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让人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曾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作品的审美实践比作采矿。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需要去挖采“美”的宝石,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一、突出直觉性,提高审美感悟力
1.从文学作品语言上,感悟结构美。《水浒传》“吴用智取玉麒麟”中,没有吴用的藏头诗,就没有把卢俊义“逼”上梁山的故事。不只是古典异体诗词,其他的文学作品也都贯穿着善变的结构美,体现出完整和谐的美学特征。如徐志摩的诗歌《盖上几张油纸》,运用反复的手法,不仅在排列上形成一种“整齐一律”的语言结构美,而且在节奏上形成一种韵律的回环美,更主要的是在抒情上突出了感伤的意蕴美。
2.在文学作品吟诵中,感悟节奏美。朱自清的《春》中,作者用长短不一的语句、富有变化的句式,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光美。历代文学家都很注重语言的音乐性,强调语句的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长短、快慢,特别是律诗、诗歌语流旋律,回环变化,错落有致,给人以音乐之美感。
3.在文学作品品味中,感悟色彩美。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作品还兼有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用“白、绿、红、清”等表示色彩的文字组成画面,来引发读者对色彩的美感联想。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更是“有声有色”,既有黄鹂鸣唱,又有蓝天绿柳,动静结合。现代文中,鲁迅的《百草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散文《日出》等,都是用语言的调色盘,勾画生动的形象,铺就绚丽的色彩。
二、突出差异性,提高审美理解力
1.变化朗读方式。戴望舒的《雨巷》用四种不同方式进行朗读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初次诵读时,体会更多的是诗歌中散发出来的一种迷茫的情绪。默读时,体会更多的是迷茫背后内心的苦闷、彷徨和失望。诗歌的背景是江南,用越剧的曲调唱读《雨巷》。越剧声腔的委婉缠绵,清悠婉丽,更把惆怅、迷茫、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走进情境中去读,独自一人走石街上,情不自禁地朗诵《雨巷》,走进角色,入情入境,除惆怅、迷茫外,还产生一种凄清、迷蒙之感。
2.变化作品版本。反复阅读作品的英文原版、文艺版、诗经版、离骚版、五言诗版、吴语版和七律压轴版等,不仅能感受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和艺术之美,而且会体悟到诗经的“抒情之美”、离骚的“浪漫之美”、古诗的“格律之美”、吴语的“媚好之美”等。
3.变化作品角色去读。把作品中主人公的名字改为“我”,便于迅速进入作品的情景。在一篇故事、小说或者戏剧中,模仿不同的人物进行朗读,读出不同的人物语气,呈现不同的人物表情,进入不同人物的心里,能体味和理解不同的人物美。以导游的语气去朗读写景的作品,披文入境,则能感受自然之美。
三、突出愉悦性,提高审美想象力
1.在作品想象中宣泄情感。在遭受挫折时,能大声吟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在朦胧的初恋情感萌发时,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冲淡自己的苦闷。
2.在作品想象中补偿情感。春花烂漫之际,朗读《春》,借助作者描绘的情景,获得一定的弥补和替代性的满足。阅读《哈利·波特》,念出熟悉的咒语,捣毁了伏地魔的美梦,从而获得假想的满足。
四、突出主体性,提高审美创造力
1.巧用艺术空白去审美创造。接受美学创始人伊琴尔所指出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意义即“空白和不确定性”。泰格特短篇小说《窗》的结尾处“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言有尽而意无穷。从此句入手,回读前文,为什么“靠近窗口的病人”“为同伴”不断编造“他所看到的窗外的一切”?这好像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激发诱导着读者进行填补性的审美创造。
2.涵咏艺术意象去审美创造。同一个艺术意象能抒发不同的情感。以“月”为例,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明月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借明月抒发了自己的寂寞之情;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借明月表达了自己的忧愁之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注重涵咏艺术意象,在意象的导引、暗示下,不断重构意象,获得情感认同,这就是进行审美“再创造”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西省临川二中)
一、突出直觉性,提高审美感悟力
1.从文学作品语言上,感悟结构美。《水浒传》“吴用智取玉麒麟”中,没有吴用的藏头诗,就没有把卢俊义“逼”上梁山的故事。不只是古典异体诗词,其他的文学作品也都贯穿着善变的结构美,体现出完整和谐的美学特征。如徐志摩的诗歌《盖上几张油纸》,运用反复的手法,不仅在排列上形成一种“整齐一律”的语言结构美,而且在节奏上形成一种韵律的回环美,更主要的是在抒情上突出了感伤的意蕴美。
2.在文学作品吟诵中,感悟节奏美。朱自清的《春》中,作者用长短不一的语句、富有变化的句式,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光美。历代文学家都很注重语言的音乐性,强调语句的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长短、快慢,特别是律诗、诗歌语流旋律,回环变化,错落有致,给人以音乐之美感。
3.在文学作品品味中,感悟色彩美。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作品还兼有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用“白、绿、红、清”等表示色彩的文字组成画面,来引发读者对色彩的美感联想。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更是“有声有色”,既有黄鹂鸣唱,又有蓝天绿柳,动静结合。现代文中,鲁迅的《百草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散文《日出》等,都是用语言的调色盘,勾画生动的形象,铺就绚丽的色彩。
二、突出差异性,提高审美理解力
1.变化朗读方式。戴望舒的《雨巷》用四种不同方式进行朗读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初次诵读时,体会更多的是诗歌中散发出来的一种迷茫的情绪。默读时,体会更多的是迷茫背后内心的苦闷、彷徨和失望。诗歌的背景是江南,用越剧的曲调唱读《雨巷》。越剧声腔的委婉缠绵,清悠婉丽,更把惆怅、迷茫、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走进情境中去读,独自一人走石街上,情不自禁地朗诵《雨巷》,走进角色,入情入境,除惆怅、迷茫外,还产生一种凄清、迷蒙之感。
2.变化作品版本。反复阅读作品的英文原版、文艺版、诗经版、离骚版、五言诗版、吴语版和七律压轴版等,不仅能感受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和艺术之美,而且会体悟到诗经的“抒情之美”、离骚的“浪漫之美”、古诗的“格律之美”、吴语的“媚好之美”等。
3.变化作品角色去读。把作品中主人公的名字改为“我”,便于迅速进入作品的情景。在一篇故事、小说或者戏剧中,模仿不同的人物进行朗读,读出不同的人物语气,呈现不同的人物表情,进入不同人物的心里,能体味和理解不同的人物美。以导游的语气去朗读写景的作品,披文入境,则能感受自然之美。
三、突出愉悦性,提高审美想象力
1.在作品想象中宣泄情感。在遭受挫折时,能大声吟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在朦胧的初恋情感萌发时,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冲淡自己的苦闷。
2.在作品想象中补偿情感。春花烂漫之际,朗读《春》,借助作者描绘的情景,获得一定的弥补和替代性的满足。阅读《哈利·波特》,念出熟悉的咒语,捣毁了伏地魔的美梦,从而获得假想的满足。
四、突出主体性,提高审美创造力
1.巧用艺术空白去审美创造。接受美学创始人伊琴尔所指出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意义即“空白和不确定性”。泰格特短篇小说《窗》的结尾处“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言有尽而意无穷。从此句入手,回读前文,为什么“靠近窗口的病人”“为同伴”不断编造“他所看到的窗外的一切”?这好像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激发诱导着读者进行填补性的审美创造。
2.涵咏艺术意象去审美创造。同一个艺术意象能抒发不同的情感。以“月”为例,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明月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借明月抒发了自己的寂寞之情;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借明月表达了自己的忧愁之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注重涵咏艺术意象,在意象的导引、暗示下,不断重构意象,获得情感认同,这就是进行审美“再创造”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西省临川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