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节约型校园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建设节约型校园对我国广大在校师生而言,既是生动的节俭教育,更是传统美德培养的过程。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校园节约文化的形成,更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节约;节约型校园;节约型社会;节约型人才
作者简介郭元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反对社会上的奢靡之风,有效利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功能,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出台文件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有着三重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
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
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1.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广大师生树立节约观念
我国有许多关于勤俭修身、勤俭持家、勤俭治国的古训,例如“俭以养德”“成由勤俭破由奢”。但是,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认识节约”“学会节约”,最终“做节约人”,这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从书本到现实、由外约到内化的一个全方位的节俭教育过程,其强大的德育功能非传统说教方式可比。毕竟,建设节约型校园要靠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完成。一滴水一度电的节约,是每一位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全员参与。而参与的过程,正是培养广大师生树立勤俭节约价值观念的过程。
2.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广大师生理解勤俭价值
勤劳和节俭是中华民族两大美德。刘墉在《萤窗小语》“勤与俭”中写道,“勤是勤劳,俭是俭约,勤为生动之气,俭为收敛之气。勤而不俭,难免辛劳一生,没有积蓄;俭而不勤,难免困守穷城,无所作为。所以‘“勤俭’”二字必须合用,唯有勤以聚之,俭以守之,才能有成。”建设节约型校园如果仅仅崇尚节俭而无勤劳相伴,作用就会受限。
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能培养学生“节流”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开源”的本领。有些学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成立各种学生社团,通过社团的宣传活动获得社会的资助与支持,为校园建设开源。在此过程中,广大师生会越来越理解:勤,未必是事必躬亲,未必要披星戴月、废寝忘食,而是要合理地利用有限时间,发挥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让自己的付出更有意义、更具价值。
3.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广大师生增长理财能力
广大师生通过参与建设节约型校园,能切身体验学校在经营过程中资源和经费的有限,并将这些有限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服务。这有助于促使师生学会管理财富,学会用现有的财富去创造更大的财富。
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过程中,校方通常会号召广大师生面对建设节约型校园中的种种问题,集思广益,统筹安排,在建设方案的设计中有取舍、有计算,这在无形中会锻炼师生的理财能力。
还有的学校采用学生设计的学校废水变中水的处理方案,既节约了学校灌溉用水,也为学校植物生长提供了更有营养的水源。这些节约策略将对学生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能有效培养他们理财的能力。
二、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
校园节约文化的形成
制度蕴含观念,观念指导行动,行动推进文化的形成。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形成校园节约文化。
1.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校园节约型物质文化的形成
校园的文化事物、文化设施、花草树木等所构成的物质环境,是一种物化的知识力量,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而建设节约型校园则指的是在学校办学及校园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中,充分体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建设及运营的管理思路和节约教育理念,形成良好节约校园文化的校园。由此可以看出,在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过程中,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环境教育能让师生意识到环境的建设与保护需要厉行节约,而建设节约型校园又有利于带动师生深化环保的意识,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
2.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校园节约型制度文化的形成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应建立一个长效的制度来保障。为此,学校必须建立建设项目审查制度,保证新建建筑项目要严格执行有关建筑节能节水标准。建立设施运行监管制度,对能耗管理人和岗位负责人设定节约考评标准。建立能耗统计制度,为学校节约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建立能耗审计制度,对能耗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和评价,为学校制定相应的节能政策提供可行建议。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将节约校园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同时,学校还要加强财务管理,对学校每一笔支出精打细算。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必须有健全的制度做保证。但仅仅建立这些制度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落实。节约型校园的具体实现,还有赖于各个环节的规范运作。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只有以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最充分地实现办学目标和学校建设,才能使学校利益最大化,最终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
曾经有学者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社会中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及其意义,需要由专门的部门进行宣讲。对于在职人员,节约型社会的宣讲通常是由所在组织负责,但是对于青少年和全校师生,则需要专人负责。
在建设节约型校园过程中,师生会面对建设节约型校园中出现的多种相关因素,甚至需要在有些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通盘考虑,进行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平衡和取舍,从而进行决策。这些都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2.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建设友好的校园环境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广大师生理解并建设环境友好的校园教学环境。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世界上6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城市是否适宜人居,是否环境友好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我国中小学的布局调整,绝大多数的中小学都存在于城市。所以,建设友好的校园环境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节约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美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美德。节约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长期政策;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我国由贫穷向富足转变的过程中,“节约”二字的意义显得尤为突出。富强起来的国家和先富裕起来的“少部分人”,该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手中掌握的国家资源、社会资源和个人资源,以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确是一件值得不断探讨的问题。
责任编辑/杨艳利
关 键 词 节约;节约型校园;节约型社会;节约型人才
作者简介郭元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反对社会上的奢靡之风,有效利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功能,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出台文件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有着三重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
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
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1.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广大师生树立节约观念
我国有许多关于勤俭修身、勤俭持家、勤俭治国的古训,例如“俭以养德”“成由勤俭破由奢”。但是,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认识节约”“学会节约”,最终“做节约人”,这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从书本到现实、由外约到内化的一个全方位的节俭教育过程,其强大的德育功能非传统说教方式可比。毕竟,建设节约型校园要靠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完成。一滴水一度电的节约,是每一位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全员参与。而参与的过程,正是培养广大师生树立勤俭节约价值观念的过程。
2.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广大师生理解勤俭价值
勤劳和节俭是中华民族两大美德。刘墉在《萤窗小语》“勤与俭”中写道,“勤是勤劳,俭是俭约,勤为生动之气,俭为收敛之气。勤而不俭,难免辛劳一生,没有积蓄;俭而不勤,难免困守穷城,无所作为。所以‘“勤俭’”二字必须合用,唯有勤以聚之,俭以守之,才能有成。”建设节约型校园如果仅仅崇尚节俭而无勤劳相伴,作用就会受限。
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能培养学生“节流”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开源”的本领。有些学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成立各种学生社团,通过社团的宣传活动获得社会的资助与支持,为校园建设开源。在此过程中,广大师生会越来越理解:勤,未必是事必躬亲,未必要披星戴月、废寝忘食,而是要合理地利用有限时间,发挥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让自己的付出更有意义、更具价值。
3.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广大师生增长理财能力
广大师生通过参与建设节约型校园,能切身体验学校在经营过程中资源和经费的有限,并将这些有限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服务。这有助于促使师生学会管理财富,学会用现有的财富去创造更大的财富。
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过程中,校方通常会号召广大师生面对建设节约型校园中的种种问题,集思广益,统筹安排,在建设方案的设计中有取舍、有计算,这在无形中会锻炼师生的理财能力。
还有的学校采用学生设计的学校废水变中水的处理方案,既节约了学校灌溉用水,也为学校植物生长提供了更有营养的水源。这些节约策略将对学生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能有效培养他们理财的能力。
二、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
校园节约文化的形成
制度蕴含观念,观念指导行动,行动推进文化的形成。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形成校园节约文化。
1.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校园节约型物质文化的形成
校园的文化事物、文化设施、花草树木等所构成的物质环境,是一种物化的知识力量,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而建设节约型校园则指的是在学校办学及校园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中,充分体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建设及运营的管理思路和节约教育理念,形成良好节约校园文化的校园。由此可以看出,在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过程中,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环境教育能让师生意识到环境的建设与保护需要厉行节约,而建设节约型校园又有利于带动师生深化环保的意识,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
2.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校园节约型制度文化的形成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应建立一个长效的制度来保障。为此,学校必须建立建设项目审查制度,保证新建建筑项目要严格执行有关建筑节能节水标准。建立设施运行监管制度,对能耗管理人和岗位负责人设定节约考评标准。建立能耗统计制度,为学校节约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建立能耗审计制度,对能耗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和评价,为学校制定相应的节能政策提供可行建议。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将节约校园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同时,学校还要加强财务管理,对学校每一笔支出精打细算。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必须有健全的制度做保证。但仅仅建立这些制度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落实。节约型校园的具体实现,还有赖于各个环节的规范运作。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只有以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最充分地实现办学目标和学校建设,才能使学校利益最大化,最终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
曾经有学者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社会中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及其意义,需要由专门的部门进行宣讲。对于在职人员,节约型社会的宣讲通常是由所在组织负责,但是对于青少年和全校师生,则需要专人负责。
在建设节约型校园过程中,师生会面对建设节约型校园中出现的多种相关因素,甚至需要在有些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通盘考虑,进行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平衡和取舍,从而进行决策。这些都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2.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建设友好的校园环境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节约型校园有助于广大师生理解并建设环境友好的校园教学环境。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世界上6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城市是否适宜人居,是否环境友好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我国中小学的布局调整,绝大多数的中小学都存在于城市。所以,建设友好的校园环境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节约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美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美德。节约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长期政策;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我国由贫穷向富足转变的过程中,“节约”二字的意义显得尤为突出。富强起来的国家和先富裕起来的“少部分人”,该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手中掌握的国家资源、社会资源和个人资源,以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确是一件值得不断探讨的问题。
责任编辑/杨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