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生这样触摸世界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dj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好教育”?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认为其应该至少有两个特征,即自主和高效。自主的学习才会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一定是高效的学习。
  “乐学” “善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学是关键??有了乐学,就有了自主学习,也就有了真正的学习。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的人,才能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自主终身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这是成长最重要的财富。学习的乐趣来自思考和创造,而不是接受和记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样的课程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也强调亲身参与和动手实践,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善学是关键??真正高效的教育是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的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这些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善学”。只有“善学”,才会高效。真正的学习一定是高效的,才助于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乐学”和“善学”如同飞机的两翼。乐学的动力源于“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善学的动力源于“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乐学 善学”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帮助学生达到“高效”,最终展翅高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
  我校一直坚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现如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与真实世界联系的纽带,教师陪伴学生触摸世界的同时也实现着教师自我的突破。
  指导纲要为统领 2017年9月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不仅是培新近阶段探索该课程的出发点,也是带学生触摸世界、开展各种活动的指向标。通过《指导纲要》,我们明确了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清晰了课程目标,了解了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内容设计为基础 首先,为了认真落实《指导纲要》,我们专门编写了《培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纲要》,以此纲要来统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其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理念和课程目标,我们构建了培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维度”和“视点”;二是“主题”和“课题”。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落地实施的具体内容体现,其中主题是教师定的,课题是学生定的。
  素养培养为归宿 学校具体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最开始是四条:基地课程、节日课程、学科实践课程、班会课程。实践中各年级还自主开发了少先队小队课程和家校协同课程。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不断深入,目前,我们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科 ”。“学科 ”综合实践课程对应的是培新(心)课程体系中的培新课程,指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进行学科拓展(深化)、学科融合(活化),旨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应用、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活动。“学科 ”,所谓的“ ”绝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丰富的乘法。二是“主题 ”。“主题 ”综合实践课程对应的是培新(心)课程体系中的培心课程。基于某主题的“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消了学科概念,将所有学科内容整合到新的学习领域,形成探究主题,实现学科超越,是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每位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成果。主题之下学生可自选课题进行研究,利于学生掌握研究的方法,养成研究的习惯,建立研究的思维,培养研究的乐趣。
  如果说基于学科的实践活动课程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那么基于主题的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运用多學科的核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科能力的高级应用。无论哪一种“ ”,实施的最终目标核心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凸显了教育发展的时代性。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着学生触摸世界的历程,培养了学生“乐学 善学”,实现了教育“自主 高效”;重新认识了“好课程”,感悟了“好教育”。“好教育”的前提是个“大”字,大教育观、大课程观、大教学观、大质量关、大人才观,然而“大”由“小”累积——小改变、小活动、小课题、小反思等等。我们不忘教育工作的初心,但“想到”和“得到”之间的两个字是“做到”,唯有行动是最美的语言!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BBB1503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燕,女,北京人,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校长,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数学教学。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
其他文献
班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引导作用,同时也肩负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任务。然而如今的学生,普遍厌倦了传统说教式的教育,对于目的明确、直接、外显的教育方式会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面对此种形势,唯有在班会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班会的作用。  教育目的“隐于动”  正如“大隐隐于市”一样,越是热闹的地方越能体
专业引领:唤醒文体意识  《第一次抱母亲》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为上好这堂课,我事先做了大量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揣摩教学语言。课堂上我使出浑身解数,在人文性上下足了功夫,结尾一首阎维文的《母亲》触动了学生情感之弦,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潸然泪下。为此,我喜不自禁。  后来我加入了句容市“孟纪军教师工作室”,工作室的研究主题是“关注文体,聚焦表达”。孟老师提出:“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体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93岁的陈俊武院士便是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阳工程公司”)的“镇院之宝”。老人家一辈子笃定科技报国的信念,在去年刚刚被中宣部评选为“时代楷模”。尽管现在只是担任洛阳工程公司技术委员会的名誉主任,但是93岁高龄的他依然坚持每周至少3天来到单位打卡上班。作为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回想起这几十年来的攻关经历,陈俊武不无感慨地表示:“30多岁参与了催化裂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但是,语文教材不像数学例题那样主题鲜明、巩固练习层层深入,也不像英语教材学单词、学句型那样任务清晰,它是以一篇篇课文呈现的。语文教师应以这例子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又该学什么?  薛法根老师提出的组块教学变革了备课方式,摒弃线性的环节设计,采用了板块式设计。在教学内容的研制过程中,深入研读
创造性地运用绘本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能够使图画与文字、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融感悟、理解、积累、运用为一体。在众多的绘本习作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者为学生铺设了一条情感之路,引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感悟和发现,在发现中不断地表达和创造。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思维拓展了,想象大胆了,表达深刻了,语言精彩了。因而,利用绘本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那么,如何实施绘本习
近日读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发觉钟教授的书真是不错,既有专业知识做理论基础,又有典型的事例,对我们一线教师非常有帮助。  全书共分五部分:引言——读懂课堂:教师成长的标识;第一辑——课堂革命的挑战;第二辑——倾听儿童的声音;第三辑——课堂教学:从“技术性实践”走向“反思性实践”;第四辑―教师学习: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第五辑―课堂研究的理论视野:“现代教育学”走向“后现代教育学”。 
作者简介:   龚继岳,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第21届作家班学员,第四批“齐鲁文化之星”,《大汶河》小说编辑。作品散见《作品》《短篇小说》《阳光》《芳草》《星火》《绿洲》《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当代小说》等,多篇小说获省级以上奖项。出版小说集《都不算么》。   都家来吧!常粘粘进堂屋之前,转身对追到大门口的孩子们说,要不,搁这儿吃饭?   常家庄北头,常粘粘起了五间锁皮平房,靠旋粉皮发了家
全脑语文是我校的研究方向,这一研究方向在于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全脑训练方法,指向大脑的潜能开发,侧重于学习方法的传授,培养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与实践者,教师是指导员。全脑语文课程倡导采用眼、耳、手、脑等多感官,尤其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习的动力与持久力。现结合王红梅老师对《生命桥》一课的教学,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智慧教语文,学生智慧学语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倡导教育家办学”。这正在成为广大校长的教育理想和努力方向。什么是教育家?标准并非高不可及,前总理温家宝同志曾经提出过三条,便是:热爱教育、懂得教育和终身从事教育。这“热爱”的,“懂得”的,“终身从事”的是“中国的教育”,就要求中国的教育家必须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而因此也就要求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具有应有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修养。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特级教师会离我这么近,近在咫尺;我更不敢想,有一天,我会拜特级教师为师,成为他的六个徒弟之一。然而,幸福就是来得这么突然。  2015年教师节,当我郑重地在一份师徒协议上签下自己名字的时候,我就幸运地成为了“林春曹工作室”中的一员了。在我们月小,大家都亲切地称林春曹老师为“林特”,而我们六个弟子对他却有另一个称呼——“师傅”,真有一种莫名的喜感。刚开始加入工作室,我的内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