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外服装史》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来源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l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中外服装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策略。并以明代成人礼为案例,依据服装历史准备服装和剧本,通过具体实践表演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全面认识和了解明代的服装制度、款式、纹样、色彩等,更深刻地领会中华民族文化礼仪习俗。
  关键词:服装史教学;课程改革;情景教学;明代成人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16)03-
  1 《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的现状
  《中外服装史》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服装史的辉煌灿烂,而且对于学生理解中国汉族民众的服饰文化,更好地指导服装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国内服装院校服装史教学仅仅停留在教师单方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对课程接受也有困难。以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为例,《中外服装史》是本科二年级服装系学生必修课程,教学时间为1个学期,共36课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1)学生对历史缺乏了解,理解吃力。而服装历史内容体系庞大,学生掌握具有一定的困难。 2)服装史距今时代久远,难以感同身受。任何时代的服装文化与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息息相关,而且古代服饰与当代服饰有很大区别,学生很难直观地了解和领略其中的文化意义和深层内涵。3)服装史教学往往以理论灌输为主,内容较为单一、枯燥,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丧失学习的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以情境教学为方式,生动形象地借助情景将授课内容表演出来,把学生“带入”历史,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弥补课堂教学的欠缺。
  2 《中外服装史》课程改革的策略与实践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了教学水平的高低。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选择中国明代服饰作为实验和改革的切入点,要求学生以明代服装为基础,就当时的服饰文化、社会发展背景以及礼仪习俗等方面做一个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此次教学实践与改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课堂讲解、课后拓展与实践,具体环节如下:
  2.1 改革策略与思路
  在课堂讲解方面,转变原来教师为主导的一贯模式,转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首先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变迁的种种因素用1课时进行讲解、梳理。第二课时,主要讲解明代的各种服饰制度、各种流行服装款式,以及男装和女装在明代历史中的变迁。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作业:以明代成人礼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围绕“江南士大夫家庭成人礼”这一礼仪习俗,了解明代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内容。准备时间为4周,最终成果在全校师生面前呈现,以演出汇报的方式展示冠(笄)礼的全过程。
  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在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女子满15岁,家族中将为其举办一场盛大的“成人礼”仪式,男称“冠礼”,女为“笄礼”。举行“成人礼”标志着从此步入成人之列,它标志着一个人的成年和社会的责任、义务、地位等的确立。它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在历史上对个体成长具有莫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展演明代成人礼,一方面使学生在拓展实践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形象再现,能够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达到热爱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明、振奋民族精神的目的。
  2.2 具体实施
  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并指定一名同学为总负责,组织剧组内所有创作人员、技术人员和演出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其他同学分为6组:编剧组(10人)、导演组(5人)、道具组(5人)、服装组(30人)、化妆组(5人)、演员组(10人),并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职责进行具体分工。
  服装组人数最多,任务也最艰巨。因为服装是完成这项礼仪活动的关键,也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特别强调服装组学生必须明确这一礼仪活动中各式人物不同的身份背景、地位,搞清楚她们应该穿戴什么样的服饰,才符合明代服饰的标准。在明确明代服饰形制、色彩、纹样等服饰文化之后,要求服装组学生独立设计服装,并且制作完成。
  作为大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绘制效果图、款式图和制作衣服等技术,这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考验,当然主要考量的是他们对明代服装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聘请服装工艺课老师、江南大学汉风社和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学生会进行联合指导,以期最终完成的服饰符合明朝这一时代背景、符合各式人物的身份要求。
  2.3 实验完成情况
  编剧组和导演组确定“成人礼”中所需要的人员为:家长——父亲和母亲;受礼的孩子——女儿和儿子;观礼的嘉宾8人,其中包括男主宾和女主宾,各1人,他们是年纪较长且在家族中具有权威地位的人;丫鬟2人。需服装15套(女儿在笄礼之后要换1套成年女装)。在款式方面,由于背景是明代江南士大夫家庭,男主人和男宾客的服装主要以直裰和道袍为主,女主人和女宾客的服装以长款袄裙和褙子为主,女儿在笄礼之前及丫鬟服装以短袄长裙为主。服装组根据不同的身份、地位,不同的年龄等,选择丝绸、锦缎、棉麻等不同材质为剧中人物制装。
  演员皆由学校师生担任,其中扮演父母的是服装专业老师和辅导员,扮演男主宾和女主宾的是年纪稍长并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望的老师,观礼嘉宾由大四学生担任,受礼者由大一学弟、学妹担任。
  本次呈现的笄礼(冠礼),共分为迎宾、主宾就位、开礼、笄(冠)者就位、宾盥、出加、醮子、字笄(冠)者、聆训、揖谢、礼成等11个步骤。图1为女主人与受礼者定妆照、图2为女主宾定妆照。
  经过近1个月的准备,《中外服装史》情境教学实验——“明代成人礼”于2016年4月30日晚5:30时在江南大学北区商业街向全校师生展演,并获得圆满成功。无锡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图3为展   演现场图。
  3 《中外服装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总结
  此次课程改革实验,不仅使学生对明代服装形制、纹样、色彩等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对于相关的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有了很深的理解和认识。
  大二学生刚刚进入成年阶段,他们即将从学校走向社会,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对学生,尤其是对亲自参与的同学们起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使其能够更加成熟地面对社会的挑战,加深对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认知。同时,通过举办汉服成人礼,我们也希望能够提高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让同学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并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践行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一些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汉服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弘扬汉服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潜流,不少服装设计师已经在巧妙地利用汉服元素,设计出一款款优秀作品。为此,希望通过此次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对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视,加深对中国传服饰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并能够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进行创新,将现代时尚与传统服饰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孙丽华.“史论”课程教育创新初探[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2):27-30.
  [2]李源.《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改革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01):235-236.
  [3]周云,韩国华. 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新丝路(下旬), 2015, 12:97-99.
  [4]张旭.浅析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1(12):134.
  [5]萧放.宋明以来的中国成人礼[J]. 博览群书,2016(02):15-20.
  [6]袁源.明代文人生活中的家具使用——社交礼仪篇[J]. 家具,2012(02):61-64.
  [7]高颖.中国古代成人礼服饰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3.
  Teaching Reform and Discuss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lothing Hist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of coming-of-age ceremony in M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NIU Li
  (School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China)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lothing Hist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of teaching reform. Taking the coming-of-age ceremony in M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costumes and drama are prepared 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teaching tasks are completed through practical performance, which enables the students to comprehensively know the clothing system, styles, patterns and colors in Ming dynasty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and deeply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etiquette and custom of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teaching of clothing history; curriculum reform; situational teaching; coming-of-age ceremony
  (责任编辑 竺小恩)
其他文献
摘 要: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清代织绣类文物,多为宫廷内用,制作精细,工艺繁复,华美绚丽。它们既是宫廷生活和历史的见证,也是清代发达的丝织、毛织等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纱、缂丝等丝织面料,呢、绒等毛织面料及皮毛等为纲,选取其中各类代表性文物20余件作综合性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沈阳故宫藏品;清宫织绣类文物;纱;缂丝;呢;绒;皮毛  中图分类号:TS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 要:为了准确的了解我国高职院校党建研究的热点及趋势,本研究利用BICOMB2.0软件及SPSS24.0软件从CNKI筛选出2010—2019年十年间852篇文献,绘制出高职院校党建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主要围绕四大领域展开,学生党建和基层党建逐渐成为热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及党建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但高职院校党建研究在“点”和“面”的结合、“量”和“质”的结合及“
期刊
摘 要:为向广大投资者进行企业财务诊断和财务分析提供决策工具,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及多年来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分析、研判和实证的基础上,构建了“五维一体”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此指标体系对A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发现公司未来破产可能很大,并通过Z积分模型进行了验证,证实了所构建指标体系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财务预警指标体系;A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Z检验  
期刊
摘 要: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清代织绣类文物,多为宫廷内用,制作精细,工艺繁复,华美绚丽。它们既是宫廷生活和历史的见证,也是清代发达的丝织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绫、罗、绸、缎等丝织面料为纲,选取其中各类代表性文物20余件作综合性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沈阳故宫藏品;清宫织绣类文物;绫;罗;绸;缎  中图分类号:TS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16)04-00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对王以林、李本侹编著的《红帮研究索引》作了评价,肯定了此书的重要价值:是以后调查、研究红帮必备的重要参考书,为服装界、史学界、新闻界、服装院校以及一切关心红帮与红帮研究的各方面人士深入考察红帮人士提供了线索,也为红帮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对红帮调查与研究具有承前启后之意义。指出了前期红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后续红帮文化研究中应该深入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红帮研究
期刊
摘 要:结合高职展示设计专业《透视与手绘》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实例,剖析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困境,并针对性地探究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具体手段运用,以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为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创新改革之路提供参考案例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346(2016)03-  1 艺术设计类课程信
期刊
摘 要:为响应“双高建设”与“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号召,并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内部控制、管理会计、打破信息孤岛等要求,本文基于业财融合这一背景,从高职院校最常见的支出业务流程出发,了解目前高职院校支出业务流程和存在问题并分析,之后对原有支出流程进行优化、再造,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适用性强、师生满意的支出业务流程,整合预算-采购-领用-付款流程,实现真正的业财融合、各司其职。 
期刊
近年来,学界对于“汉族服饰”的研究自1987年以来日趋递增:袁仄对中国汉族服饰史的探讨立足于国人“衣”生活,梳理了20世纪中国服饰的历史流变;[1]包铭新从实物图像出发,一方面探讨了1840至1949年间的中国近代女装风貌;[2] 另一方面,他对照性地选取男装服饰实物为样本,整理了男性民间服饰近400年的发展变化;[3]刘瑞璞以服装结构、工艺为切入点,解析汉族服饰的构制技艺;[4]廖军、许星则以设
期刊
摘 要:为了测评浙江省11个市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使用修正的G-P指数法,获得了各市2007—2018年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数。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市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数在统计意义上无显著差异(p=0.450 5),导致在精细化研究中失去价值。为了扩大区分度,建立了优化的G-P指数法,不但加大异质化指标的总权重,而且采用离差最大化法确定各个异质化指标的权重,最终获得了各市历年知识产权保护强度
期刊
摘 要: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也对复合型信息化应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在分析企业信息化人才梯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并从政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现代师徒制、校内仿真工厂等角度,提出了如何构建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信息化应用人才;泛化ERP;四平台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