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不是奥巴马的致命伤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zxc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的国民医疗保健体系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演化成型的。在改革之前,它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各级政府和居民个人全部支出的1/6用于医疗保健,但3亿国民的近1/6,也就是4630万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次改革是近百年来美国医疗改革进程的延续。虽然在奥巴马总统之前的七次全面医疗改革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但1912年老罗斯福总统提出的实现全民医疗保险的理想和1965年约翰逊政府创建的为老年人、残疾人和穷人服务的公共医疗保险计划(医疗照顾计划Medicare和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奥巴马政府的医疗改革是在前人一系列信念、原则、方案、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的一次最新尝试。
  与以往的医疗改革相比,这次改革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特点。改革任务空前艰巨。今日的美国医疗保健体系,无论自身规模、复杂程度、涉及人口的数量还是待解决问题的难度都远超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巴马政府是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以来最“穷”的政府,它产生了1945年后最高的预算赤字、背负着天文数字的公共债务,这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实现改革目标的能力。奧巴马总统履新之际美国正在同时进行着两场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并恰逢国家经历 “大萧条”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规模庞大的失业大军为改革增添了巨大压力。
  需要指出的是,这次改革来自医疗利益集团的阻力较小。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美国医师协会等“六大家”组织为首的医疗保健产业利益集团没有像从前那样全力扼杀医疗改革,而是采取了相对合作的态度。这次改革对改革方案的评估最细致,改革过程最透明,公众参与度之高前所未有,开启了美国政治史上的先河。
  必须注意到的是,这次改革的重大缺陷将产生长期效应。首先,它是美国近3/4世纪中惟一没有取得跨党派共识的重大社会改革,两党之间的对立在改革过程中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日益加剧。在相关法案的多次表决中,共和党议员一共仅投出两张赞成票。历史经验证明,一定程度的跨党派共识是美国任何成功改革的必要条件,缺乏这个条件,已经形成的法律在落实过程中将遭遇重重障碍——共和党宣称要采取的对策包括“断资金” “拖后腿”和“扼杀关键条款”。其次,改革方案未能实现制度创新,提出有效抑制个人、企业和政府医疗保健支出的措施。美国的专业人士和媒体普遍认为,如果最终无法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改革就难言成功。
  测算表明,按照最后的改革方案,到2019年美国无医疗保险人口将减少3200万人,从而首次把全国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到95%,并有望减少联邦赤字1430亿美元。若能基本实现上述目标,这次医疗改革就无疑取得实质性成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实际上,改革措施的实施过程长达九年(2010~2018),其间相关的法律条款分年度生效。
  至于医疗改革对中期选举的影响,笔者认为中期选举不大可能对奥巴马政府构成致命政治威胁。2010年11月中期选举前夕共和党阵营发动全国性宣传攻势,提出“废除并取代”医疗改革法律的口号。不过,无论反对医疗改革的势力有多么强大,这场改革是不可逆转的,即便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遭遇挫败,也难以把主要原因归咎于医疗改革。为什么呢?
  首先,医疗改革为中下层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和大批因为金融危机而丧失医疗保险失业者)和超过83%的小企业带来了实惠,任何“开倒车”的企图无疑都有很大政治风险。其次,美国选民当前最关心的问题,第一是经济前景与就业,第二是联邦政府的作用(众多选民对“大政府”趋势不满),第三才是医疗改革,况且民众中对医疗改革的争议从改革初期就存在。在反对医疗改革的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反感来自改革法律的冗长复杂、改革的高成本以及被政治化宣传炒作的病人选择权等问题,而非医疗改革本身。另外,改革法律生效后具体改革措施的落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也影响到一些选民对医疗改革益处的认识。再次,美国主要的医疗保健行业组织,特别是美国医师协会、美国医院协会和各大药业集团都支持改革方案,因为从长远角度看,改革没有对它们的切身利益造成重大损害,反而有助于医疗市场的发展。最后,虽然共和党在本次中期选举中夺得众院多数席位,但废除医疗改革法律的企图也希望渺茫,难以冲破民主党在国会的阻击和奥巴马总统的否决。
  总之,医疗改革不是本次中期选举中的最为关键性因素。无论选举结果如何,奥巴马政府都将坚持按照既定方针推进医疗改革,民主党与共和党就这个问题的斗争将会旷日持久。随着改革措施逐渐落实,改革有可能赢得更多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如果民众拥护医疗改革的意见最终能占上风,医疗改革就极有可能成为2012年总统大选中民主党捍卫其执政地位的一张王牌。
其他文献
伊朗:中东新“暴风眼”  10月11日,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爆料”,美方挫败一起有伊朗革命卫队参与的阴谋剌杀沙特驻美大使祖贝尔的恐怖案件。根据美国司法部的描述,整个情节宛如一部好莱坞大片:主犯阿巴布希尔拥有美国和伊朗双重国籍,今年5月,他支付150万美元聘用墨西哥毒贩暗杀沙特驻美国大使。不料这名“毒犯”是美国毒品管制局卧底线人,将其泄露给美国。据称阿巴布希尔的亲戚是伊朗革命卫队属下“圣城军”高层领
由抵制制裁到附和美国的声音,再看历史上的俄伊关系,俄罗斯政府对伊朗核问题的态度出现的反差,耐人寻味。    在伊朗核问题上,俄罗斯长期充当伊朗的辩护人,是美国推动对伊制裁的最大阻力。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的态度发生一些微妙变化。不久前,伊朗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浓缩铀外加工”方案,美法等国再度挥舞制裁大棒,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如果国际社会通过谈判争取伊朗放弃核计划的努力失效,俄罗斯准
冷战共识与“冷战斗士”    二战后,美国国内迅速形成广泛的冷战共识。在反共主义信念和巨大的危机感之下,美国背离了它一向自我标榜的“反军国主义”及和平主义的历史传统,开发出一种美国式的军国主义和尚武精神,以极为宽泛的方式界定“国家安全”和“国际利益”,不惜高昂代价整军备武,放弃传统的对以军事手段处理国际问题的戒惧态度,愿意甚至乐于在海外出兵用武。精英阶层和平民大众都对各种冷战教条不假质疑,冷战共识
“鹰派”麻生渐变“温柔”    北京与东京,时令都已接近严冬两国媒体对于对方一如既往地关注11月,中国几艘军舰从日本海一侧驶入太平洋,这一正常的举动引起日媒呼吁“安全保障受到威胁”  这只是日方对华舆论愈益严峻的表现之一  近来,中日关系中最引人瞩目的事件,莫过于一桩“文章风波”:日本航空自卫队原幕僚长田母神俊雄事件  10月31日,日本一家企业举办了以“真正的近现代史观”为主题的有奖征文活动时任
石油价格的涨落起伏总是牵动着整个世界的神经。去年7月,国际油价一路攀升至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高点,就在石油投机商和供应商为此欢呼并憧憬油价继续冲高的时候,受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影响,国际油价一路下滑,直至跌破每桶40美元关口。此番暴涨暴跌让人惊惧之后又不由困惑,油价到底在什么位置才算合适呢?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最近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他表示,欧佩克成员国认为国际油价70美元一桶比较合理
不久前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在紧张繁忙的行程中,特意安排了与中国青少年气候大使进行交流的活动。无独有偶,去年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同样对中国青年怀有浓厚的兴趣,破天荒地首次以网上直播的形式,与中国青年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活动。这些安排显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青年越来越多地得到外国重要领导人的青睐和关注?前不久美国《福布斯》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称:“正
“文明冲突论”击中了当代世界矛盾的要害,触动了人们在宗教认同种族意识民族文化归属方面的敏感神经      2008年圣诞节前夜,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与世长辞从1957年发表第一部专著《士兵及国家》到2004年的最后一本书《我们是谁》,亨廷顿的学术影响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而他的政治思想影响不仅跨越了国家民族宗教文化的界限,而且也将跨越冷战和后冷战时代,在世界政治思想史上永远占有牢牢的一席之地著名
马英九上任已满百日。在这被外界视为初掌政者任期内最为关键的100天,马虽在推动和发展两岸关系上较受民众肯定,但却因“拼经济”等施政绩效不如预期引起民众的反弹与不满,导致马的施政满意度由“就职”当日的66%急剧下滑至目前的30%左右。对此,岛内舆论多认为,这只是民众对“马上就变好”的高期望落空后的一时情绪性反应,但随着各种关系的理顺,新执政团队在走出“磨合期”后会渐入佳境。    改善两岸关系得分高
7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启程前往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了首次正式访问。奥巴马在出行前,坦言此行要按下美俄关系的“重启键”。“重启键”按下后,美俄关系是否能得以修复并有所进展?    美俄关系遭遇“死机”    自去年以来,美俄关系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去年8月发生的俄格武装冲突,可说是造成美俄关系突然“死机”的“冲击波病毒”。此次冲突表面上是俄格两国的危机,实则是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美国部署反导系统的最强
抑中国扬印度。中德关系的“蜜月”在经历了科尔、施罗德时代之后,在默克尔这里戛然而止,看似突然,实则有其必然性。      一份文件藏隐患  来自西部的冷空气为深秋的北京平添了许多寒意。而目前的中德关系,恰像这深秋的北京,几乎降到了冰点。    倔强的德国女总理默克尔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公然于9月23日在总理府会见了达赖之后,中德关系空前降温;一个月后,10月23日,德国执政党联盟党大会上出台了《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