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ymaho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课堂效率,这是一个常新而永恒的话题,是当今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已成为讨论的焦点。我认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重视预习,激发学习动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做好听说准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学生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要没法解决,到上课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自学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效率。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可以说,做好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巧设悬念,课前激趣。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种瓜得豆》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俗话说,种瓜得瓜。为什么课文却说种瓜得豆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根据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注意力能够集中,但持续时间不长、好动、急躁等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直观、文字直观、实物直观、电教直观等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特别是录音、录像、投影、漫画、多媒体等电化直观手段,能够提供真实、生动、感人的素材,强烈地吸引学生,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桂林山水》时,我先让学生边听乐曲边观赏桂林的美丽风光视频,激发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巧设问题,调动学生参与。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做到善问。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的根本作用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和消化,所以任何提问都要以“是否起到鼓励督促作用”为准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每位语文教师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教师的提问必须难易适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而且问题之间要环环相扣,形成知识网络和能力梯度,让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觉得豁然开朗。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训练就这样水到渠成。问题必须紧扣教学内容重点、要点,不要出现“擦边球”,甚至“离题万里”的现象,以免因“漫散”而影响课堂效率。教师在提问时要灵活应变,引导自如。教师若能真正提高所提问题的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将使课堂提问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引导质疑,促进师生互动
  新课程教学倡导师生互动发展观。课堂教学就是把教育活动当作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互相传递, 师生之间的感情互相交流,产生教与学的共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语文课要想获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质疑是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质疑,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消除学生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鼓励学生敢于生疑,不要迷信课本和教师的权威,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大胆地提问,通过质疑,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内化,从而变成自己的真知。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住关键问题提问,而且应该刨根究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对待学生的质疑,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释疑,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概括,再把必须在课内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讨论。对不同的见解进行比较,区别异同,开拓思路,活跃气氛,最后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课堂中的信息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用自己的思考与内心去体验、去创造、去获取知识和发现规律,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并对四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可见,小学第三学段是要求学生真正大量接触课外读物的时候,将为学生进入初中后更广泛阅读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营造学习氛围,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一、小学英语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不重视情境教学。英语是一门语言,最主要的功能便是交际。因此英语情境教学的实施是需要教师进行情境的创造和设计。可是目前我们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被动式的英语教学模式,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