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观照 悟理而妙——从哲理散文的角度解读《我与地坛》

来源 :中学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nxia_e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哲理散文的角度,可以用“物我观照,悟理而妙”这八个字来概括《我与地坛》的主要特点。作者思考人生的方式显然不是采用严密的逻辑思辨,而是通过“我”与地坛及地坛的自然景物互相观照,以体悟的方式获得人生的某种启迪。这实际上是一种独特而奇妙的“说理”方式。
其他文献
语言解码能力是知识获取能力群中的重点,要实现文本的深度阅读就一定要关注汉语言文字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的影响,从语用视角,以“语言”为核心解码对象,解码的过程,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的规律,通过语言解码能力的培养,能进一步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品味中国革命文学的真正魅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一是思維的整体性。根据语文思维整体性原理,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怎么开头结尾,如何安排详略主次,过渡衔接,都有内在的规律和文体特点。记叙文故事情节完整,议论文阐述道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说明文介绍事物遵循说明对象自身的顺序。这些事物或道理本身的完整性、规律性和逻辑性,就是文本思维整体性的体现。   无论是作者、读者,还是语文教师,在创作、阅读和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遵循文本思维的整体性特点,才能较好地把
很多高中生写记叙文,会大写特写儿时的事情,这种作文套路其实很幼稚,高中生应写复杂的记叙文,设置几个场景,进行片段式描写,编辑成篇。复杂记叙文是记叙文的高级阶段,内容更为丰富。考场记叙文需要语言灵动、细节生动、结构跳动、故事感动,从四个方面着手,才能引人注目。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意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思考,有效质疑,深度解读,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水平。本文试就《论语·侍坐章》孔子“问志”话语的多解性,以语用关联为支点对其进行思辨性推理、剖析、比较、判断,力图在对孔子“问志”恰切的推敲解读过程中,发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
围绕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及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有关情况,教育部昨日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会上表示,将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将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同时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王登峰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主要聚焦三方面,推进学校美育工作:一是全面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落实各学段美育课程基本要求,不断拓宽美育课程领域。强化美育教学与实践,构建并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艺术基本
从大阅读的文本中衍生出作文题目,一体化考查阅读与写作,是北京高考和合格考作文命题的独有特征。本文以2021年语文合格考作文为例,阐释大阅读衍生作文命题的具体特征,从如何构思的角度解析此类题目的写法,并以考场作文的评析加以印证。
一是在资源配置上加强对农村教育短板领域的投资。乡村小规模学校,班级规模小,相同的在校生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在落实对农村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政策基础上,考虑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按班级(例如班级规模不足50人按50人计算)拨付公用经费,保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正常有序有效运转。
为发展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教育部出台文件,在国家部分重点大学,实施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该计划分为国家专项、高校专项与地方专项三个部分。专项招生计划从开始实施至今,已走过第十个年头,且招生规模一直在平稳扩充,累计数十万农村和贫困地区优秀学子通过专项计划进入重点高校求学深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点高校学生生源地结构及其家庭成分结构,阻断和抑制住了一个时期以来一流大学中贫困家庭学生入学比例逐年走低的趋势,推动重点高校每年招收的贫困家庭学生的比例逐年提高。该计划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
“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的教学模式在落地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客观和主观上的难度,而基于单篇的学习任务型教学相对来说则便于操作,可以作为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手段。笔者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为例做了教学实践,从而探索单篇的学习任务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路径。
不机械刷题要关注社会6月7日,1000多万名考生走入考场,2021年高考拉开帷幕。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共8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4套。“今年的高考命题坚持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深化基础性、优化情境设计,强化了关键能力考查,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引导学校和学生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强考教衔接,充分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