal culture medium for stem bud inducement was MS+6-BA 3.0 mg/L+NAA 0.5mg/L, with the inductivity rate was 87.5% after 40 days of induction;adding activated carbon can control browning phenomenon of stem bud inducing culture effectively, with the browning rate was 13.17%; the optimal culture medium for rooting was 1/2MS+6-BA 0.2 mg/L+NAA 1.0mg/L+AC 0.5 g/L, with the rooting rate was 100%. Using the stem buds of Renanthera can in vitro regenerate plantlets, it'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apid propagation of Renanthera.
  Keywords Renanthera coccinea Loureiro ; in vitro regeneration ; browning ; stem buds
  火焰兰(Renanthera coccinea Loureiro)为兰科(Orchidaceae)火焰兰属(Renanthera Loureiro)的多年生附生或半附生草本,单轴茎,大型圆锥花序、着花多朵,多红色或橙黄色[1],鲜亮艳丽,可广泛用于切花、盆花、立篱和园林布景等,具有极高的园艺应用价值及育种价值,自然分布于中国南部热带地区及东南亚地区。火焰兰传统的繁殖方式为切茎繁殖,繁殖系数较低,不利于产业化生产,应用组织培养进行繁殖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批种苗。目前已有利用火焰兰属的叶、茎尖、腋芽来诱导类原球茎的报道, Seeni和Latha[2]以云南火焰兰叶片及茎尖为外植体再生出试管苗;Laishram和Devi[3]以火焰兰的茎尖、腋芽和叶片为外植体,成功诱导出PLB;Wu等[4]利用火焰兰叶片进行了火焰兰的快速繁殖。陈之林等[5-6]分别以火焰兰、云南火焰兰、豹斑火焰兰等原生种的种荚进行无菌播种,获得火焰兰试管苗。目前,以火焰兰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火焰兰茎段为外植体,旨在建立茎段离体再生培养体系,充实国内火焰兰离体培养技术,为火焰兰的快速繁殖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火焰兰采自海南大学农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海南野生兰花种质资源圃的火焰兰茎段。
  1.2 方法
  1.2.1 外植体消毒方法
  将火焰兰茎段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剥去叶片,露出腋芽,切成约2 cm的带腋芽茎段,用0.1%的升汞溶液浸泡8 min,无菌水冲洗4~5遍。
  1.2.2 侧芽的诱导
  将消毒后的茎段接种于6-BA(1.0、3.0、5.0 mg/L)和NAA(0.2、0.5、1.0 mg/L)的9个处理组合的MS培养基中,分别统计接种25 d的侧芽诱导率和45 d的诱导率、褐化率和侧芽长度,公式如下:
  侧芽诱导率=侧芽萌动数/接种外植体总数×100%;
  褐化率=褐化外植体数/接种外植体总数×100%。
  1.2.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茎段褐化的影响   将茎段分别接种于MS、1/2 MS、MPR[3]、VW等4种培养基中,分别添加6-BA 3.0 mg/L,NAA 0.5 mg/L。接种25 d后观察生长情况,第40天统计诱导率、褐化率和生长状况。
  1.2.4 不同添加剂对茎段褐化的影响
  将茎段接种于对照、分别添加0.3 g/L活性炭(AC)或0.5 g/L抗坏血酸(VC)的MS+6-BA 3.0 mg/L+NAA 0.5 mg/L的基本培养基,接种25 d后观测生长情况,40 d统计诱导率、褐化率和生长状况。
  1.2.5 继代增殖培养
  将诱导出侧芽的茎段切去侧芽后接种于6-BA(1.0、3.0 mg/L)和NAA(0.2、0.5 mg/L)的4个处理组合,并添加了0.3 g/L活性炭MS培养基中,接种45 d分别统计增殖不定芽个数、增殖系数。
  增殖系数=分化增殖的芽数/接种的芽数。
  1.2.6 壮苗生根培养
  将诱导出的1.5 cm长的侧芽接种于分别添加0.5 mg/L或1.0 mg/L NAA 激素的1/2 MS+6-BA 0.2 mg/L+AC 0.5 g/L培养基上进行壮苗生根培养,第25天统计叶片数、生根率、根数和株高。
  生根率=(生根小苗数/接种的小苗总数)×100%。
  以上试验每处理设3次重复,每处理接种20瓶,每瓶接种1个茎段;培养温度26~28℃,光照12 h/d,光照强度2 000 lx。
  1.2.7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采用SAS 9.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诱导率、褐化率和生根率经反正弦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can测验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激素配比对火焰兰侧芽诱导的影响
  不同激素配比对火焰兰侧芽诱导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培养25 d后,每个处理都诱导出侧芽,其中处理5的诱导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且侧芽生长较粗壮;但是培养45 d后,处理4、5和9之间的诱导率最高,都达95%以上且差异不显著,侧芽长度都达到1.2 cm以上,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处理5侧芽较其他两处理生长粗壮生命力旺盛;各处理褐化率均较高且处理9的褐化率显著高于处理4和处理5。综合考虑,处理5 (MS+6-BA 3.0 mg/L+NAA 0.5 mg/L)为侧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侧芽萌动早,诱导率高,侧芽长势好。试验发现,火焰兰茎段离体培养存在严重的褐化现象,不利侧芽的再生培养,因此,下面对褐化问题进行探讨和实验。
  2.2 基本培养基对茎段褐化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的侧芽诱导率都较高(95%以上),且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火焰兰侧芽诱导率影响不大,但各处理的褐化率仍较高(大于80%)差异不显著。
  从图1-A和1-B可见,接种25 d内MPR培养基较其他处理的褐化程度低,但在培养40 d之后各处理均严重褐化。可见低盐浓度的培养基仅在培养初期能减轻褐化,但无法彻底解决诱导过程中的褐化问题,因此考虑增加添加剂来解决褐化问题。
  2.3 不同添加剂对茎段褐化的影响
  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AC或VC的培养40 d状况(表3)可以看出,添加了添加剂的处理褐化率极显著低于对照,且AC的褐化率极显著低于VC,并且侧芽的长势良好,各处理诱导率均较高。
  从图2-A,2-B可见,接种后25 d内VC和AC都能有效抑制褐化,但在培养40 d之后添加VC的培养基的褐化加重,添加AC的培养基褐化现象不明显。综上所述,添加AC诱导率高,且芽体长势最好,对褐化现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4 不同激素配比对火焰兰茎段不定芽增殖诱导的影响
  通过不同激素配比对火焰兰茎段不定芽增殖诱导实验发现,各处理中诱导出不定芽的瓶数较少,为2~3瓶,每个茎段诱导出的不定芽数为3~5个,各处理部分茎段基部被褐化(图2-A)。统计方差分析结果(表4)可见,各处理间的增殖系数差异不显著,且均较低。说明通过直接诱导不定芽的增殖方式不太适合火焰兰。
  2.5 不同浓度NAA对火焰兰壮苗生根的影响
  从表5可见,1.0 mg/L NAA的生根率、株高均显著高于0.5 mg/L NAA的,且试管苗长势更健壮。各处理对诱导出的试管苗叶片数和根数差异不显著。因此,火焰兰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6-BA 0.2 mg/L+NAA 1.0 mg/L+AC 0.5 g/L。
  2.6 炼苗移栽
  将长至2 cm以上瓶苗(图3-B)置于温棚中炼苗,1周后取出用自来水洗净附着的培养基后,放置于1 000倍多菌灵溶液中浸泡20 min,再用被自来水浸泡3 h的水苔包裹住苗根部,种植于5 cm×5 cm 小盆中(图3-E)。保持适宜湿度,置于阴凉通风处,进行正常水、肥、药管理。移栽炼苗20 d成活率高达98%以上。
  3 结论与讨论
  火焰兰为单轴茎兰花,植株上极少发育侧株,常规繁殖方式为切茎繁殖,繁殖系数低。组织培养技术是火焰兰快速繁殖的主要手段。以种子为外植体无菌播种获得实生苗不能良好地保持母本植株的品种特性,导致种苗质量参差不齐[7]。通过诱导原球茎之后获得再生植株,成苗速度较慢,多次继代后存在一定的变异率。前人研究表明,通过诱导顶芽或腋芽获得再生植株的扩繁技术发生体细胞变异的几率较低,是目前最稳定、最能保持优良性状的离体培养方式[8-10],且繁殖时间短,出苗快。本研究以火焰兰侧芽茎段为外植体成功获得试管苗,成苗速度快,周期短,且不易发生变异。
  兰科植物在离体培养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褐化问题[11-12]。聂卫卓等[13]发现:降低无机盐的浓度和使用低盐培养基,较适合兰花的组织培养;AC能有效防止蝴蝶兰芽苗的褐化现象。陈瑶瑶等[15]发现,VC 对防止蝴蝶兰花梗腋芽诱导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低盐浓度MPR的培养基和添加VC仅在培养初期抑制茎段外植体的褐化,不能有效解决褐化问题,且需要频繁继代,工作量大。而添加AC可以有效减轻火焰兰褐化,对其侧芽诱导及生长有利。   兰花组织培养过程中增殖培养方法常采用茎段诱导不定芽或诱导原球茎。王丽丽等[16]采用古巴兰的茎段成功诱导出原球茎。本研究通过火焰兰茎段诱导产生不定芽进行增殖效果较差,可以尝试采用茎段侧芽诱导原球茎的方法进行火焰兰增殖诱导。
  本研究以火焰兰茎段侧芽为外植体成功地诱导出了完整的植株,方法简单,加快了成苗速度;通过添加活性炭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茎段诱导过程中的褐化问题,以茎段为外植体的离体培养已成为最稳定有效的快繁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心启,刘仲健,朱光华,等. Flora of China.Orchidaceae[M]. 2009.
  [2] Seeni, Latha PG. Foliar regeneration of the endangered red vanda, Renanthera imschootiana Rolfe (Orchidaceae)[J].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Springer, 1992, 29(3): 167-172.
  [3] Ardiui J. Micropmpagafion of orchids, 2 volume set[M]. Second Edition.Oxford,UK: Wiley-Blackwell, 2008: 1 049-1 066.
  [4] Wu K L, Zeng S J, Teixeira da Silva JA, et al. 2012. Efficient regeneration of Renanthera Tom Thumb ‘Qilin’ from leaf explants[J]. Sci. Hortic,135: 194-201.
  [5] 陈之林,曾宋君,黄向力,等. 火焰兰的种子培养和试管育蓟苗[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2):195.
  [6] 周 俊,吴坤林,陈之林,等. 豹斑火焰兰的离体快速繁殖[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44(2):283-284.
  [7] 曹孜义,刘国民. 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程[M].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79-181.
  [8] Martins M, Sarmento D, Oliveira MM. Genetic stability of micropropagated almond plantlets,as assessed by RAPD and ISSR markers[J]. Plant Cell Reports, 2004, 23(7): 492-496.
  [9] Renau-Morata B, Nebauer SG, Arrillaga I, et al. Assessments of somaclonal variation in micropropagated shoots of Cedrus:consequences of axillary bud breaking[J]. Tree Genetics & Genomes, 2005, 1(1): 3-10.
  [10] Sharma S, Bryan G, Winfield M, et al. Stability of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 plants regenerated via somatic embryos, axillary bud proliferated shoots, microtubers and true potato seeds:a comparative phenotypic, cytogenetic and molecular assessment[J]. Planta, 2007, 226(6): 1 449-1 458.
  [11] 孔祥莹,金雪花. 大花蕙兰原球茎诱导培养影响因素及褐化防治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0) :8 470-8 471,8 500.
  [12] 向立容,祁 翔,王济红. 文心兰丛生芽继代增殖关键技术研究[J]. 贵州科学,2014,32(1):62-67.
  [13] 聂卫卓,贝丽霞. 蝴蝶兰叶片组织培养中抗褐化的研究[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20(1):28-31.
  [14] 刘丽凤,王景雪. 蝴蝶兰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9):11 601-11 603.
  [15] 陈瑶瑶,庄卫东,黄枝英,等. 蝴蝶兰花梗腋芽诱导及防褐化的研究[J]. 福建热作科技,2010,35(3):1-3.
  [16] 王丽丽,曹魏魏,高新龙,等. 古巴兰的茎段原球茎诱导与植株再生的研究[J]. 生物学通报,2013,48(1):48-52.
其他文献
摘 要 螺虫乙酯作为一种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和广谱高效的季酮酸类衍生物杀虫杀螨剂,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应用,随着用量的增加,对水生生物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采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方法在预试验基础上设螺虫乙酯2.5、2.97、3.54、4.20、5.00 mg/L 5个浓度梯度,研究其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采用酚-氯仿萃取的方法提取DNA,并进行了优化,用DNA Ladder方法观察其细胞凋亡现
期刊
摘 要 简述油菜素内酯的化学结构、合成、信号传导机制,种子萌发生理,正常环境下油菜素内酯促进种子萌发的生理作用和逆境条件下油菜素内酯对种子萌发的促进效应等,提出油菜素内酯促进种子萌发机理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油菜素内酯 ;种子萌发 ;进展  分类号 Q945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brassinolide sources, methods
期刊
摘 要 2012年6月、9月、12月和2013年3月分别对海南岛的瓜菜进行取样调查,并对每个调查点的鳞翅目幼虫进行分类鉴定,同时记录寄主种类、分布危害等信息。结果表明,海南瓜菜鳞翅目害虫发生最重的为十字花科瓜菜。为害瓜菜的鳞翅目害虫主要有13种,其中最严重的是斜纹夜蛾。斜纹夜蛾虫口数与气温不成正相关关系,气温27℃左右时虫口数出现高峰,气温较低月份,虫口数量较低;同时,降水量最高月份(8月),虫口
期刊
摘 要 基于云南西双版纳、海南植胶区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对自然灾害的认知情况和部分救灾措施,以及灾后的政府救济。研究发现:影响两大植胶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差别不大,风害、白粉病和小蠹虫主要发生在海南植胶区,而云南西双版纳则主要是风害、白粉病和干旱,且后者灾害类型分布相对前者更加均匀;农户应对病虫害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干旱和寒害,海南植胶区农户更加重视台风的灾后处理而忽视灾前防范工作,云南西双版纳植
期刊
摘 要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薯蓣种质资源,国内外研究学者对薯蓣种质资源开展了大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从形态水平、细胞染色体水平、生化水平和分子水平4个方面综述大薯、山药、黄独、盾叶薯蓣等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简要介绍薯蓣属植物的经济和育种价值,为薯蓣种质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薯蓣属 ;遗传多样性 ;研究进展  分类号 S632.1  薯蓣属(Dioscorea)是薯蓣科(Dio
期刊
摘 要 针对河口地区在生产上辣木育苗过程中出苗率过低的问题,采取不同种子处理措施及基质处理方法进行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表明:10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和1%多菌灵溶液的出苗率低于直接用冷水浸泡种子,不同药剂对幼苗的生长状况影响差异不显著;纯河沙处理的出苗率最高,幼苗在沙床上的长势最好,株高与茎围均优于其它基质。研究结果对辣木的播种育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辣木种子 ;药剂 ;基质 ;出
期刊
摘 要 应用“3414”试验对云南山地玉米进行养分试验,研究配施不同N、P、K养分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施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磷>氮、钾,养分农学效率为K1>K2>P2>P1> P3>K3>N1>N2>N3;试验区域玉米最优推荐施用量为N 75 kg/hm2;P2O5 150 kg/hm2;K2O 42.90 kg/hm2。  关键词 “3414”试验 ;玉米 ;推荐施肥
期刊
摘 要 运用在线凝胶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PC-GC/MS)技术,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测定菠菜样品中55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经盐析、PSA净化后,使用GPC-GC/MS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组分分离良好,在0.025、0.05及0.10 mg/kg 3个添加水平,55种农药的回收率在81.3%~106.2%,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0.3%;在0.01~0.5 μg/mL浓度范围内,线
期刊
摘 要 采用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对烟草腋芽抑制进行试验,并对施药烟草产品进行品质测定。结果表明: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对烟草腋芽的抑制效果良好,品质与空白对照(打顶不抹杈)相比,其观测指标有相应地提高或改善,与巴斯夫生产的33%二甲戊灵乳油(商品名除芽通)效果相当,并且增产效果明显。  关键词 30%二甲戊灵·烯效唑乳油 ;烟草 ;药效试验  分类号 S572  Abstract The
期刊
农业部橡胶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海南儋州 571737)  摘 要 木霉菌具有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能力,因而成为开发土传根部病害生防菌的首选之一。利用对峙培养法,测定8个木霉菌菌株对3个橡胶树红根病病原真菌的体外拮抗作用,并对筛选出来的木霉菌进行相互间的对峙培养分析。结果表明:有6个木霉菌对3个红根病病原菌具有显著拮抗效果;所选出的6个木霉菌之间尽管多数可以共存,但存在空间和营养竞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